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谢玲 《阅读》2016,(Z3):4-12
印象2015年初冬,又一个晴朗的下午。南京市鼓楼广场往北京东路不远处。看,一座高高耸立的大楼就是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厦。此行我将采访著名作家丁捷,他的办公地点就在这座大楼里。冬日的暖阳那柔和的光透过蓝天白云投射下来,金灿灿地包围着整个大楼。迎着这暖暖的光,我不由得加快脚步  相似文献   

2.
《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1992年发表于《纽约时报》继而风靡全球的通俗爱情小说。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最终回归家庭而大加赞扬,然而,对于她如何作出这一选择的原因却众说纷纭。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弗朗西丝卡的复杂心理进行解析,在探求她作出选择的原因的同时,更期望对当今普遍的婚外恋现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江李瑞麟 《阅读》2009,(9):30-31
我的奶奶住在乡下老家。每到农闲的时候.爸爸就会接奶奶到南京住几天。从小我就感觉奶奶的眼睛不太好,一到晚上,奶奶走路总是磕磕碰碰的。长大后,爸爸告诉我,奶奶患有“夜盲症”,天一黑,没有了光线,奶奶就看不见东西了。  相似文献   

4.
"认识自我"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无法分清哪是真正的"我"。本文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这是世纪之交一部具有鲜明哲思特色的"启蒙小说"。金岱小说的启蒙思想具有鲜明丰富的"我"内涵与特色。从对《精神隧道》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有关"我"的核心问题:1."自我"理性、主体意识如何得到认可和弘扬;2.个人合理的"本我"欲望如何得到满足;3.如何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超我"。《精神隧道》是对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双重批判。  相似文献   

6.
《阅读》2005,(3)
沈从文生命中的湘西,女作家彭学军出生长大的地方,别样的土地,别样的童年,别样的故事———透着灵性的娇艳的油纸伞,如被花妖依附了的最后一棵桃树,年年岁岁歌吟不止的老水车,踏雪逶迤而去的红花轿,清流上别致拙朴的吊脚楼。而生活在这里的男孩女孩们,又会有着怎样的笑颜、忧伤和梦想呢?这是一部充满乡土气息的少年小说集,唯美、隽永、诡秘、如诗如画……在远离城市的一座小村子旁,有一座美丽而神秘的小山,村里人叫它鬼门山,因为传说它会闹鬼,他们都不敢靠近这座小山。三年级的男孩“我”却爱极了这座小山,“我”发现那里居住着一种传说中的…  相似文献   

7.
"我—他人"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许多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一直声称自己是哲学家与基督徒的巴赫金深受西方哲学家及基督教关于"我—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此,"我—他人"这一"二元对立"范畴集中体现在巴赫金核心理论"对话理论"之中。本文中,笔者主要论述巴赫金的《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一文中的"我—他人"这一关系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以符号互动理论奠基人米德关于自我的阐述及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体育行为中的角色模仿为切入点,探讨体育运动中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认为,通过模仿动作以及角色,个人才能够获得运动技能,促进体育行为发生。同时角色也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消极影响,体育行为主体会尝试突破和脱离角色。随着体育比赛经验的增加,动作技能会明显的“去角色化”,这是自我意识中主我与客我意识的运动造成的。主我意识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有隐蔽性和主导性的特点,客我意识具有稳定性、循规蹈矩的特点。运动技能初学者客我意识发挥主要作用,促进了运动技能的固定;而在体育竞赛中,主我意识逐渐发展与成熟,主我意识与客我意识互相融合,标志着体育意识归于理性。体育运动本质是人们在意识层面的符号互动,进而促进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精神分析入手,借助弗洛伊德著名的“人格三重结构”,试图解析尼尔森的心理冲突:“本我”遵循“享乐原则”,满足内心本能的渴望,引领尼尔森追求片刻的欢愉与放松。但由于“超我”的压制,完全被本能驱使忘却资产阶级的责任得不到允许,到最后回归到文明的屋子里,从“本我”的状态下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精神分析入手,借助弗洛伊德著名的“人格三重结构”,试图解析尼尔森的心理冲突:“本我”遵循“享乐原则”,满足内心本能的渴望,引领尼尔森追求片刻的欢愉与放松。但由于“超我”的压制,完全被本能驱使忘却资产阶级的责任得不到允许,到最后回归到文明的屋子里,从“本我”的状态下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11.
    
