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龙海 《大观周刊》2011,(44):32-33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流行的这样一种论辩、立说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即:许多思想家、辩说家们为了确立某一抽象道理的合理性或荒谬性,常常举引其他在内容上与之很不相关的事物的情况来比类所要阐述的观点和看法,以浅显的事物的情况来说明和论证深刻而抽象的道理。《淮南子》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言事”与“言道”相结合,“言事”为“言道”服务。  相似文献   

2.
传世本《於陵子》共十二篇,由短章故事组成,旧题战同齐陈仲著。前人多以此书为明人姚士舞所伪,如王士祯、姚际恒皆持此说。今人张秀兰《於陵子辨伪》更从文辞、思想等方面证明此书非陈仲所作。林庆彰先生《丰坊与姚士舜》“《於陵子》考辨”一节又从“旧志不著录”、“后人不征引”、“记事讹误”、“袭用后世名词”、“抄袭他书”等五点,详细举证⑧,是书之非先秦故籍,殆可定谳。  相似文献   

3.
改错(之三)     
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4月6日上海某日报《辩证看待自身欲望》一文的作者将"食色,性也"这句话说成是孔子的名言,这是不对的。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名句用法辞典》注释,这句话原出于《孟子.告子上》,是比孔子晚些时候的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告子说的,意思是:"饮食和男女之情,是人的本性。"告子说这句话时,孔子恐怕早已长  相似文献   

4.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在这方面学术界虽也曾发表过一些论文,却缺乏有系统的研究著作问世,而游唤民的《先秦民本思想》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该书对先秦民本思想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历史考察:殷商至西周——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当时一些杰出的思想家从桀、纣亡国及现实斗争中,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和“敬德保民”,开始重视民的力量。但这时对民的认识尚处于直观阶段,只能说是民本思起的萌芽时期。春秋——发展时期。春秋时期民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显示,思想家们认识到民对君的制约性,“民实瘠矣,君安得  相似文献   

5.
知识与趣味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这本书上起先秦,下至明代,共选辑文章222篇,而且选材也十分广泛,兼顾到各种文章体裁的艺术风格。“观止”二字最早出自《左传》: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见舞《韶箭(萧)》,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这些音乐舞蹈妙极了!其他的不必看了。后来人们便用“观止”称赞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古  相似文献   

6.
《先秦语法》是一部很好的断代语法书。这类书目前还少,所以,此书值得高度重视。先秦阶段时间很长,书籍也很多。写好这个阶段的语法专著,不是阅读少量几部文献所能奏效的。作者阅读了《尚书》、《诗经》、《周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国谚》等29部先秦著作,收集的材料十分丰富。东坡诗说:“读书万卷始通神”。作者阅读了这样丰富的先秦典籍而后写成的这部书,我认为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作者研究先秦语法,经常注意要符合先秦语言的实际。有人  相似文献   

7.
徐思凡 《新闻世界》2012,(11):164-165
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继孔孟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代表,其学说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本文以荀子的名实观为出发点,从传播学角度对《正名》篇做出新的解读,将“天官意物”“心有征知”的人内传播视为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并从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的角度探讨“正名”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辨说”的社会舆论整合功能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何子皿 《大观周刊》2011,(29):116-116,120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借鉴、吸收了儒家的部分观点。在文质关系问题上,它的确强调了“质”的首要地位,但它并没有摈弃“文”,相反,对“文”也相当重视。首先从先秦各家文质观出发,详细探讨它对“文”与“质”的理解和使用,《淮南子》是“以质为本”、“先质后文”、“文不可缺”、“文质统一”。  相似文献   

9.
刘安主编《淮南子》刘安(前179--前122) ,沛郡丰(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文学家、思想家、编辑家,曾主编《淮南子》一书。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是淮南厉王刘长的长子,文帝十六年(前164) 十五岁时袭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他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为汉武帝所重视,奉命作《离骚传》。当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刘安综合先秦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以道家为中心,反对复古,攻击儒家思想,渐与武帝不合。武帝元狩元年(前122) ,有人告他谋反,遂被捕下狱,自杀而亡,时年五十七岁。  相似文献   

10.
先秦两汉时代书籍以什么物质为载体?这是没有疑问了的,古文献有着明确的记载。《墨子》说:“以其功书于竹帛,传遗后代子孙。”这是说,历史是写在竹帛上的。但随着竹帛书籍的大量出土,先秦以来古书的具体形制(即装帧形式)如何,却反而产生了疑问。《汉书·艺文  相似文献   

