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西方传媒连篇累牍地刊载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报道。今年1月7日美国《波士顿星期日环球》报(下简称《波》报)发表了约翰·耶马写的题为《世界要不要惧怕中国?》的文章。文章在引用了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介绍亚洲和中国经济以及浦东发展的论述后,话锋一转,提出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蛊惑人心的所谓预测,说“这一  相似文献   

2.
由人民中国出版社翻译出版、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总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系列丛书《聊斋志异》,引起了中外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的《聊斋志异》英译本1至3卷是中国对外编译《聊斋志异》一书选题最多的一部,共193篇。它由英文翻译家张庆年、张慈云等精心译出,又经美国专家玛莎·格雷厄姆女士和理查德·皮尔斯先  相似文献   

3.
西摩·托平是美国老一辈的名记者,曾经担任过《纽约时报》编辑主任,现在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主持人,同时又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的教授,讲授国际新闻。他最近出版了一本题为《北平  相似文献   

4.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年)是美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专栏记者。他24岁起步人新闻界,在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发表了总数达1000万字的时事政论文章,出版了30多部著作,尤其是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和后来的《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年)。这些专栏文章通过报业辛迪加的转发,刊载在美国和世界各国的200多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这个名字,说他闻名全国、蜚声世界,当不为过。已是望九之年的费孝通,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忘年至交。老朋友之间的新认识1956年,他在我国对外宣传的英文杂志(《人民中国》上发表过一篇很精彩的文章:《老朋友之间的新认识》,引起了强烈反响。费孝通的老友、英国极有影响的《新政治家与民族》周刊的主编金斯利·马丁,一年前来华访问,和  相似文献   

6.
2005年8月初,《今日中国》阿拉伯文版编辑部同仁出席了中国外文局领导为埃及大使阿里·候塞姆丁·希夫尼(AlyHoussamEl-DinEI—Hefny)举行的饯行宴会。随后,我们《对外大传播》的记者带着对中埃两国关系回顾和展望的愿望,对埃及驻华大使阿里·候塞姆丁·希夫尼进行了专访。他虽即将离任,但面对我们的采访,仍娓娓道来四年间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对中埃关系深深的祝福!在此,我们将两次访谈交流的内容做一摘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梁书》与《南史》的刘勰传对刘勰的身世、经历和文集等的记载是不同的,由此引起研究者对有关刘勰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本文认为,《梁书·刘勰传》的记载是可信的,而《南史·刘勰传》对《梁书·刘勰传》所做的删减,并非是由于其“失实”,而是因为就简或存疑。因此,在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研究中,《梁书·刘勰传》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8.
见证近百年历史沧桑,传播七十年中国变迁。在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先生九十华诞之际,《今日中国》为他举办生平图片展览,谨表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的敬重和祝福。此次展览将于2005年4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仪式。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名誉总编辑爱泼斯坦是中外著名记者、作家,宋庆龄挚友。他经历了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的奇特人生历程,从30年代的美国驻华战地记者到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开拓者,他用如椽巨笔向世界报道中国的历史变迁,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展出的图片,虽不足以全面展示他丰富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一本由丽莎·史著、马丁斯公司出版的《在金山巅上:一个美国华人之家的百年历程》,生动地描述了一位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百年历史。史家族的历史正在成为美国公众的财富。先是母亲卡罗琳和她出版的《梦幻》一书,现在又是女儿丽莎和她的《在金山巅上》,都在美国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丽莎念念不忘她的那部分中国根,她从5年前起就四处奔走,终于打听到了知名的父辈家族史。她的伟大的祖父史锋有一幅非凡的体魄,他从中国来到美国,先在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  相似文献   

10.
评述: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越来越小,中国越来越大。”比利时著名电影评论家路易·丹维尔在不久前举办的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这样说。在这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中国电影十分走俏,揭幕影片是中国导演徐克的《七剑》,压轴的则是中国导演陈可辛的《如果爱》;华人导演关锦鹏执导、郑秀文主演的影片《长恨歌》成为惟一一部角逐金狮奖的华语片。无独有偶,今年3月第22届比利时布鲁日国际电影节上,开幕电影是中国导演贾章柯的《世界》。“全球化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的迅速崛起,而电影则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极好的窗口。与其说,中国电影走俏欧洲,不如说整个中国让欧洲着迷。”路易·丹维尔先生评价说。  相似文献   