钱欣 《阅读》2016,(Z3):79-80
今天,我看见了一只鸟。是一只鸟,但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因为这只鸟不是白的。我生活的世界中什么都是白的:我的手,我的脸,我的房子,我的头发。连天都是白的,大海也是白的。不管我走到哪儿,我所看到的东西全都是白的。所以当我看到那只鸟时,就觉得很奇怪。它乘着风飘着,谁也不管。我呢,我就坐下,坐在白色的草  相似文献   

12.
马付才 《阅读》2014,(Z6):14-15
<正>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相似文献   

13.
许冠周 《阅读》2014,(Z3):39-39
<正>听说吾悦广场正在举行"汽车后备箱创意夜市",我拉着妈妈赶到吾悦广场,想一看究竟!五点多钟的吾悦广场早已是人山人海,汽车后备箱在商家的布置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小柜台",上面摆着小首饰、小玩具,甚至还有人把衣服裤子挂在后备箱上卖呢!拐弯处,有一辆挂着"爱心义卖"的车子特别显眼,原来是常州外国语中学的学生来吾悦广场进行慈善义卖,他们将所得款项捐助有困难的同学。只见一本本课外书整齐地排列着,我走上前去问道:"你们这些书都卖多少钱啊?""这本5元、这本8元……"他们争先恐后地说道,可见,他们来这之前做了许多的"功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区分为两大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关于这两种境界的论述,语言简约,但内涵尚不明了,以致解者纷坛。本文试图在各位大家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抒情诗、意志说的观点,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和剖析。  相似文献   

15.
刘亚婷 《阅读》2014,(19):24-24
<正>罗杰是我同学,性别"男女分不清"。她是常州人,眼睛虽然小,但是个头很高,让我带着大家去认识一下她吧!温柔女面一个星期天,我去罗杰家玩。一进门就看见她穿着一件漂亮裙子,这真是个特大新闻。她脸上化了一点淡妆,白色的裙子在风中飞舞,多像一位仙女啊!她手拿一面小镜子,温柔地说:"刘亚婷,你来了。"我  相似文献   

16.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运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抒情,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我"就是普希金自己。实际上,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这个"我"并非真实作者,而是隐含作者,或者称之为"第二自我","我"作为叙述者成为作品中的一个独特角色。"我"的叙述话语分为叙述性话语和非叙述性话语,产生了独特的叙述效果。  相似文献   

17.
唐池子 《阅读》2015,(15):4-5
我爸属虎,我也属虎。我们家是双“虎”临门。迷信的小脚奶奶摇头说,哎,一山容不下二虎,往后这日子有得闹腾了!不过,奶奶的唠叨,我和爸爸一个字也没放进心里去。我和爸爸耳朵长得像,眼睛也长得极像,单眼皮,眯眯眼,一笑就只剩一条缝儿了。我姐姐和弟弟倒全是双眼皮,真气人!眼睛是单眼皮也罢了,我还一身黑皮,生下来时据说像条黑泥鳅,你说还能像谁!我妈妈的皮肤白皙得像小葱茎,我的姐姐和弟弟也是。单单我们两个“黑人”,就因  相似文献   

18.
庄子《齐物论》历来号称晦涩难懂。在认真品读之后,笔者认为,要很好地理解《齐物论》就首先要读懂他的主旨——"吾丧我"。"吾丧我"一方面意味着"吾"、"我"有别:"吾"为本真之我,"我"为遮蔽了本真的现象之我;另一方面意味着只有通过"丧我"来才能达到本真之"吾"。"吾丧我"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通过去除"成心"而达到"齐物"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齐"。从而由遗形忘心进入到"无己"的境界,最终达到"物我合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有关潜意识的理论,试图对《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给予评论。本文认为小说反映了这个女人精神世界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表达了人们面对这种冲突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20.
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筷子"折"了》实验教学进行了改进,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到底怎样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