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庄玮 《新闻世界》2009,(9):49-50
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媒介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媒体为满足受众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播音方式,产生了“说新闻”的形式。这种改变带动了新闻播音的又一次变革。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新闻播音风格已经过时了,所有的新闻节目应该一律由“播”改为“说”,这种观点在业界也一直争论。本文通过解剖“播”与“说”这两种形式来探讨新闻播音中“播”与“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肖庆霞 《新闻知识》2005,(9):47-48,35
近年关于新闻播出形式的“播“与“说”争论不断,孰优孰劣,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实际上,播与说各有优劣,互相依存,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3.
新闻类节目是各级广播电视台站的骨干节目,也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因此,作为新闻节目的重要环节——播音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把新闻播好,更好地为受众服务,本试就新闻播音避免“一种格调”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安卫光 《今传媒》2011,(8):125-126
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媒介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媒体为满足受众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播音方式,产生了"说新闻"的形式。这种改变带动了新闻播音的又一次变革。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新闻播音风格已经过时了,所有的新闻节目应该一律由"播"改为"说",这种观点在业界也一直争论。本文通过剖析"播"与"说"这两种形式来探讨新闻播音中"播"与"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陈聚成 《河北广播》2006,(6):100-101
随着广播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纯粹的播音节目已经越来越少了,以往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欣赏》类节目已经陆续被更符合广播规律的主持人节目所代替,主持人的“说”代替了播音员的“播”。但是以“播”为主的时政新闻节目在各级电台都是必须保留的。因此对新闻播音的思考并不过时。  相似文献   

6.
老舍先生说:“人的耳朵是不耐烦的”。如今,随着人们价值观、艺术观、审美观的多样化,人们对新闻播音已不满足于一种形式。广播新闻节目的播音也越来越多样化,从播新闻到说新闻甚至演新闻,播音“自然化、自由化”已成为一种时尚,而那种具有庄重美、含蓄美、婉约美的“艺术化”的传统播音被当作“过时的传统”而受到冷落和嗤笑。传统播音正面临着来自可听性和收听率两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李艳 《视听纵横》2005,(3):93-94
《杭广晚新闻》是杭州电台新闻综合频率的一档晚间重点新闻节目。从2000年开始改版,对播出内容和形式上做出较大改变,由原来的编辑编稿调整为播音员自己编稿,由原来的男女对播调整为一名播音员既是编辑又是主播,另一名为助播。《杭广晚新闻》改版以来,体现新闻节目化、内容晚报化、播音个性化等新闻节目特色,节目综合排名从第33位上升到第9位。由此可见,晚新闻的改版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吴莉 《新闻爱好者》2002,(11):41-41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闻播音从播到说的走势越来越明显,现代说新闻在节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这一改革,媒体自身及受众,墙内墙外都有不同的反馈意见,有褒有贬,或抑或扬。究竟新闻的播与说哪一种形式更符合广播电视宣传的需要,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这些问题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一、播新闻是在广播电视宣传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我们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自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作为党的喉舌而存在的,一直担负着政策导向、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新闻节目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广播新闻节目,是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广播新闻不仅要创新内容,也要丰富播音语言样态。文章从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播音特点出发,介绍了广播新闻中的播与说以及两者区别,阐述了融媒体时代播新闻和说新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杨曼 《中国广播》2005,(6):43-45
新闻类节日是各电台电视台的主体节目。时至今日,随着新闻节目的改革与发展,其播音创作主体——播音员、主持人也细化为新闻播音员、新闻评论员、新闻专题节目主持人等。“主播制”(新闻主播)已渐在各台新闻类节目中推行开来。随之而来的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革。为此,就播音界沿用多年的“播”新闻与近年来日渐时尚的“说”新闻这两种风格的播报方式,以及新闻类节目本身对此提出的要求做以下阐释:  相似文献   

11.
于江 《青年记者》2009,(18):66-66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广大受众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新闻信息。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新闻播音要加快语流推进速度,用“播说结合”或“说新闻”的播报样式,使新闻播报更平易近人,具有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2.
金震茅 《视听界》2002,(5):52-53
当前的新闻播音类型分类处于众说纷坛的阶段,而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新闻从“播”到“说”“聊”,既是一种话语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触发了传统播音类型的裂变。随着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播音祥式还会不断出现。从目前对新闻播音类型的界定来说,存在着概念混淆,定义含混的通病。有鉴于此,笔试图对当前的新闻播音类型作一番梳理和归类,抛砖引玉,就教于新闻界同行。  相似文献   

