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当手术刀在一张张脸上刻下精致的轮廓我却怀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素之美;当高耸的大厦直插云天,闪烁的霓虹点亮夜空,我却怀念沐浴在古典甘露中的厚重之美。我们自己,连同我们的城市携着价值观向现代化疾驰,却与真正的美渐行渐远。站在"小资"的洪流中,我多么渴望回到原点。渴望回到人类审美的原点,回到倾听灵魂的声音的时光。不久前爆出惊人消息:"暴走妈妈"陈玉蓉整容了!我在网上翻看陈玉蓉的照片,心中感慨万千。以前的陈玉蓉虽称不上美丽,却因母爱而披上了三月的蓓蕾缀成的铠甲  相似文献   

2.
《生活教育》2014,(1):27-27
正照片摄于香港九龙。1936年,陶行知应邀赴伦敦出席世界新教育会议,同时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之委托,游历欧、美、非、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抗日运动和大众教育事业,1938年8月底回到香港,9月2日与著名的"游击队之母"赵老太太出席"香港各界赈济华南难民联合会会议",并合影留念。赵老  相似文献   

3.
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纯阳之卦,其六爻以龙设象,自初及上,从潜龙到亢龙,以其"龙德"之美动态再现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乾卦"龙德"的潜态之美是"龙德"之美的一部分,是龙在潜态下的自处之美,彰显的是阳刚之美、独善之美、处下之美和勿用之美,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初起阶段的特征,启示人们为人处事应初心不改、审时度势、能屈善忍、无为而为。  相似文献   

4.
工具和技术本身是美存在的形态,而职业技术之美,关联着职业与人。人之审美一般由经"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再到"悦志悦神"的发展过程,职业技术教育的美学"四态"也反映了职业技术的存在之美、因职之美、因人之美和职人之美的内在关系,并揭示了职业教育工具认知、工具技术、工匠人才、工艺人才的四个教育层级。认识职业技术教育之美,对于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正推荐理由:全书以回归教育常识、回到课堂教学本真为主线,揭示了当前课堂教学"精彩"的背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呼唤构建生命化课堂,打造"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转识成智,实现从"教学生一课"到"教学生一生"的转变。都玉茹老师的《回到常识:探寻课堂教学之真》,提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个重要命题在书名中得到了揭示:回到常识、教学之真。回到常识,就是  相似文献   

6.
表现"短暂的瞬间美"和"从恶中挖掘美"是分析波德莱尔创作与评论中体现"现代性"的关键问题;这样的"现代性"不可避免地给诗人带来了困惑与危机,最终诗人寻求救赎的途径又退回到了过去曾经反叛的古典美.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是多姿多彩的,强调"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韵之美,"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的意境之美,"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的文气之美。体育教学中讲求标准的示范美、协调的动作美、惊鸿的肢体美,而往往忽视了语言之美。鬼谷子曾说:"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纽带,是情感交融的桥梁,如果说语文教学中的语  相似文献   

8.
徐为峰 《学苑教育》2021,(12):55-56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寓美于教,挖掘"美"的内容、创设"美"的情境、探索"美"的方法、借助"美"的案例、理解"美"的内容,体悟"美"的内涵。本文主要从发掘内容之美、发掘形式之美以及呈现方法之美等角度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内容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程少堂老师认为,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她有自然之美、个性之美、变化之美、丰富之美、激情之美、雅俗之美、趣味之美;一流的好课,也要像黄山一样具有自然之美、个性之美、变化之美、丰富之美、激情之美、雅俗之美、趣味之美。程老师借黄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优秀语文课的标准。在笔者看来,这个点评其实是"语文味"定义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一、具有自然之美黄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古往今来,它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窗边少妇》评析,分析了威廉斯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诗歌创作观。不论是诗人强调"本土"还是"纯语言",其诗歌都呈现出一种简约之美。这种简约之美主要体现在摄影般的透视之美、语言简洁之美、诗歌形象简朴之美及诗行和音步简化之美这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的教学可以将"神妙"审美形态作为"审美鉴赏"教学内容,设置"评选幸福城市"的任务驱动型活动。以美为抓手进行教学,从环境"静谧安详之美"、百姓"人情温暖之美"、社会"和谐平衡之美"三方面感悟文章言语内容美,从"文笔简约之美""叙事巧思之美"两方面感悟文章言语形式美,再升华到文章的主题,即个人理想的寄托、时代人民的心声和人类瞬间的自由三种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2.
办学要有境界。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曾在我校百年校庆时,作了"学校之美与学校之德"的演讲,给我们提出了"校园美之研究"的课题。这几年,苏州十中办学思路逐渐清晰:"在美中激情地创造"、"从美之浸润到文化自觉"。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13.
从审美的层次上说,一部纪录片在创作中能够实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就体现了属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就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本文分析了纪录片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纪实之美、情感之美、阐释之美、自由之美.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试结合中学语文文本实际,从发现自然之美、寻求生活之美、感受意境之美、挖掘意蕴之美、领悟情感之美、剖析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美、理出结构之美等八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服饰是文化的化身,气质的浓缩,身份的象征。而服饰的审美元素包括了色彩组合之美、造型风格 之美、材质图案之美、工艺制作之美、缺陷掩饰之美、整体搭配之美等,服饰的审美应融合服饰、穿衣者、看衣 者三方面,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目标,这样人人均可成为主宰自己个性,把握潮流命脉的服装设计师。  相似文献   

16.
当下,在语用环境下,一些古诗教学忽视了"诗"体,所进行的"语用"训练是机械的,将原本情趣盎然、鲜活灵动的古诗肢解得支离破碎。古诗教学要坚持本色,圆融"语用"之美。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让学生走进古诗,感受诗意,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1990年12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演讲中,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其基本含义是:人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他人创造的美,这样,融合自我之美与他人之美,就能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之美。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应既能"美自己之美",又能"成他人之美",进而形成"美美与共"的和谐之美。在我眼里,季芳便是这样一位教师,认识她20余年,她一直坚定地行进在"美自己""美学生""美伙伴"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  相似文献   

19.
意为文之"魂".感悟独特、体验真切之"意",才能铸就个性鲜明之"魂". "小荷" "尖尖角"上的蜻蜓,美就美在清新、洒脱,美在姿态独特,美在"立"他物之未"立".  相似文献   

20.
先秦饮食“形”之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先秦时期,经过人们长期的饮食实践,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在饮食器具、食材准备以及饮食过程等各方面呈现出深层的精神审美意蕴。先秦饮食审美中的"形"与"色"、"味"、"意"共同构成了先秦饮食的审美追求。"形"以直观、具体的面貌呈现出先秦时期的饮食状态,它是更"表层"的审美追求。先秦饮食"形"之审美主要表现为"饮食器皿之形美"、"食物之形美"、"食物陈设之形美"、"饮食者之形美"等四个方面。先秦先民们所重视的对饮食"形"之审美,均是从实际饮食活动中归纳出来的,合"礼"则显其"形",合乎其"形"则显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