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个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小学生,如果不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就很难使之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清末的康有为也提出"以德育为先"的口号。我赞成前人的观点和主张。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2.
学必以德性为本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孙志伟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个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如果不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就很难使...  相似文献   

3.
<正>德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一种柔情似一根红丝带,飞过高山峻  相似文献   

4.
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个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如果不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就很难使之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5.
《华章》2008,(1)
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张履祥说:"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在逐渐地提高。汉代大思想家王充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张履祥说:"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对于一个世界观正逐步在形成的学生,如果不把品德  相似文献   

6.
正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从"与"字读出了"品德"与"社会"的并列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却还存在着互相影响、辩证共存的关系。一、社会与品德的关系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社会与品德的关系从来都显得比较复杂。在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面临的基础是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接受到的道德训化,这其中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家长都会教育学生要诚实、要勤奋,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的内容,如被人欺负就要跟他打,不能示弱,等等。到了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在与学生一起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取向引向一个较高的价值水平。这其中有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不可否认,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也会使品德与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就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教育中最重要的位置,它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之邦"。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大一点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振兴和发展,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一个人即使他有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能力,但他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么他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而且还可能会危害社会,成为败类。因此学校不要一味地去强调知识教学,以自己学校有多少个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目前的教育只注重智力的培养,忽视良好品德的形成。语文是人文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在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上应勇挑重担。利用教材,利用作文教学,渗透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一个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师首先是德育工作者,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道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最近看一本书——《校园悲剧启示录》,这些悲剧向全国的父母和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健康人格。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可见品德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是首要的。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成人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将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奠定基础。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多方面的,诚实则是良好的品德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诚实品德呢?一、让孩子知道诚实的重要性卡尔·威特说:"一个人拥有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他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3.
正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江总书记曾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的涵义及其特殊性教师是人类最古老、最崇高、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我国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合格公民,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一个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师首先是德育工作者,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时机有目  相似文献   

16.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生命价值的了解与感受,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人,而健康的人应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正>三对教育有很多独到见解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说得明白一点,包括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以及过去许多成功的中学,它们之所以成功,无非就是最大限度地实施了人的教育,不是以培养考试能手、习题高手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而是以培养  相似文献   

19.
曲亚男 《教书育人》2000,(20):30-31
教育过程中,人既是客体,也是主体,任何教育措施对一个人的影响都必须也只能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才能起作用。学习和创造,从根本上讲属于个人,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一个知识有缺陷和不足,但自学能力很强的人,能够比较顺利地通过自学弥补他知识上的不足;而一个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学到了知识的人,要补足他知识上的缺陷,却不是易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埃德加·雷尔曾说过:“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自学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有多么重要,作为培养跨世纪新型人才的教师,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禁…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教育从主要传承知识到在传承知识中传承和培养创新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转变.知识经济不仅要求一个人有知识,更要求他能够创造,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