13.
林松 《记者摇篮》2007,(8):84-84
广播新闻节目是一家广播电台的龙头节目,一般来讲是收听率最高的节目。会播新闻、播好新闻是一名播音员的基本功。作为新闻播音基本功之一,能够良好地适时恰当地控制播音语速不仅能够决定广播  相似文献   

14.
苏晓琼 《新闻前哨》2002,(12):35-35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大幅度改革,电台、电视台的播音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被誉为广电媒体的“窗口”中亮相的,也不再仅仅是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以及各类专家学者,也在话筒前、荧屏中各领风骚。许多同行都觉得,播音员的阵地在逐渐萎缩,就连播报新闻这一播音员最后的阵地,也快被新闻节目主持人“说新闻”的播讲形式蚕食。还有一些领导和业内人士轻视播音工作,使得播音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的实际地位大打折扣。说起新闻播报,业内人士都认为,不能用“播”,而应用“说”,“播”就是保守,“说”就是改革。传统的“播报”面临“说…  相似文献   

15.
肖德华 《新闻爱好者》2008,(12):178-17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播理念、受众理念的深刻变化,电视节目种类日益丰富,节目形态色彩纷呈,从业人员的创作热情和聪明才智得到空前的激发和释放。这所有的发展变化都催化着播音主持语言的不断创新。新闻节目也是如此,因为新闻分类、播出时段、节目规格、形势风格、目标受众的细化而呈现出种种差异,于是“多样化”新闻播音方式应运而生。业内人士在一起常常议论新闻“播音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6.
姜虹 《视听界》2006,(5):98-98
近年来,“说新闻”之风盛行。可是主流新闻节目的播音,从中央到地方—直还是播音员统领。这是因为,传统的播报方式传播新闻,已经成为中国百姓乐于接受的一种习惯形式。究其原由,这里面有着播报式新闻播音的不朽魅力和审美特征。1.新闻播音员应具的意愿美播音员采用播报的方式播读新闻,播音员本身具有社会属性,他代表党和政府说话,他是喉舌,是代言人,在播音中充溢着客观的真实性。播音员在播音中的情感必然与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相一致,他的这种身份,也规定了他的情感美的社会属性。播音员播报的新闻内容是党和政府的声音,他是站在党的立场上播…  相似文献   

17.
周敏 《中国广播》2004,(11):41-42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广播新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改革创新,新闻变得更广泛、更新鲜、更快捷、更深刻。广播新闻节目能否受到听众喜爱,播音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播音员必须研究掌握过硬的新闻播音技能,增加播音在广播新闻节目中的魅力,增强其可听性。播音员应该在播音语言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上多下工夫,并根据广播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就能收到良好的播音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闻“播”与“说”的研究与探索,应当说从改革开放之初,播音界纠正“高、平、空”“冷、僵、远”的八股腔时就开始了。那么,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今天的新闻哪些“说”起来了?哪些还在“播”?“播”与”说”的发展趋向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9.
王红梅 《新闻爱好者》2008,(10):110-110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类型,是广大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于播音员来说,新闻播音室播音创作中的“重头戏”,是最具播音语言特色的一种播音样式。从我国新闻播音的发展变化看,尽管由于时代的变迁,具体的社会氛围、公众的心态不同,新闻播音风格有一些差异和变化,但是,在新闻播音的总体格局、语言样式、表达特点方面,  相似文献   

20.
《声屏世界》于1997年第3、4期连续刊发黄匡宇先生的文章《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拒绝主持人——电视新闻节目插音角色研究》(以下简称黄文),提出新闻节目没有也不能有主持人的观点。笔者的看法恰好相反:新闻节目要有主持人。一、新闻节目主持人当系新闻主播的别称黄文认为,“主持人”是电视新闻节目中子虚乌有的角色,“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这个角色(或称谓)是行业内一些人的意念产物。其理由之一是,在海外电视界根本没有“新闻节目主持人”一说,有的只是主播、新闻主播、新闻报道员等体现“播音”特点的同义、近义的称谓。殊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