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如果将哲学看作是沉思的话,哲学也就是关于形上之思。“形而上”与“形而下”原本为人类生活两个互为关联不可或缺的因素,既互异又互通。现代生活愈来愈关注于“形而下”之物,而疏于“形而上”之思,于是在时代的地平线映衬下对“哲学”的现代解读就有了足以显现的澄明意义,而朱德生先生的近作《形上之思》可谓是对这一“意义”追寻的代表之说。 “形上”乃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赋“哲学”之本意,“思”为现代之大家海德格尔对“哲学终结”后其任务之断言。“形上之思” 绝非在纯然的学理意义上所提出,而是凝聚了现代…  相似文献   

2.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有150多名组成人员,通常每两月开一次会,审议制定全国性法律。这150多人手中的权利可谓大矣。他们或赞成,或反对,或弃权,每一举动都与中国百姓的切身利益紧紧连在一起。人大“橡皮图章”的戏称已成历史,“三手代表”——见面握握手,开会拍拍手,表决举举手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相似文献   

3.
“能稼而能穑,所以为良农;能获而能烹,所以为善猎”。听梁维新说话,总让人感到有一股书香清风扑面而来,从他的话中,你总能品味出他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这位河南省新乡军分区的政治部主任上任一年,“人憔悴,衣渐宽”,为新闻报道工作可谓操心费神。(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中的这句名训,梁维新是逢会必讲,走到哪讲到哪。“培育人才”四个字,对他来讲好似千钧压肩。1998年初,梁维新刚把“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的红旗扛回信阳军分区,一纸调令,他便来到了新乡军分区…  相似文献   

4.
书之恋     
在世上的“嗜书狂”一族中,王亚民的“书缘”着实不浅:读书、写书、编书、做书、藏书;觅书、品书、拜书、醉书、痴书,他对书的痴迷可谓深矣。书,在他的世界里,早已作为生命的维系与延伸。他浸淫其中,孜孜以求,将其特有的激情与才情,缔结了这一美丽、悠远而旷久的“书之恋”情,并以其独到的品味和境界,使他的痴梦日臻圆满、日臻完美。这,或许出于天意。独上高楼  相似文献   

5.
王庭僚 《新闻知识》2005,(12):43-44
“一个创业,一个成功,靠的是什么?诀窍在哪儿?怎么样修炼出来?探究创业的灵感和成功的秘笈,是人们的梦,也是我的梦。体察高兴烈的自强人生、成功人生,破解他的人生感悟,圆了我的追星梦。”《自强人生——高兴烈评传》的作、名报人张仲彩的这番话,表明了他撰写这本《评传》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矣,忍穷北窗下。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这是元人赵孟烦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评价。一提到陶渊明,人们自然会想起他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眼前就会浮现出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自晋代颜延之《陶征士诔》称渊明为“南岳之幽居者”、南朝钟蝾在《诗品》中尊其为“隐逸诗人之宗”以来,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似乎已成历史定论。  相似文献   

7.
"烤食"文明     
“啊!”——一声尖叫。这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这幅照片拿给他女儿看时得到的反应。要是把照片也像电影一样分级的话,《非洲某部落猎食野生动物》这幅照片,肯定会被判“少儿不宜”。是啊,这样恐怖、血腥的场面,即使我们成年人看了,也会心里发抖。从事新闻摄影多年,我从没见过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真的不忍卒读。  相似文献   

8.
潘国彦是新闻出版战线的一名老兵,潘国彦也是我的表哥。表哥在3月21日早晨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我失去了表哥,新闻出版界失去了一名军龄五十八年的老兵。老兵是不会死的,老兵只会慢慢凋零。我想起表哥的一生,真可谓“为书籍的一生”,这也是他新书的书名,现在竟成为他的遗作,他没有来得及看到新书,就永远离开了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图书事业,也离开了他收集的心爱的图书。  相似文献   

9.
一、要立志。“发愤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文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三、要有恒。“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四、要专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五、要善于“从师”。“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凡从师必久而后可  相似文献   

10.
纠错三则     
何咎之有5月13日上海某日报5版《他,执棒上海之春闭幕式》一文中:“郑明勋和姐姐郑宗和、郑明和都是世界著名音乐家,人称‘郑氏三姐弟’。对此,郑明勋将功劳归咎于父母。”  相似文献   

