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  相似文献   

2.
记者、通讯员采写经济新闻,经常要遇、到一大堆数字。这些数字使用得当,会使新闻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反之就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使用了错误的数字还会造成失实。本文想就广播中经济新闻的数字运用技巧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4.
分析一下失实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在记者采访这一环上问题最多,也最容易出问题。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记者抓起,从采访抓起。必须把失实消灭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第一,不能让事实服从于愿望。党历来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指出:记者必须“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战线》介绍过这么一个例子:某通讯员想采写一位农村老太太卖肥猪上泰山游览的事,以此来赞扬党的政策好,反映农民生活富裕的景象。但是这个通讯员隐瞒了一个最主要的情节:那位老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湖南日报》2002年12月14日上的消息《检察机关挺身而出当原告》,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由通讯员和报社记者合作采写出的新闻佳作。这又一次说明,身居社会基层的通讯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件,占有得天独厚的先知优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他们仍然是办好报纸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何谓通讯员?据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载:“通讯员是指为新闻机构采写新闻、反映情况的编外新闻工作人员,有时也称通讯员或通讯记者、通信记者。通讯员一般是…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7.
2010年度浙江新闻奖获奖作品中,采写自舟山市嵊泗县的两件作品——《一个人的医疗站》、《村民出题考乡党委书记》分获二、三等奖,前一篇是浙江日报文化新闻部记者和浙报老通讯员一起采写的,后一篇由舟山日报驻嵊泗记者站记者采写刊登在浙江日报上。  相似文献   

8.
军事新闻采写的全过程离不开记者、通讯员的思维。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努力提高军事新闻的可读性、指导性,写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动态性的立体化新闻,是军事记者和部队广大通讯员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因此,在这种挑战面前用科学的思维万式来指导自己的采访写作,提高采写技巧,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素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反常思维,作为军事新闻采写中不太常用的思维方式,近几年来已被许多军事记者和部队通讯员所重视、借鉴和运用。这里,笔者就军事新闻采写中反常思维的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A、一反常现法。就是从反…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是新闻的大忌。从新闻的采写主体即记者、编辑的角度看,新闻失实可分为显性失实和隐性失实两种。显性失实主要是极少数职业操守低下的记者、编辑,出于名利等方面考虑,故意炮制无中生有的新闻,或者故意隐瞒一  相似文献   

10.
我从一九八一年做常州市太滆乡通讯员以来,先后被上级新闻单位录用稿件二百二十多篇,没有一篇失实。我的做法是:一、耳闻还要目睹。我采写稿件时,总要对报道的人和事进行一番分析,踏看现场后再发稿。前年夏天,湖星村一位渔  相似文献   

11.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1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失实是新闻采写的大忌。然而,失实的报道却常见诸于新闻媒介。对于失实报道,常听到人们谴责采写者。实际上,除了采写者应受到谴责外,更应受到谴责的足责任编辑,因为鉴别、核实稿件的真实性,是编辑的主要任务之一。一篇报道,从采访到发表,需要过许多关卡,但最终又是最重要的关卡就是编辑关。可见,根治新闻“失实症”对于责任编辑来说至关重要。笔者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总结出根治“失实症”的几种技巧:一、逻辑推理法大凡失实的报道都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因此,做为编辑应当养成善于推理的职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记者、通讯员采写新闻稿件,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推敲,绝不能有丝毫不真实的东西。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新闻稿件失实的问题还相当普遍。有的通讯员上稿心切,尽量把新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去年6月20日,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党委聘请全省模范农民通讯员郝志文任报道员,使这位农民记者大展其才。仅半年多时间,这位农民通讯员就采写稿件一百五十多篇,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一百二十五篇。由此使我联想到,地方新闻部门在改革通讯体制中应注意  相似文献   

15.
1984年度至1985年度,我们南通日报共有16篇(件)新闻作品被评为江苏省好新闻,其中通讯员单独采写、或通讯员与记者联合采写的共有9篇(件)。海安县通讯员刘宁采写的小故事《深情》,不仅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作品一等奖,而且还获得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报通讯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编辑的水平再高,本事再大,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因新闻报道失实而引发的名誉权诉讼案件不断出现,己经成为新闻界一个敏感话题。从新闻单位败诉的名誉权案例来分析,借舆论监督之名行泄愤报复之实,或者恶意泄露他人隐私而导致新闻侵权的现象是极少数:由于采访不认真,所写新闻严重失实而导致新闻侵权的现象是大多数。笔者认为,导致后一种新闻侵权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新闻时缺乏法律意识特别是证据意识。因此,有必要强调新闻记者学一点证据学常识,在采写新闻,特别是采写舆论监督新闻即批评性新闻中,在认定被批评者的错误事实及性质时,牢固树立证据意识。这是防止报道失实,确保舆论监督新闻的合法性,防止在新闻名誉权诉讼中处  相似文献   

17.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18.
新闻选题主要是解决记者和通讯员到什么地方。去采访什么单位,打算写个什么内容的报道。选题定不下来,采访就无从开始,选题是至关整个采访成败的关键一环。凡是从事新闻采写的记者和通讯员,每写一篇报道前都有一个选题问题。选题的要求,用通俗话说,叫做“选对了庙,拜对了神,烧对了香,走对了门”。新闻选题的来源是大量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它不是新闻,也不是选题,只为采写人提供选题素材,提供线索;采写人要做的工作,第一步是大量搜集新闻线索,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第二步是在大量的线索中精心地选选题。新闻线索不是从天上…  相似文献   

19.
我想,不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每年都希望能够采写出一两篇精品吧?我曾在《阳泉矿工报》担任过记者,现任阳泉煤业集团三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通讯报道工作。近几年来,我每年都有一、两篇作品被市级以上报刊评为好新闻。熟悉我的同行说:“你小子有搞新闻的命,好事都让你碰上啦!”果真是命好吗?我不这样认为。采写精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光靠碰是碰不上的,下面是我采写新闻精品的几点体会,愿与各位商讨,互相提高。  相似文献   

20.
王德华 《新闻界》2001,(2):45-45
避免失实报道,我们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失实事件却时有发生。因为我们注意解决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失实问题,即采写过程中的工作方法问题,长久以来就忽略了另外一种不易察觉却又普遍存在的容易导致失实的问题,那就是记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倾向问题。记者的感情稍有偏向,就会导致报道失实。笔者从事要闻部编辑工作近10年,处理过不少记者感情倾向有偏颇,可能导致失实的报道,从工作中总结出一条经验:记者除了采访要深入细致,“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艾丰语)而外,还必须对新闻事件抱有冷静客观的情感态度,要使自己的喜恶不随事件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在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