11.
一、经部 按照我国传统的图书四部分类体系,经部冠四部之首。 (一)“经”由书籍通称到专指儒家经典 “经”本是书籍通称 “经”字,其初文为“巠”,本义是“经纬”。甲骨文中未见,始见于西周金文,已具“巠”、”经”二形,义为“经营”。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经”字才有了“经典”的意义。《国语·吴语》有“挟经秉桴”之语,韦昭注:“经,兵书也。”这是用“经”字指称典籍的最早记载。先秦诸子中,用“经”指称各家之书者不乏其例。《墨子》有《经》上、下篇,又有《经说》上、下篇,《韩非子》的《内储说》与《外储说》,在叙述上分“经”、“说”两部分,论点为“经”,例释为“说”,以阐述法治思想。这是法家典籍。可知,当时以“经”名书,并非专指儒家典籍,而是书籍的通称。战国时期的所谓“经”,是指提纲挈领的文字,由于它语义重要而文字简略,所以需要有所谓“说”对其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儒家经典垄断“经”的称号 凡书皆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关于女性教育的记载,只有在《周礼》、《礼记》、《仪礼》这些有关礼节的书中可以见到,此外,在《尚书》、《左传》也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从教育内容上说,先秦时期的女性教育已经有别于男子教育,先秦时期的女性教育以"四德"为主。从教育方式上说,先秦女性教育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家庭式,另一种可称为私塾式。  相似文献   

13.
在时下的报刊上常看到一些纪念性文章的标题多用到“诞生”或“诞辰”这两个词.如:“纪念×××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一百周年诞生”“纪念×××一百周年诞辰”等. “诞生”,一是指“出生”而言.如:《后汉书·梁统传》:“皇天授命,诞生圣明.”宋代王珪《赐参知政事欧阳修生日礼物诏》:“诞生贤德,来辅圣图.”鲁迅《集外集拾遗·哈谟生的几句话》:“又值这两个文豪的诞生百年纪念.”二是泛指事物的产生.如:廖仲恺《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但这个观念之诞生,实比数十万军队的势力还为难能可贵.”现代作家秦牧《〈长河浪花集〉序》:“新中国诞生了,人民中国出现了!”  相似文献   

14.
历史有它的承继性和借鉴作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他驾给唐太宗李世民近百万字的《谏言》、《疏文》、《史论》和《群书治要》等著作,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至扬州之一城上兜鍪按剑看,四郊胡骑绕团团。平生不解杨朱泣,到此方知进退难。注:[兜鍪]战士的头盔。这里喻指士兵。[杨朱泣]据《淮南子·说林》,先秦时的杨朱,“见歧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怀扬通州之四仲连义不帝西秦,拔宅逃来住海滨。我亦东寻烟雾去,扶  相似文献   

16.
贵刊于1984年第二期刊载了李德山所写的与我商榷的《我国古代的筇一次书厄不始于秦孝公》的文章(下简称李文),对拙著《秦代藏书考略》(载《图书馆学研究》八三年一期)中所提的“秦在商鞅变法之时曾进行一次大规模焚毁先古政治典籍的活动。这次焚书,所称先秦书籍遭受的一次大厄”这一结论提出疑义,并列出五条根据加以驳斥。李文最后说:“这并不是我囿于前说,缺乏创新,而是事实就摆在这里”。那好,我们就用史实来说明历史的真象吧。第一,李文首先例举隋牛弘所提的书之“五厄“,又举明胡应麟所补论的书之“十  相似文献   

17.
《古书疑义举例》是俞樾的“小学”名著,他在《自序》中指出,由于语言变迁、文字演变,使得“古书疑义所以日滋”,而他写作此书是要“使童蒙之子,习知其例,有所据依,或亦读书之一助乎?”(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P1。以下凡引该书只标注页码)由此可见,《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阅读先秦古籍的入门书,“举例”不是“举出例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书籍源远流长。根据不同特点,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先秦时期包括夏商周秦诸朝,是史籍的产生时期。《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商代已出现正式典籍。从西周到春秋又相继出现大批史籍,如《周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是惟一的一部“思想家小说”和“文化小说”。所以鲁迅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因此,帮助读者解决文本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而深入阐述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便是摆在《儒林外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艰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华工商时报》文章说,某大学教授因几篇文章受到质疑,该教授不服气,反问道:“经济学家一定要替百姓说话吗?”继而又说:“我不知道百姓是谁!”据说,这一下子犯了众怒。本文不介入这一争论,孰是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