11.
拒绝书评     
《上海档案工作》2011,(2):31-31
胡鸿杰在2010年第6期《档案学通讯》撰文道:前些日子一位学界老前辈来信,说打算为我们刊物写一篇书评。这事要是放在过去,像他这样的“大腕”,客气的话打个招呼告诉你“投稿”,不客气的话就该直接告诉你准备放在哪一期甚至什么位置了,但是,现在已经“俱往矣”……因此.我毫不犹豫且非常客气地告诉他,我们的刊物不登书评。  相似文献   

12.
<正>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芝兰绕阶,桃李天下;他是中共党员,人生履历大写“信仰”与“忠诚”。“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打开平度市档案馆红色珍档,追寻任瑞卿的人生足迹,感受一位共产党员、人民教师的气节风范。任瑞卿,名祥,生于1890年1月,平度北黄同村(今属旧店镇)人。在本村任塾师期间,他改革了过去“三年不开讲”“打学生手板”“学写八股文”等陈腐的教育规矩及教学内容。之后,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标题是孟老夫子的话。他这里所说的《书》,是指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尚书》。由于《尚书》中有的记载夸张失实,孟夫子不肯全信,所以说出这一带有矫枉过正的话。具体所指是《尚书·武成》中记载武王伐纣时战斗的残酷的,说纣王率兵迎战,“前徒倒戈”,“血流漂杵”,殷纣败亡。尽管这里所说的“杵”是木质的,但如非血流成河,是不可能漂起木杵的。所以,孟老夫子不肯相信,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何其血之流杵也?!”看出孟夫子读书之认真,他不肯单据一书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反语与体语     
一唐周繇有《看牡丹赠段成式》诗云: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边巡又是一年别,寄语集仙呼索郎。看牡丹要呼“索郎”干什么?“索郎”好像是人名,其实不是,是酒名。“索郎”为“桑落”的反语,就是桑落酒。“索郎”为“桑落”的反语,见于《水经注》卷四《河水注》:“《河东》郡多流杂,谓之徙民。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采揭河流,酝成芳醉。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浆焉。别调氛氲,不与他同。兰熏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贡,选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拓者,每云索郎有顾思…  相似文献   

15.
1897年11月24日,是中国报纸副刊的生日。这一天,《字林沪报》创办了附张《消闲报》。办刊的意义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既歇息,则闲矣,则当有消闲之法矣。一篇入目,笑慨开,虽非调摄精力之方,要亦可为遣闷排愁之助也”(《释消闲报命名之义》)。后来,娱乐消遣就成了各报创办副刊的宗旨。  相似文献   

16.
花史馆记 归有光 子问居长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问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语不及他也。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日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  相似文献   

17.
读到古人的一段话,对我们搞新闻的记者、编辑颇有启迪。这段话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礼记·学记》)这段话非常符合现实情况,只有善于提问的人,“叩之以大(者)”,得到的反响才能是“大鸣”,反之,问不了几个问题的人,“叩之以小(者)”,那当然得到的反应必是“小鸣”,甚至会戛然而止的。新近当选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张严平,就是一位善于提问的“叩之以大”者,她在采访老将军杨业功时,就准备了一连串的“?”:“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威严吗?他发火吗?他发起火来…  相似文献   

18.
国庆节前后,从各大媒体不时可以看到“向国庆献礼”“献礼工程”的报道。这其中,既有道路、桥梁、大厦,也有图书、音像制品,尤以建筑性工程为多。这样的场景人们似乎都已司空见惯:每逢重大节日、重大庆典、重要会议召开,常常会有一些工程项目竣工、投产,并以此来表达庆祝、纪念、鼓舞之情,来向这些节日、庆典、会议“献礼”———这些工程本身无疑都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与政治功能。一般来说,这些“献礼工程”主要由政府部门投资兴建,对他们而言,名之曰“献礼工程”,至少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为节日、庆典增添喜庆气氛,又可借节日、庆典之机增强宣…  相似文献   

19.
首先声明,时尚文章中所称“必读”、“不得不读”之类字眼,朋友们最好别从其本来意义上去看,顶多当作“隆重推荐”、“吐血推荐”(网上常见语)的同义词即可。下面的推荐之语不必太当真,只当春风过耳可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又有“幽默大师”之称。这部书写成于1937年,英文原名《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已印行40余版。从这部书中可以看一下有情有趣的男人是如何解读中国文化的。这部书与《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My People)可谓中国文化“入世”的先驱之作。他的随笔作品以至演讲文字都颇值得一读。李敖《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  相似文献   

20.
说起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人们会自然地想起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等一大串响亮的名字。穆青的作品使20世纪的新闻史熠熠闪光,同时也成就了他在新闻界泰斗级的地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如何去学习和研究穆青,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实践他扎根最基层锲而不舍的“淘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