11.
1975年,一个美国大学生有机会陪同他的母亲从北京到上海参观访问,亲眼看到了神秘的中国,一路的风土人情对于他都是全然陌生的。2001年,这个名叫乔治·W·布什的人做了美国总统,在赴上海出席 APEC 会议前对中国记者说:“我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岁末,来自美国、波兰的3位著名钢琴大师应邀访问了中国。他们在南宁、北京、武汉、广州等地进行了为期近半个月的教学和文化交流。期间,大师们还登台举行了演奏,让中国的观众大饱耳福、眼福。这3位享誉世界的钢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杰罗姆‘洛温索尔、亚当·沃德尼奇和波兰的杨·科德鲁毕斯基。其中亚当·沃德尼奇和杰罗姆·洛温索尔还是世界名琴——斯坦威钢琴的专用艺术家。3位艺术家都是国际肖邦钢琴  相似文献   

13.
丁绍光先生,是以中国现代重彩画之神韵领世界画坛之风骚的当代颇有国际影响的画家。1939年,丁绍光出生在中国陕西。23岁时,他以最优成绩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之后18年,在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画、油画和版画,渐渐成为中国有影响的画家,1979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绘制了大型壁画《美丽·丰富·神奇的西双版纳》,1980年,丁绍光赴美国,1983年以国际知名艺术家身份获  相似文献   

14.
《财富》(Fortune)杂志由美国人亨利·卢斯于1929年创办,隶属于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由《财富》杂志主办的《财富》全球论坛,旨在把全球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政策制定者和学者聚集一堂,共同探讨跨国公司和世界经济面临的难题。该论坛每16至18个月举行一次,自1995年创办至今,分别在新加坡、布达佩斯、曼谷、巴黎、华盛顿、上海、香港等地举行过,此次在北京举行的论坛是第九届,也是《财富》全球论坛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届,世界媒体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中国媒体也着实火了一把,但热闹终归于平静,这次论坛到底给双方带来了什么?论坛主办方有哪些感言?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该论坛驻中国首席代表、CNN驻北京分社社长吉米。吉米(JaimeA.FlorCruz),菲律宾人,1971年来华,在中国生活了34年,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是西方记者中的中国通。  相似文献   

15.
《对外大传播》2003,(7):29-29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9日载旅美资深时事评论员司马达的文章《纪思道的中国观》(节录)]最近在法国埃维昂举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首脑对话时,国际舆论界出现了 G8集团应有中国参加的论调。其中喊得最响的要数《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即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本报注)。他认为,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法国聚会讨论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G8集团居然没有中国的份,实在是“荒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杰出的美国女性海伦·福斯特·斯诺,今年1月11日在她故土走完了89年零4个月的生命历程。噩耗传来,多少人隔洋扼腕,哀思难抑;无限的敬意与不尽的忆念,在人们心中油然而起。1931年23岁的海伦来到中国,第二年圣诞节与埃德加·斯诺结为伉丽。在30年代,他  相似文献   

17.
美国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所著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已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文译  相似文献   

18.
赵启正每次发表讲话,关心中国传媒的人都会屏息静听。这一次也毫不例外。时间是2005年5月16日上午,地点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至尊厅。作为2005北京《财富》全球论坛的序曲,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美国时代华纳——世界最大媒体与娱乐公司——董事长理查德·帕森斯,以及世界知名的《时代》杂志总编、资深记者出身的蒲思鼎三人在“文化圆桌会议”上坐而论道,讨论“媒体在中国日益重要的角色”。显然,这样的议题,在世界范围内,话语权非中方莫属;而能说透这个话题,在中国范围内,恐怕非赵启正莫属。在简短的开场白中,帕森斯盛赞赵在多…  相似文献   

19.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那天,我收到了两本今年3月号的刊物,一本是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主办的《现代世界警察》(以下简称《警察》),另一本是中国妇女杂志社主办的《世界妇女博览》(以下简称《博览》)。两本杂志都刊登了同一内容的稿件(题目均上了封面),前者为《未成年父母的境遇》(小韦编译,以下简称“小韦文”),  相似文献   

20.
展江 《对外大传播》2008,(10):53-54
《纽约时报》2008年8月31日刊登了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来自华南的明信片》,有人戏言,这是在给广东免费做广告。这段中国对外传播的佳话源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一本闻名全球的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隐曼的“神交”,早在他任重庆市委领导期间就十分赞同《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表述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观念,并号召当地官员阅读此书,他还邀请弗里德曼到重庆做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