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灰色星期三》作为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后发表的第一首诗,反映了诗人的信仰追求及精神挣扎,在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历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国内学术界对这首诗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关于这首诗的深度论文不多。本文将分析这首诗中的宗教元素,特别是天主教四旬节的礼拜仪式在诗歌结构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继续从宗教传统中寻找诗歌素材和表现手法,将诗歌体验和宗教体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种崭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我们是七个"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于1798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这首诗最早呈现于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共同创办的《抒情歌谣集》里.在歌谣集1800年版的序言中华兹华斯把诗歌定义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本文分析其中的一首诗歌--"我们是七个",提出本诗从题材、语言以及诗人职责...  相似文献   

3.
十七世纪玄学诗人约翰·邓恩以爱情诗和宗教诗而享誉英国文坛,《死神莫骄傲》是邓恩宗教诗歌作品中杰出的一首,该诗的递进式说理结构、独特的悖论语言赋予该诗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深厚的宗教情怀则召唤着广阔的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4.
菲利普·拉金的两首诗歌《被炸毁的石建教堂》和《去教堂》分别创作于诗人文学生涯的早期和成熟期。两首诗歌均以教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了拉金对工业社会中人们缺乏信仰的担忧和焦虑,呼唤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保持崇高信仰和心灵的追求。与此同时,两首诗歌的创作风格迥异,这体现了诗人从标榜现代主义到崇尚英国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英国诗人布莱克和华兹华斯的两首英文诗歌的文体分析,试图阐释运用文体学分析诗歌是学习和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本文的分析侧重于这两首诗中具有“前景化”特征的语言现象,如,重复和典雅措辞。并对文体分析诗歌的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刘岳勤 《考试周刊》2010,(37):21-22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内容庞杂。他的诗歌创作思想,以及后人对他充满争议的评价有时令人费解。本文通过对几首布莱克诗歌代表作的浅析,展示诗人的创作思想和他在诗歌中对当时英国社会中诸如种族歧视、雇佣童工、宗教迫害、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7.
布莱克的早期作品《天真与经验之歌》因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立意而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一棵毒树》这首诗,用精炼的诗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愤怒和复仇的故事,看似简单,却暗含深意。本文拟从《一棵毒树》入手,探究布莱克在对待宗教、革命以及理性主义方面的反叛精神,诗人以这首诗为媒介,大胆地揭露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桎梏,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并且表达了对想象力的热烈追捧,使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其作品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美诗歌与诗学协会(CAAP)第六届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访了中国当代诗人于坚,由美国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等诗人和学者共同参与。本文在访谈视频记录的基础上,摘录了对话的要点。大家普遍认为于坚先生的诗歌与语言派诗歌有众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具有显著的中国诗歌的特质。访谈中诗人和学者们还比较了中美文化和语言的细微差别,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诗歌翻译的问题。虽说诗歌翻译极具挑战并且争议不断,诗歌创作主要与形式相关,但对于诗歌中思想层面的翻译仍然是可能的。在有读者问到关于诗人作品中"大象"的意象时,于坚解释道,他赋予大象这种动物以无限的观念,赋予了诗人和读者无限的想象及反思的空间。诗人最后读了一首自己多年前写就的一首小诗,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玄学派诗人、天主教徒理查德·克拉肖创作了大量玄学诗歌,尤以宗教诗歌最为突出。其诗歌创作灵感大部分来自于《圣经·新约》福音书,以描绘《圣经》中人物意象为主。本文将以诗歌"On the Wounds of Our Crucified Lord"为例,剖析其中的圣经意象以及宗教背景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诗歌风格瑰丽奇幻、神秘莫测,在英国浪漫派诗歌中独树一帜。《忽必烈汗》是他吸食鸦片后记述其神奇梦境的一首诗,以其奔放不羁的想象力和幽婉浓郁的异国情调著称于世。诗人在《忽必烈汗》中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自己未能实现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文学史中两位重要的实验型和创新性的现代诗人,卡洛斯和康明斯的地位无疑成绩卓著的。在这两位诗人大量的诗作中,通过对卡洛斯的"寡妇春怨"、"在去传染病医院的路上"和康明斯的"正当"这三首诗歌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这三首诗歌中存在着对春天的关注(春怨与沉思;严酷的早春三月;美丽的春天下具有欺骗性的威胁)和不同之处(1.关注的焦点的不同:异化;严冬末尾的三月和隐含初现的苏醒;人类的邪恶2.反映主题的技巧的不同:直接与明晰;骇人与隐含)。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一方面这三首诗歌从主题上看与英美文学中春天诗歌的传承和互文关系(古希腊诗人伊比卡斯、英国诗人乔叟、T.S.Eliot),另一方面,这三首诗歌也创造性的超越了传统。因此,这三首诗歌展示出20世纪文学创作的新特性并表露出20世纪诗歌异于传统和浪漫主义诗歌的端倪。  相似文献   

