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的冲突式结构,是西方戏剧性小说的一个基本类型。本运用黑格尔关于古典戏剧结构的理论.通过对《傲慢与偏见》和《呼啸山庄》等经典作品的艺术分析,揭示出冲突式结构的三个美学特征:以人物“不同目的的冲突”作为“结构的中心”.情节的趋势“是奔向最后结局的不断前进”;“把史诗和抒情诗结合成一体”.并让“人物取他自己行动中的果实”;采用加速或减速以及场景限定.实现对小说时空的戏剧化。  相似文献   

2.
钱燕 《现代语文》2014,(6):72-7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编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孔乙己》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多年,笔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之余,研读并归纳了孔乙己的七宗“最”,兹述如下:最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5.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夜色温柔》深刻体现了“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面貌和时代脉搏。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罗丝玛丽、迪克、尼科尔分别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相对应。结合小说文本,详细解读三个主要人物与三重人格理论的对应关系,深刻体会菲茨杰拉德的巧妙构思,感悟《夜色温柔》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7.
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第三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合称为“意大利小说”。文章主要是运用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分析小说人物的理论。即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论,解读《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作品中体现出的英国中产阶级“发育不良的心灵”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羽翼信史”派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在运用古籍材料《左传》和《列国志传》塑造“闪现型”人物形象方面,主要呈现两个特点.第一,丰富已有人物,如郄縠,《东周列志传》从“赵衰推荐郄縠”“练兵”“晋、曹交战”“堆尸-掘墓-棺尸”“假道于卫”“临终献计”及“文公怀念”七个方面加以润色,借《列国志传》之壳,据《左传》之实,撰写新的故事.第二,新增人物,如于朗,此人虽不见于《左传》,但《列国志传》和《东周列国志》中“归属”他名义之下的部分行为见于《左传》,可见小说作者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往往将多件或不相关的事情,全部“归属”于该人物.  相似文献   

9.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10.
《语文知识》2004年8期《阿Q诞生记》一文中说:“无人不晓的主人公阿Q是鲁迅以惊人的艺术才华塑造出来的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是《现代汉语词典》唯一收入的小说人物词条。”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事实上,阿Q是《现代汉语词典》唯一收入的中国现代小说人物词条,而不是“唯一收入的小说人物词条”。《现代汉语词典》还收入了不少古典小说人物词条。  相似文献   

11.
《海上花列传》是“近真”型狭邪小说的开山之作.与《花月痕》和《贵楼梦》等“溢美”型狭邪小说相比,《海上花列传》突破传统,开启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在多个方面展现了时代和社会赋予小说的现代性特点.如,作者用一种历史与文化的眼光来审视海上青楼的庸俗之变,并将物欲横流的现实诉诸笔端;又如,《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刻画更丰满、更真实,每个人物都善恶并陈、妍媸俱现.这些都标志着狭邪小说创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江顺诒的小说评论《读〈红楼梦〉杂记》在红学研究史上颇具影响,许多观点很有新意和深意,为历代学者们所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红楼梦》,悟书也”;二、“所谓宝玉者,即顽石”,《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三、“为古今人才痛苦不已”,江氏对红楼人物多有自己的独到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黑暗的心》的象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性是康拉德小说中的重要艺术特征。在他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中,这种象征性主要体现在光线、环境和人物三个方面。这些象征与故事情节的巧妙结合,使小说的“追寻”主题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效果,并完成了殖民或“明”的自我审判,同时折射出康拉德对人类前途的迷茫和困惑。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其姓名之繁,命名之巧,寓意之深,真是令人赞赏。《红楼梦》的人物命名,为小说人物涂上了艳丽夺目的色彩,成为全书艺术构思上不可缺少的艺术细胞。基于此认识,本文试图以《红楼梦》中的人名为研究对象,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性格、命运,从六个方面探索其寓意,从而更好地去把握《红楼梦》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风波》,最初发表在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中有一处写小孙女六斤打破一只碗,第二天六斤的父亲七斤把这只碗拿到城里去锔时,由于缺口太大,被锔了十六个铜钉,但到了小说的结尾处却写成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个“十六”,一个“十八”,前后不一致了。  相似文献   

16.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于赤壁大战前夕大宴宾客,横槊赋诗《短歌行》。小说中人物刘馥认为诗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是“不吉之言也”。曹操盛怒之下刺死刘馥。  相似文献   

17.
陈煜 《现代语文》2006,(5):20-20
司马迁的《史记》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笔法精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学语教材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选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篇中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廉颇的骁勇善战以及知错就改的可贵性格分别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着力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技艺高超,使人物鲜活生动,如在眼前。这篇章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其中,“秦王”的形象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李娃传》被认为是唐传奇中情节比较曲折的作品,但它的情节如何比以往任何小说都要复杂、曲折,未见有人讲清。若借助数理批评的一些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数理批评角度看,《李娃传》有三个“三交节律”、两个“二变节律”、一个“六变节律”,这十九个不同节律之间繁复的重叠、交叉,使得《李娃传》的情节出现了非同一般的复杂、曲折、多波澜,从而前无古人。  相似文献   

19.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一直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简·爱》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引用了不少《圣经》典故。它们作用于小说的四个层面: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衍生,主题的深化,风格的定位。这四层面彼此相关:情节衍生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衍生,小说风格是各方面细节的各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探讨《简·爱》中的《圣经》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乃至研究该小说。  相似文献   

20.
在《失街亭》中,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都匠心独运地安排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在教学中如果能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高屋建瓴,纲举目张,迅速而全面地把握主旨,了解人物,并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