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体验性学习也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途径,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语言就是通过体验性学习来加以深化的,体验性学习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那么怎样来让学生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涵,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让体验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呢?本文做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2.
滕海燕 《考试周刊》2014,(45):85-86
体验性学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语言进行理解并加以体验,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何使学生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产生个性化见解,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体验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结合教学经验,作者介绍了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体验式学习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语文体验式学习,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如何建构这注重主体体验的体验性学习的途径?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4.
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体验性,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不断尝试与自我体验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可以说,教学强调学习个体的“体验”,强调学习过程即是学习者生命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体验”这一教学策略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为“入境——会心——移情——明志”。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评价”中提出“语文学习具有中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一词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审美体验”等新鲜词汇在语文老师的口中更是频频出现。“体验”自然也就成为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课改工作不断深入,但也不难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许多操作问题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6.
人们通过把外界事物、情境引起的自身的内心感受,来联系曾有的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体味,称之为“体验”。“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获得真知,发展能力呢?一、课内是体验的基点1、创设情境,激活体验。①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发展离不开认识的自主活动。《可爱的草塘》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写出了草塘景色之美丽,资源之丰富,风光之奇特。新课开始,我以形象的语言描述,启发学…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体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编写教材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专题”: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要根据“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有效地完成。英语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是指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精心创设语言交际情境,合理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在实践中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与感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体验学习的同时发展思维水平,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性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9.
“情感体验”旨在让学生在主动积扳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更多的侧重于感性认识:“语言训练”旨在通过语言实践,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强渊的是语文的工具性,侧重于理性认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只有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11.
黄红菊 《陕西教育》2005,(12):32-33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体验,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具有体验性强的特征,它是表达的艺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美与自由的艺术,要想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好的生命和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性学习策略,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激活相关经验,在联想中体验;提供体验环境,在实践中体验。  相似文献   

13.
陈慧 《教师》2010,(11):69-69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精神舒畅地面对语文,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创设情境,激活体验;置身活动,感受体验;阅读感悟,丰富体验”,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去亲历过程,才能更好地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体验性教学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方式。那么,语文课如何让学生获得体验,这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探讨的问题。一、体验性教学是让学生亲历学习实践过程的教学体验是主体参与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事物,即“从亲身经历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从中形成感情,最后产生感悟”的过程。体验性教学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亲历学习实践过程,自主吸收和内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一过…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呼唤体验教学,理想课堂召唤体验教学,语文教育更需要体验教学。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这个词语在语文新课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一共出现16次。可见,“体验”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的本质就是人的体验,没有人的体验就没有语文的生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学习体验即学生那种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课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顾晓红 《考试周刊》2009,(21):36-36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体验性的小学教学“把学生看成人”,“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学中把学生从枯燥的语言形式的分析和语言知识的灌输与记忆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语言学习时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感受作品的丰富情感,加深理解,获得启迪,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式中通过各种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生理体验、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好的语文课堂是能让学生参与对语言美的鉴赏与感悟,并获得积极真实的情感体验,由此转化为丰富的语文素养的积累。老师过多的“权威剖析”,让学生当听众,不但违背课程标准,更让语文课堂与语文学习变得索然无味,注重大声地、深情地、陶醉地朗读是体悟课文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语文体验学习是促进语文智慧生长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对其思维智慧、语言智慧、写作技能智慧的体验和感悟,以形成“我的”智慧和“理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