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③“隐隐何甸甸”应为状心境语。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这里有一个疑点:“俱会”的究竟是马和车呢,还是府吏和刘兰芝呢?根据上下文脉,恐怕只能说是后者。如果这样。那么“隐隐何甸甸”究竟是状车声是状人的心境就很值得研究。大家知道,这里是叙男女主人公难舍难分洒泪作别,如果是状车声,还来一个“何(多么)”,岂不与题旨背离!再说“隐隐甸甸”作为象声词状车声应是状众多且不甚分明的复合声,而此时仅一车一马。何“隐隐甸甸”之有?《辞源》、《辞  相似文献   

2.
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在刘兰芝被遣,焦仲卿送别时写道:“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这里的“隐隐何甸甸”,课本注为:“隐隐、甸甸,都是车声。”然细玩诗意,车声说似觉不妥。隐隐、甸甸,作为象声词,都是用于形容不甚分明的复合声,如《晋书》有云:“赤气竟天,隐隐有声。”《苍颉篇》“车(车甸)(车甸),众车声。”而此诗中仅有一车一马,绝无此般大声;且歧路悲悽,车轮迟缓,马蹄胸蹰,其声微缓可知。因此,我认为,对于这句诗,  相似文献   

3.
[隐隐何甸甸]隐隐、甸甸,都是车声。何,何等。这是人教版高三《语文》(试验修订本)《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注释。既然“甸甸”是象声词,那么“何”怎能注为副词“何等”?副词能修饰象声词吗?实在是令人莫名其妙。把“何”解为“何等”也不切合语境。“隐隐何甸甸”这句诗紧承“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几句,而“何等”意为“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见《现代汉语词典》),它在诗中只会起到表现车声很响的作用,造成热烈欢快的气氛,这显然与上文描写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泪别的情景不协调。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中,在焦仲卿送别刘兰芝的路上,诗歌是这样叙述的:“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关于“隐隐何甸甸”之句,历来的解释都是“行车的声音”。我觉得此解释欠妥,因为根据诗歌中叙述的事情,乃是一对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情景,把“隐隐何甸甸”单纯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句中的“隐隐何甸甸”历来的解释都是“行车的声音”,我认为欠妥,根据诗歌中叙述的事情,乃是一对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情景,把“隐隐何甸甸”单纯解释为“行车的声音”,与诗歌内容不大吻合。 在《辞源》中,“隐隐”一词的意思:即忧戚貌。其下有几个例句:荀子儒效有这样一句“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刘向九叹远逝又这样写道:“志隐隐而郁怫兮,愁独哀而冤结。”从这  相似文献   

6.
不知不觉年已十七,也快成为学生族中的“长者”了。高三“隐隐何甸甸”的脚步与六月分班后无可回避的离别,都是身在高二的人必然要直面的。于是不免想要记录下今天这点点滴滴,权作高中生活的背影。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中“新妇”一词出现了十次。以第三者的口吻叙述时,用“新妇”,如“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文中主人公刘兰芝也自称“新妇”,如“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第3节为:“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由此可以知道,焦仲卿、刘兰芝结婚已经两三年,刘兰芝应为少妇,而非新妇。那么为什么文中有十次提到刘兰芝时用“新妇”代之,刘兰芝也自称“新妇”?近日读桑逢康著《荣氏家族》,在“新妇”一词的问题上,我豁然开朗,《荣氏家族》P32中说:  相似文献   

8.
有的教师在讲读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六册《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沉甸(diān)甸地往下坠”和第八册《挑山工》一文“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diān)甸的货物”中的“甸”字时,把“甸”字作为多音字来处理,因为“甸”字还有另一种读音“diàn”。这种教法是错误的。据查,“甸”字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只有一个读音“diàn”。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diān”音是一种变调读法。说到变调,就不能不介绍一下调值。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  相似文献   