12.
《伦敦》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一首著名短诗。从格律角度分析该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主题思想和情感。这首诗中使用了特点鲜明的格律技巧,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具表现力,从而深化了诗歌主题,突出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辛夷坞》为王维《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用五言绝句描述了辋川一带的风景事物。王维淡泊的艺术气质和对宗教的审美体验糅杂渗透于山水诗中,开创出新的诗歌境界。从禅宗美学的角度来看,诗人宜心静、智静、慧静。王维诗中的辛夷花唤醒本心,超越了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的二元对立观念,从当下、刹时去体验永恒。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璀璨的文学史中,乔治.赫伯特的光芒似乎被他同时代的诗人,比如弥尔顿和约翰·邓恩所掩盖,他留存于世的作品只有一两首诗被收入诗歌文集,其中《美德》和《复活节的翅膀》是广为人知的两首。然而在西方,作为十七世纪著名的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其人和其诗一直不乏关注者。此文试图分析关于乔治·赫伯特的两本传记:艾萨卡.沃尔顿的《赫伯特传》(TheLife of Mr.George Herbert)和艾米.查尔斯的《赫伯特生平》(A Life of George Herbert),以期更多地了解乔治.赫伯特其人,进而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5.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兼画家。他的一首卓越的诗《老虎》至今为我国读者所传诵。该文就布莱克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从中可看出,诗人以浪漫的笔法对诸如种族歧视、雇佣童工、贫富差别以及宗教迫害等英国社会种种弊端所作的揭露与抨击。  相似文献   

16.
死神与诗人     
这首诗出自于英国 17 世纪伟大诗人约翰·邓恩 ( 1572 ̄1631) 的《神圣十四行诗》。约翰·邓恩系玄学派代表诗人, 其诗歌通常给人留下一种舞台戏剧的印象。诗的开篇大都是以语言通俗、言辞激烈的戏剧性对话或争论的形式出现, 渲染了戏剧的舞台气氛, 在读者中产生戏剧悬念, 既而推动诗歌主题步步升华。诗人独具匠心, 在诗歌中巧妙运用戏剧表现手法, 通过使用一系列注重智力, 意象华丽且富含戏剧对比性因素的比喻, 将激情与推理融为一体, 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向读者传达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由男性诗人所主导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经典,忽略了女性诗人的文学地位和女性诗歌的文学价值,在当代经典重构的大潮中遭到了质疑。女性诗歌在浪漫主义时代有着辉煌的接受历程,只是在浪漫主义时代以降的接受史中由于选集政治、父权文化等原因被割裂于经典之外。而对于传统浪漫主义经典的男性诗人来说,他们亦有着不同的接受与经典化历程,这为女性诗人诗作在当代的再接受与经典化提供了历史支撑。当代西方对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歌的再接受,促成了传统浪漫主义诗歌经典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比较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安德鲁·马维尔的《致他娇羞的女友》和的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两首诗歌,说明“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在东西方诗歌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小说创作。20世纪初,哈代以成熟的诗人身份出现于英国文坛,并为后人留下了918首诗作。哈代的诗歌既不是维多利亚时代风尚的,也不像现代派诗人那样走极端,而是兼有这两种风格特征.可以说,哈代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诗人,在英国诗歌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本文拟就从哈代诗歌的形式,主题及创作技巧等方面作一粗浅分析,通过对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的探讨,表明哈代作为诗人的现代性一面。  相似文献   

20.
语言学家约翰逊和莱考夫在他们所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到:隐喻不但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爱情是英汉诗歌中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为了使人类的这一体验更生动形象,诗人常将它隐喻化。以英国诗人叶芝和中国诗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为例,通过对两位诗人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诗歌中的爱情隐喻既有相同之点,又有相异之处,并进一步分析其异同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