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左忠毅公逸事》,编者在“自读提示”中说:“所谓‘逸事’,是指散失没有留传的事迹。”这里所说的“散失没有留传的事迹”,固然不错,但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肤浅,绝不是作者原有的全部命意。如果仅限于“散失没有留传的事迹”,何以不用“遗”字?持这种意见的,还有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的《文选和写作》(第三册)也在《段太尉逸事状》的注释①中说:“逸事,史书没有记载过的事迹。”二者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2.
高二语文新教材《左忠毅公逸事》,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是清初桐城派鼻祖方苞的作品。左忠毅公(1575-1625),名光斗,字遗直,明安庆桐城人。忠毅是他的谥号,公是对他的尊称。万历中与杨涟同举进士。任御史时,“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辇下(京城)震悚”。(见《明史》)后又办理屯田,在北方兴修水利,提倡种稻。天启四年(1624年),任左佥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他参与其事,又亲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次年与杨涟同遭诬陷,死于狱中。弘光帝时追谥为“忠毅”。逸事,是指散失而没有流传的事迹。一般地说,记叙  相似文献   

3.
“传”和“记”都属记叙文体。“传”以写人物为中心,“记”以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传”一般记载人的生平及主要事迹,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如《童区寄传》、《大铁椎传》等。与“传”相类的还有“行状”,如《段太尉逸事状》的“逸事状”即为“行状”的变体。  相似文献   

4.
徐强 《现代语文》2008,(1):127-127
本文对“佚事”“轶事”和“逸事”由于意义相近而通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以为这三个词语都不同程度地与“失”字相关,并都能解释为“散失”义,故能通用。对个别不能通用的情况,本文也特别指出并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5.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朝初年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记述明朝末年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的生前逸事.所谓逸事,就是正史所未收所未载,世人所不大知道的事迹.但这些事迹,又很足以表现其人的性格、品德、情操和业迹的,而不是一般的平庸的无足轻重的琐事.  相似文献   

6.
轶事,也称为逸事,是指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大多指在历史上没有记载过的传闻或事实。轶事虽是一些没有正式记载的事情,但很有趣味性,有些名人轶事逸闻还能给人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试谈《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曾经写没写《红楼梦》的后半部书?写了,为什么没有像前八十回一样传抄出来和流传开?原稿有没有可能散失出来? 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究竟是不是高鹗自出心裁、重行构思完全另续作的?不是,是否是根据曹雪芹的佚稿或接近原作的传抄散稿“修辑”的?是,“修辑”得怎么样? 这些问题大家都在探讨,至今尚无定论,所以我在这里也谈谈。  相似文献   

8.
1921年出版的臧励和等人编写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具有如下优点:1.所收范围广泛.无论忠奸,有载于经、史、志书、私人著述、金石文字者;以著述、书画或工商技艺闻名者;著名僧道、妇女及下层社会有逸事流传者,均在所收范围之内.甄录较为审慎.不收史书无特殊事迹的后妃、宗室、列女、忠义等,涉及迷信的人物或小说人物亦不见收.  相似文献   

9.
“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生活在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的魏晋时期,空有一身才华而无处施展,遂隐而不仕,聚会赋诗,谈玄论道。生活作风上,七人更是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嵇康、阮籍、刘伶、阮成……几乎每个人身后都有诸多佳话逸事流传。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北宋成就很高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却一生仕途坎坷,为人豁达,又不忘造福各方百姓,因而有很多趣闻逸事广在民间流传。一日,东坡正修养静坐,见好友高僧佛印来访,便笑道:“近日参悟,颇有心得。你看我现在修行的境界如何啊?”佛印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答道:“神清气爽,满面红光,  相似文献   

11.
汉代以后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先秦时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总集。由于在我国古代诗与歌是密切结合的,所以“诗三百”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曲集。只是当时的乐谱无法流传下来或是后来散失了,以致使它成了一部无乐的歌词集。  相似文献   

