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含笑 《今传媒》2015,(4):79-80
2014年,张艺谋导演重新回归艺术片领域,拍摄了电影《归来》,片名意味深长,寓意深重,上映后,不仅在业界获得了好评,在群众中也反响不错,票房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本文就《归来》这部影片,从多个方面浅析这部艺术影片的成功之处,分析这部票房口碑皆不错的片子是如何成功的,从电影《归来》看中国艺术片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2014年5月,一部《归来》震撼电影界,在电影上映之前,导演张艺谋就曾说,这是他对电影之路的归来,对早期张艺谋电影的回归。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期待非常高,想看看又一部改编自严歌苓小说的电影,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在电影上映之后,各界评论不一。本文旨在从主题、情节设置、人物等方面,将小说《陆犯焉识》与《归来》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长镜头起初作为表现手段被采用,又渐渐转为电影风格被追求,究其原因在于巴赞理论本身的魅力——“嫁接性”,即各国导演可以将它“嫁接”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对电影本性、电影美学的理解之上,形成民族化、时代化、个性化的长镜头电影风格。在这个“嫁接”的过程中,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是怎样影响导演创作的?特定时代是怎样“约束”导演思维方式的?还有导演的个性特征、价值取向又是如何左右其创作风格的?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巴赞理论。  相似文献   

4.
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一起共同构成了华莱坞电影的核心部分。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冲击下,华莱坞文艺片日益没落,大批文艺片阵营的导演转战商业片。然而,在国际市场华莱坞商业片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冲击国际电影奖项屡屡失败,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东方文化深刻载体的文艺电影却时常受到国际电影节的青睐,这一现象引发了华莱坞导演的反思与转型。2014年,获得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艺术影片《白日焰火》和张艺谋导演的新作《归来》都在中国内地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其后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侯孝贤导演《聂隐娘》等文艺电影陆续入市。2014年被视为华莱坞文艺电影的复苏之年。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10,(31):53-53
一个人的魅力来自哪里,眼睛,鼻子,嘴巴,还是脑袋里的东西? 有一次,我去观摩电影的选角过程.竞争激烈.结果大出意外。我问导演:“为什么没有选那个大帅哥.而是选择这个相貌平凡.个子不高的家伙?”导演看了我一眼.“那个高个子在智慧上比那个矮了一截。”  相似文献   

6.
在电影艺术早期发展过程中,跨族裔导演虽然也出现了很多,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欧洲裔导演,这与电影艺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系.进入全球化的新时代后,这种状况有了显著改变.最活跃、最让人瞩目的跨族裔导演大都有着第三世界族裔背景,他们以其鲜明的人文意识将各种对于“身份”的思考交融在光影之中.本文分别探讨了以费斯·阿金为代表的“直接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以包东尼为代表的“回顾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以亚历桑德罗·阿曼巴为代表的“超越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  相似文献   

7.
宁昊然 《新闻世界》2009,(4):123-124
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跨文化交流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诸多导演中,台湾导演李安和他的一系列电影就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本文通过对他早期的家庭三部曲(也称“父亲三部曲”)的分析,来看跨文化传播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8.
袁钺 《声屏世界》2022,(1):46-50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与电影作品中的视觉代码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电影《归来》的音乐创作者与导演格外注重影片的精神特质与人文情怀,体现出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在这种克制、隐忍的叙事风格中,电影音乐对渲染时代环境、刻画人物形象以及营造影像意蕴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浩翔 《新闻世界》2014,(12):159-160
电影《秋喜》作为一部主旋律谍战电影,相对“老套”的剧情该如何去抓住现代观众越来越挑剔的审美口味,也是电影导演孙周的挑战创新之处。这部电影中,几乎每一个镜头的设计和场景的布置都表现或暗示着剧情发展的进程。《秋喜》的画面符号对影片内容的表达,可以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本文试用意大利电影理论家艾柯的“十大代码”理论对此片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薛洋瑶 《传媒》2023,(10):97-98
<正>对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电影导演及其影视作品的特色。换言之,展开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和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创作分不开的。事实上,现有的电影美学研究和电影美学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现实语境下电影创作实践的靠拢,即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学界和业界在导演、影视作品、声画等常规创作项目上进行了持续研究,为窥见中国电影美学的嬗变、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不可否认,电影作者本身往往成为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而“影戏之作者实为导演”,  相似文献   

