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专门为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所开设的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基础,注重于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及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开设的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以及社会实践性的特点,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的教学是其课程教学的中心重点,是任课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利于小学生健康发展。文章从农村小学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着手,分析了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有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塑造小学生思想品德与儿童社会生活基础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在农村,由于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的限制,《品德与社会》无法真正地影响并塑造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基础能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被要求提高,尤其是小学生的品德也在不断被要求强化和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地利用有效资源提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才能够从根本上做到塑造小学生品德,从真正意义上引导并影响着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能力的养成,让小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是小学生的天性,正因如此,他们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小学课程应与小学生天性接轨,《品德与社会》课程也不例外。但纵观我国目前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并未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本文就如何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多彩课堂做了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针对小学生开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接近生活,更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帮助儿童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老师,作者对这门课程提出教学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提高小学生教育的重要课程。素质教育即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能力。因此,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育方式,旨在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对小学生应多采用活动式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由此可见,"活动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倡导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小学教育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成为了重要手段。考虑到小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阶段,如何在小学阶段积极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针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努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成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考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应结合小学生特点,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8.
吴盛华 《考试周刊》2015,(2):130-1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其以开展品德教育为核心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及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要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该课程教学获得更大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并逐步实现社会性综合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中的认知与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小学生从中体会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与理念运用于日后的生活中。而由于这一课程具有生活性,学生对此自然会产生一种比较亲切的情感,由此借助这一课程来进行情感教育也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小学生理解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学科,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1.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还存在诸多不足。为了提高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地方实际,努力开发绘本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等拓展型课程。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真正做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角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点。品德与社会教学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为根本,探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基本的道德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重要作用。育人先育德,因此,加强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育,是其他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考虑到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为了更好地开展品德教育,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教学中,让小学生易于接受知识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完善自身的成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6.
傅彩霞 《教师》2010,(15):14-1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与热爱生活的儿童。担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根据小学生特点将内容的知识、观点及行为编成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歌舞、故事、竞赛等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以自然和谐理念为指导,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大纲中有向生态方面的教学内容,生态教育成为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其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形成情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对《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多年品德课程教育实践,提出一个生态教育的基本框架,并探讨生态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旨在从初级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小学生的情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和自身意念都尚处于未成形的启蒙状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有效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这里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是否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事关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关键.而情感教学又是近年来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一个主题方向,所以,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师目前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把时事教育融于课堂教学,充实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教学是实现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全面铺开以来,作为小学德育教育主阵地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两门课程更加显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两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为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