9.
古代的隐士,有“大隐”与“小隐”之分。王康琚《反招隐诗》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陵薮”即山泽,“朝市”即朝廷和集市,泛指公众聚集的地方。一个人淡泊名利,甘居山泽,容易做到,而处身公众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在朝廷为官,面对滚滚红尘和横流的物欲能够坚守隐者的高尚操守就难能可贵了,故前者为“小隐”,后者为“大隐”。  相似文献   

10.
[案例]:苏教版十一册《草原》 “……隐隐有鞭子的响声。快了,快到了。……”课堂上,一个学生在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1.
蝶恋花满地霜花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王国维(1877—1927),一代国学大师,他著有《人间词话》、《人间词》,其核心理论是“境界说”,他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手稿》第三十五则)。这首《蝶恋花》是《人间词》中一首抒写人间离别之苦的词作,就王国维所提出的“境界说”而言,它的确是一首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过程中,梁启超的立足点有所变化,隐隐透露出梁启超从隐含政治意图的“有为而作”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的阶段,开始为他日后学术生涯做披荆斩棘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缩酒”一词始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又名“缩酌”。《礼记·郊特牲》:“缩酌用茅,明酌也。”关于“缩酒”,旧时有两解。 1.沃酒说。郑兴《周礼·天官·甸师注》:“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杜预《注》也赞成此说:“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  相似文献   

14.
写下这个题目,隐隐觉得不妥。《礼记·曲礼》中有“五十曰艾”“六十曰耆”的说法,《荀子·致士》中又说:“耆艾而信,可以为师。”再看当前教育界之外的一些文化人士,只要有点成就,又上了几岁年纪,人们大多呼之为“老师”,他们也都是欣然而受。可见,“老师”本来就是一种尊称。  相似文献   

15.
贫富二代     
沈梦菲  周洁 《课外阅读》2009,(22):39-41
“一想起他就不舒服,仗着家里有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把我们当作什么?”来自普通家庭的苏明一边浏览着网络上的《“富二代”的18条标准》,一边跟同学对照着评点同宿舍的“富二代”室友,隐隐觉得挺解气。  相似文献   

16.
萧统《文选》是甸古代一部著名的诗文总集。远在隋、唐之际,研究《文选》即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叫作“《文选》学”。《文选》对后世文学的发具有锭的影响。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中国《文选》研究的主要情况,指出“五.四”以后,《文选》学衰落,而近几年《文选》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肯定了黄侃,高步瀛和骆鸿凯对《文选》学的贡献,对今后的《文选》研究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人常常以具体的事物来言愁,笔法各有千秋,意境各臻其妙,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以水言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范成大的“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南柯子》)写的是离情别绪之愁;李珣的“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纹簟水粼粼,断魂何处一蝉新”  相似文献   

18.
日子     
搬下山三个月了。 朋友常常找不到我,山上的 电话无人接,山下的我又常不在 家。在家的时候,又往往把电话 关起来,为的是给自己一段安静 的空档。 朋友好不容易逮住我,气急 败坏地问:“跑哪去了,到处找 不到人影!”我忍不住笑起来, 调侃着,古人岂不早就说过了 吗?大隐隐于市呀,二百四十万 人的大都会,每日上班下班,只 看见低头疾走的行者,只看见横 冲直闯的大小车子,满街的人声 车声,想不被淹没都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屈原列传》中的“夺”与“与”江苏省泰县张甸中学谢兴圣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课本注释...  相似文献   

20.
商群 《教育文汇》2012,(9):23-24
“洋人”高考也写作文。“洋高考”作文的显著特点是很难事先套题和押题,考生很难通过在考前背十篇八篇范文,然后稍加变动就可以套到高考作文题目上;教师也很难在考前押题,让考生事先写好,因为题目中一般不会出像《忧与爱》《心灵中的微光》和《大隐隐于市》等背景和约束条件少的文字,而让没有实质内容的万金油式、心灵鸡汤式的作文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