11.
王建丽 《东南传播》2015,(12):47-49
自2014年电影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几乎人人都来当导演,巧妙的是所导影片必能获得较好的票房,一时间电影的艺术质量无人问津,只是争相去看或颜值或喜乐或好奇的电影元素,跨界导演的个人魅力成为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电影市场繁荣的当下,这样的现象一方面给电影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国产电影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自我,另一方面,在电影事业急速发张的情况下,这些电影的出现不知是提高了电影市场的竞争力,还是降低了电影的艺术质量,这样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本文站在商业化偏重的现象上,从利与弊两方面浅析电影市场的现状,并呼吁艺术的"归来"。  相似文献   

12.
香港电影以活色生香之皮相诉尽了风流恣意,被《纽约时报》形容为“尽皆过火,尽是癫狂”。作为一位香港怪才导演,彭浩翔声名鹊起之时,被媒体称为“妖刀”、“新一代开山怪”。尽管他否认自己是“怪咖”,但鬼才“妖刀”之名,贯穿在他电影创作历程之中,成为他作品的烙印。事实上,对于“电影作者”而言,这种烙印是荣光,因为“作者电影论”要求导演的作品具有明确可辨识的个人风格,而彭浩翔电影的烙印就是前面所言之“怪咖”。  相似文献   

13.
公元2009年.世界电影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电影《阿凡达(Avator)》改变了大部分电影观众和导演的视野,有些电影专业媒体甚至以“3D元年”来描绘导演詹姆斯&#183;卡梅隆创造的《阿凡达》上映的这一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娄烨身上的标签最为明显。某种程度上,娄烨已经转变了身份,从一个“看不见”的导演变成了一个“可以被看见”的导演。他坚持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被一众商业大片垄断的院线里努力突围,他想使中国电影更具多元性但他注定是个给“散客”拍电影的导演。  相似文献   

15.
恶之旅     
很多人认为这部《稻草之盾》是导演三池崇史的“改邪归正”之作。相比于他之前那些令人咋舌的经典“邪典”电影,这位被影迷称为“老妖”的导演,这一次的表现确实内敛了许多。很明显,三池崇史对于这部电影有着另外的期许,而不单单是展示暴力与血浆。  相似文献   

16.
《新闻通讯》2013,(6):64-64
贾樟柯出征戛纳,最终得到最佳编剧奖。贾樟柯面对媒体采访,直言“在戛纳找到了知音”。而此前刚刚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李安导演大赞“贾樟柯导演勇气可嘉、电影的力量很强”。  相似文献   

17.
一向标榜态度和独立品位的法国《电影手册》评选出了2013年的十佳电影。韩国导演洪尚秀的《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上榜。这位被誉为“韩国作者电影第一人”的导演仍然秉承着自己“我看着生活的空隙”的哲学准则。用一段极其生活流的故事,穿插起梦境、虚实、欲望与困境。当然,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导演     
戏剧、电影,离不开导演。新闻报道却不可导演。现在的失实报道中,有一种就是导演出来的。这是“文革”的遗毒,看来还有待彻底清除。  相似文献   

19.
电影是不是一个人的?一种集体创作的高技术含量的艺术,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导演对视觉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这也许是任何电影导演的宿命——在何种意义上你拥有一部自己执导的电影?所以,王小帅的宿命也就变成了难以言说的现代美学困境:在最大限度保持个人艺术品格的前提下,既做到不被好莱坞大片挤兑,还要成为中国主流电影的代言人。这使得王小帅的影像世界一直呈现出寻找的焦虑意向。  相似文献   

20.
《地心引力》上映两周后依然保持好评度高达97%。连电影人同行中的“技术狂”詹姆斯·卡梅隆,都盛赞其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题材影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太空场景,导演阿龙索·卡隆是如何做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