12.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最后一段,为了补说“逸事”的由来,以明其确凿可信时说:“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段话可译为:我的同族老长辈号涂山的,是左公的女婿,与我去世的父亲友好,他说监狱中的话是亲自听史可法说的。应当看到,许多注本将“甥”释为“外甥”,显然是不对的;而旧版的人教版课本,则没有作注,也易于让人  相似文献   

13.
<正>《亡人逸事》是作家孙犁悼念亡妻的一篇散文。文章回忆了从说亲、相亲、婚后到妻子临终的一些生活片段,在真实的细节描写中展示了一位辛勤劳作、任劳任怨、知足乐命的中国传统妻子的形象。《亡人逸事》文字质朴,叙述清晰,似乎一望便知,勿用深究;实际上文章言简义丰,可以深入探讨的地方不少。正如作家苏北说:“但凡识得几个字的人,看孙犁的文章简直没有什么难的,仿佛玄机全无。倘若自己一试,却满不是那个味。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是不会读懂孙犁的。”因此,本文且从《亡人逸事》的结尾艺术来做一点探析。  相似文献   

14.
"佚事"四题     
本文对"佚事""轶事"和 "逸事"由于意义相近而通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以为这三个词语都不同程度地与"失"字相关,并都能解释为"散失"义,故能通用.对个别不能通用的情况,本文也特别指出并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5.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被誉为千古绝唱。全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于这首诗,曾流传着三段逸事:  相似文献   

16.
读毛姆的这本书,一直读到合上书页,把书的封面封底又看了一遍,依然觉得是在阅读另一个国家的奇闻逸事。是的,“奇闻逸事”,很显然,这是毛姆,或者西方在东方最想寻觅的明亮宝石,碧绿翡翠。而作为读者--作为另一个“奇闻逸事”的捕捉者,一个出生在这“神秘”东方的东方人--一个外国人在那时那景将会如何捕捉中国社会那时那景的世态风尚,在他眼中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生活,他特殊的职业敏感是否能带给我们一些新视角的发现,则是我所格外关心与寻找的。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学高中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第四册重新选入的《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散文大家、桐城派开山祖方苞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记叙文。近年来有些散文选本子不选《逸事》,另选其《狱中杂记》等,可能是考虑到文中涉及到史可法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一事。其实,这是那时许多文学作品,包括很进步的作品都有的“常见病”、“多发病”,应予指出,却无足为怪;史可法其人,《逸事》其文,虽有这样的缺点毛病,然而瑕不掩瑜,人物自有其进步的历史作用在,文章自有其深邃精美的主体在。选录《逸事》的本子较多,注释、讲解较详;笔者视野狭小,知识浅陋,仅就所见,补注数词,介绍一点情况,并就主题思想的不同讲法,谈些谬见,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8.
景德镇鹅湖区流传着女强人——汪桔香建校的事迹。 事情还得追溯到1986年初。鹅湖区新平乡是区属一个贫困乡。这个乡的茶培村又是全乡三个特困村中的一个。茶培村小学校舍,是七十年代初在“小学不出六队”口号下搞起来的土墙建筑,仅有五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时间久了,土墙严重剥裂。有时上课,教室土墙上方都会掉下砂石和泥块。学校无食堂,教师无住房,学生没有活动场地。这样一来,公办教师纷纷请调,民办教师千方百计换学校,新调入的教师则是干一年就要走。  相似文献   

19.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选录明末名臣左光斗、史可法师生事迹,裨补正文本传之不足,诚为“义、法”一统之散文精品。然“逸事”之前因后果、时间地点,或则失之明晰,或则偶见舛误。今就时文未行涉及处,参诸有关史料补苴如次:一、天启元年(1621年)冬,左光斗萧寺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喜剧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笑话便是绽放在喜剧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书面笑话远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的笑话当为更早。最早以专章记述“笑话艺人”事迹的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最早的笑话专集为三国邯郸淳的《笑林》。尽管笑话历来被视为“末流”、“小道”,尤其是民间笑话更受到统治阶级的轻视和摧残,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