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传统的审美范畴,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白居易说:诗歌"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欣赏诗歌,就是要从解读语言入手,体察诗中对物象的描绘,从而把握诗的意蕴,体味物象如何与意蕴妙合无痕, 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这是诗的鉴赏者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相似文献   

3.
物象的"诗化",其实是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对诗歌的一个深入解读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将客观存在于诗歌中的物象分解得支离破碎,我们应善用方法,巧妙地将实体物象虚化为意象,再将意象总和形成意境,领悟出诗歌的意境,对于诗人整首诗中传达的情感自然了然于心。  相似文献   

4.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不仅是诗人本人的思想感情宦泄的表现形式,也是欣赏者产生共鸣的载体。”而涛歌鉴赏者可以通过诗歌提供的艺术空间,积极调动自己的再创造思维。接近或达到诗人的创作意境。我认为,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想象。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为此,我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相似文献   

6.
在诗歌教学中引领学生去体验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去体验诗歌的意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现实,让学生由己及人来体验诗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人们往往运用想象使其作品灵动而隽永。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无论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地沟通、共鸣。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意念"与"物象"的结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概念。用意象鉴赏诗作能够深入地揭示出古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得出的内涵也能给鉴赏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蜡烛意象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经典意象,而其独特的形态往往使许多诗人寄情于它,以它为精神载体,并赋予其更深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张杰亨 《海外英语》2016,(15):137-138
意境是古诗的灵魂,是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意境的解读自然成为理解、翻译古诗的关键。该文从维索尔伦语境适应论的视角解读王国维先生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提出语境的动态解读与构建有助于诗人与读者的语言交际,翻译诗歌应保留原诗的意象,以意境再创设为要,从而在意境再创设中实现"化境"。  相似文献   

11.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12.
韩延明 《高中生》2012,(21):6-7
命题角度一:理解、赏析诗歌的意境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即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它是通过诗人描绘的事物和画面来外化的,这些描绘的事物和画面即是“境”。在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描绘的物象——“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教学要求教师能从品悟意境这个角度来感受作品字里行间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学作品,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享用。”叶老的这句话从实质上道出了诗歌教学应立足的方向。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把握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朱红梅 《考试周刊》2015,(19):47-48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个人理想和情操与提炼加工后的物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诗歌而言,“意境”就是“诗境”,它是通过“物境”和“心境”来表现诗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意境理论是中国古典诗学所特有的理论。《雪夜林边停留》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同的批评家对它有不同的解读和分析,本文以“意境”理论并比较我国唐朝诗人柳宗元名作《江雪》来阅读这首诗歌,发现在异域文化背景下它依然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指导学生品读意境幽远的诗歌时,要在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诗中的形象画面,再调动审美经验深入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所蕴涵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结构中也存在"空白"。所谓"空白",是指由实境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空白"传达了诗人终极的生命体验,也体现出诗人形而上的人生追求。因此,创造意境"空白"是诗人孜孜以求的艺术理想。古诗词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和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语言资源。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而学生如何走入古诗词的意境,便在于"空白"留存的时空感与个性化的独特吟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