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5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了一种“开放文档格式(ODF,OpenDocument Format)”,用于规范世界范围内一切办公软件所产生的文件储存格式.这在整个计算历史上,第一次使得广大软件用户获得一项“庄严保证”,现在和将来,他们能够使用任何遵循该“开放文档格式”的软件包访问他们的数据,而不必担心会在将来某一天,打不开他们的电子文档.这个“开放文档格式”就是所谓“开放标准”,它的本质特征是:任何遵循该开放标准的软件工具(应用)都能够永远使用它.这是人们多年来的一个梦想,现在,它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2.
过去人们在说“在不久的将来,现在用大胶印机印刷的活件以后会在喷墨数码印刷机上印刷”的时候,你会笑话他们,因为你认为这事儿永远不可能。不过,今天你可能已经不会再笑话别人了,因为喷墨技术在过去几年里的进步之快,远出乎业内很多人士的预期。  相似文献   

3.
“当今互联网的最大不足是缺乏文化底蕴,所以,现在活跃的主角在将来有一天消失的时候,是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的!”  相似文献   

4.
“毕业即失业”“史上最难就业季”“应届毕业生将超700万”这些已经不再是新闻的新闻,时下依旧占据着媒体各大版面,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教育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鞭策下,在“考上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的教导里,在“学而优则仕”的期待中,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5.
如同人们认为现在再去看黑白电视简直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情一样,也许将来有一天人们也会难以理解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阅读黑白书刊,而这一天也许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6.
《圣经》故事中提到一座“通天塔”,叫“巴比塔”。那时候,天下人都使用一种语言。人们向东迁移中发现了一片平原,就住下来。他们计划在那儿修一座高塔,塔顶要高耸入云.直达天庭,以显示人们的力量和团结。这惊动了耶和华。他见塔越建越高,心中十分嫉妒。他暗自思忖:现在的人们的语言相同,他们团结一致.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那神还怎么去统治人类?于是他便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人们语言不同,无法沟通,高塔也无法继续建造下去。  相似文献   

7.
半路老外     
2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老外”这个称呼时,指的是那些出没在中国大地上的洋人。近些年来,人们发现,自己身边这样的一些“老外”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有国外身份,包括绿卡和国籍,但却生活工作在中国;他们不像早年的“海归”一样满嘴蹦洋文,外貌和行为举止看起来与普通中国人无异,如果不说,谁也看不出来他与某个遥远国度的联系。作为“老外”里的新品种,他们原先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现在的身份是:半路老外。[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质量”、“速度”和“价格”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过去,客户只能得到这三者中的两者,但现在随着人们对高质量、宽幅彩色图像需求的不断增加,他们要同时满足这三点要求。大幅面印刷适应新兴市场,其市场规模迅速形成,并不断向相关的应用领域扩张,同时大幅面数码喷墨印刷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相似文献   

9.
作为职业经纪人,必须懂这个行业的所有环节:你要能判断他们将来会不会红,现在国内哪些制作人、乐手最好,哪些电台收听率最高,与演出商、电视台导演搞好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新闻世界》2007,(11):56-56
他们都是演员。那时他们第一次合作,分别饰演戏中的男女主角。那时,他已是好莱坞的大牌明星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而她,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她还是第一次“触电”。因为这部戏,他们两人天天聚在一起。她在他的面前,有时候喜笑颜开,显得那么的温柔娇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1918年,蔡元培为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作序时写到:“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新闻之内容,无异于史也”(1),点明了新闻和历史的关系。梁启超曾说报馆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子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2),其中“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指的就是新闻与历史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2.
“ICP”是目前人们对他们最时髦的简称,即“Internet—CoPY—Paste”,更有人因此称他们为“无冕贼王”,因为他们是不需要技术,不需要文采的网络搬运工。他们就是网络编辑。  相似文献   

13.
人们经常说,文学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在经历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商业化毫无顾忌地在文坛新人身上打上烙印,作为中国文坛进入市场化过程中的第一批获利者和受害者,这些出生在80年代之后的年轻作家,被人们统一贴上“80后”标签,这个称谓的背后蕴涵了太多的希望、诡异,他们享受过这个标签的荣耀,现在又在挣脱这个符号的束缚。如今,他们已经步入成年,正在发出这个年龄段面对时代的呐喊。可许多人担心,从外部环境到心理贮备,“80后”,准备好了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现在,在中国,他们是边缘的“主流”作曲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图文并重”是报纸的显著特点 新闻摄影在新闻宣传中越来越重要。世界报纸的发展,经历了“有文无图”和“重文轻图”的阶段,现在进入了“图文并重”的阶段,有人说,将来的趋势是“图重于文”。对此我不妄加评论,但在当今世界新闻工作中,文字和图片报道已引起同样的重视,这是确定无疑的。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图像因其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6.
“两会”年年开,年年有新意!这是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一致看法。笔者从1996年起参加全国“两会”报道,至今已连续7年了。在每年长达十余天的会议里,我与代表、委员们住在一个宾馆,吃在一个餐厅,参与他们履行自己神圣职责的全过程。他们中有一部分是连续几届的老代表、老委员,他们对我谈过去、谈现在、谈将来,无所不谈;与此同时,我也与其他新闻界同行频繁接触,在了解“两会”的历史中加深了对它的了解。于是渐渐地,我的头脑中形成了这么一种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们好好念书,考上大学,将来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去年岁末4G牌照发放,信息通讯开辟了又一条“高速公路”。各路媒体纷纷报道。可4G究竟为何物?那些标准牌照又是怎么回事?将对哪些行业和公司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关键的是,普罗大众现在和将来能从中获取什么?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本文研究了多家纸媒的4G报道,解析他们的共性,探讨如何在财经新闻和受众关注话题之间寻找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杨敏 《中国新闻周刊》2010,(48):86-86,88,89
“我原来的角色是服务于普通用户,现在的角色首先是服务于一百多万作家,让他们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能够获得写作给他们带来的尊严。”  相似文献   

20.
任弼时同志是我省汨罗县弼时公社人,四十年前,弼时同志曾为其子女写过一句习字的“影本”:“小孩要认真读书,现在不学,将来没用”。这幅珍贵的墨迹现在仍保存在弼时同志故居的陈列室里,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