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个性的完善是人格健全的前提,它是在错综复杂的生活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个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环境,显示出个性积极性;个人对周围现实表现了稳固的选择性,形成个性倾向性;由于个人的心理特性是不会完全相同的,也不会结合,因而就表现出个性的个别性。个性的积极性、稳定性、倾向性有机结合构成学生个性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人的社会,它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这些独立的个人在各种需求的指引下,从事不同的实践活动,就构成了社会。社会不是个人的符号,不能把个人只看作是社会作用的客体。要看到,个人实际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加者,个人行为的总和构成了动态社会。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的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是先于任何单独的个人的存在的,个人的成长完全依赖于既存的和现实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从个人生存的角度讲,任何个人只有参加社会活动,努力改造他周围的世界,才能把自己创造成一个现实的人。人的本性在于其社会性,因  相似文献   

3.
就业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就业问题,特别是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本文分析了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性,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新时期教育在解决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上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鑫  谢玉珍 《教育导刊》2011,(10):61-63
“抽象的人”的图像在教育中造成了许多危害,教师的教育和教学需要“具体个人”的图像。“具体个人”包含了现实水平的“现实个人”,以及个人可能达到的理想水平的“理想个人”。教师要在“现实个人”的基础上,在“理想个人”的目标指引下,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使每个学生从现实水平走向理想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译者将wirklichen Menschen译为“现实的人”,将die wirklichen Individuen译为“现实的个人”,这为我们识别两者提供了文本依据。由于两者的内涵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有着相对一致性,所以其自我区分的动力相对较弱;致使其要做相对明晰的自我区分的动力,则来自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个人”这一对范畴。通过观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个人”的若干用法,笔者认为,“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区分虽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不能不做任何区别而加以混用。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对唯物史观一系列范畴和原理的全面深刻理解都关联着"现实的个人"范畴.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地位和意义"现实的个人"范畴关系到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社会范畴;"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一、对情感教育的认识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周围现实和对自己独特的个人态度."它们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影响着活动的进行."情绪指随同复杂的无条件反射(如防御反射、性反射、食物反射)而产生的恐惧、愤怒以及性欲和食欲等的体验.广义的情绪即情感.  相似文献   

8.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在场主体与前提条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当今世界,资本支配和统治着一切,“现实的个人”成为资本所宰制的工具和手段,并逐渐被抽象化与边缘化。追溯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让“现实的个人”这一重要维度在当今时代下重新显现出来。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蕴含着自然特性、实践特性、社会特性、历史特性与精神特性的丰富内涵,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思想的"本来面目"就是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最终归结于"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在他看来,个人不只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甚至扭曲马克思现实主义的个人观,通过"虚假的人"来压制现实的个人,漠视现实的个人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基本确立,为生成和创制"现实的个人"创设了条件,为"新"人工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但在现实中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博弈论角度来看,由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背离,课程改革呈现出一种"囚徒困境"的博弈.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提高各博弈主体的理性水平,建立选择性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马克思开启了以生存论路向为基础的新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现实的个人是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其本质是生产,其交往形成了人的社会性,现实的个人的两个方面的同一性是感性意识,现实的个人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制约性,同时分析了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论起点的基本一致的,并尝试找出二者对人的生存领悟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人学观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多层次的理论规定,并进一步指出"现实的个人"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现实的个人”存在于一定的现实社会中,面临着一定的现实的问题。“现实的个人”与人的现实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全面正确理解二者,对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于深入领会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并在社会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逻辑起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多重理论规定,奠定了马克思历史观的起点.由此,马克思历史观超越了历史上其他的历史观,创立了以现实的人与人类为本体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是实有具体社会关系的人,而"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实践活动中自我解放的个人。在使用上,二者均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关注,并在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上建立起联系,但二者用以说明的具体问题和实现解放的路径是不同的。"现实的人"为了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打破被资本所剥削和压迫的历史现状,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现实的个人"为了实现自身与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扬弃由资本主义所建构的抽象的、虚假的社会关系,发展自身才能的同时为他人的解放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进程只有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才能发生和完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归。中国的抗震救灾正是党和国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展现,关注现实的"个人"是抗震救灾对"以人为本"历史实践的崭新诠释。同时,在抗震救灾中,还要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野去关注现实的"个人"。  相似文献   

17.
教育研究一思想的种子。“人们往往受权力驱使,一个人仅靠个人有限的思想影响,想改变周围的现实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捻起笔,想写便写。生命就像一支笔,当它耗尽身上所有的墨时,它已经在纸上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个人理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起点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个人问题研究的方法论:"社会中的个人";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核心:个体主体性的高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人的生存矛盾的揭示:个人生存的悖论;马克思个人理论的终极关怀:"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研究马克思的个人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叙事要使平庸的现实产生想象性和奇妙感,文学叙事中的现实与实际现实的不同,正是文学用想象来区别平庸现实与奇妙现实的地方。在市场化年代,我们用对个人生活的欲望想象来构筑文学平庸,用想象来表现并加强的常常是现实性叙事,想象正在演变为对利益、实用和享乐的渴望。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想象力和奇妙性的匮乏有四方面主要原因:1.缺乏对历史与个人、市场化与人性追求的融合意识;2.不是文学该失去想象性,而是现实的人失去了想象力;3.想象力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受到一定限制,这种限制在市场化过程中被强化;4.利益欲望破坏了人们在现实中的浪漫感,萎缩的浪漫主义使人们失去对想象力和奇妙性的感受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一、民族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1.个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基础和实践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展开和实践,以个人为基础才能发生和完成。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展开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从而把共产主义视作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