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专家组访欧 英伦见闻 中国武术协会与英国武术界的正式交往,应该说始自1984年12月3日。我率领的中国武术专家组造访伦敦,也是专家组出访欧洲三国(瑞典、意大利和英国)的第一站。 此行与已往武术表演团出访有所不同。专家组的任务是:考察欧洲武术现状;建立与发展同欧洲武术团体的关系;全面介绍中国的武术运动,以加速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专家组的出访,应  相似文献   

2.
1995年3月24日至4月9日,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主任贺子文副教授为团长的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 3月25日晚,中国武术代表团与澳大利亚蒙纳殊大学、澳大利亚太极学院联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武术套路、太极拳、导引养生功的表演。7点半,表演正式开始,能容纳500多人的大会堂人头攒动,座无虚  相似文献   

3.
徐冶敏 《精武》2006,(1):61-61
2005年11月21日上午9时,由上海体育学院负责筹建的中国国内首家武术博物馆开馆,上海市领导和武术老前辈蔡龙云教授共同为中国武术博物馆剪彩。中国武术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以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为题材,全方位展示中国武术悠久历史,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博物馆。自2004年7月开始筹建,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中国武术博物馆一期工程——武术历史厅顺利完工。  相似文献   

4.
第6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精神表明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武术工作的重点之一,研究后认为应全面梳理和认识武术;搭建武术宣传平台,扩大武术影响力;转换“议程设置”,全面传播中国武术;加大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深入研究武术传播的受众层,实施分层传播策略;对武术传播作出长远的具体规划,以促进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2003,(5):8-9
马中轩,8岁习武,1974年进入山东省武术队,多次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夺得冠军,获中国首批“武英级”运动员称号,并享有中国武术七段荣誉。曾代表中国武术团出访美国、德国、瑞士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武术表演和教学,其辅导的澳门学生曾获得世界锦标赛刀术亚军。2000  相似文献   

6.
秀明 《中华武术》2004,(8):36-37
秦庆丰,祖籍安徽,1949年1月生于北京,武术国家高级教练,北京市武协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会长,中国武术七段。1982年,其家传拳法荣获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优秀奖,1991年获“日中武术交流一等奖”,1993年获“中国武术资深专家感谢奖”。1975~1994年多次担任全国武术,散手,太极拳、剑等比赛场上执行裁判、副总裁判长。  相似文献   

7.
1929年,应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邀请,“承南京政府嘱命”,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武术团体出访,它“洗去病夫之耻,以求扬我国光”、“实开侨界未有之破天荒也”(民国18年12月7日《南洋商报称》),是中华武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先驱,在中国武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闽南国术团的出访与永春尚武之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武术研究院主持编纂的《中国武术史》,最近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 我编了这些年的武术书刊,常有一些年轻的武术爱好者问:“人都说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它的源在哪里?远至何方?何谓博大?又何谓精深?问得我一时也说不太全。 这次我有幸参加这部《中国武术史》的编审工作,也是带着这些问题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受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其艺术性古已有之。面对当今武术发展的瓶颈,对武术的艺术性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艺术学的视角诠释中国武术的艺术特性,解读武术的艺术内涵,发现武术的艺术魅力。研究表明:中国武术的艺术特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国武术演练和攻防是肢体的线性表达;中国武术的线性美表现为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和流动之美。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全球化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统一,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认同、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和利用。中国武术国际化是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需要。中国武术国际化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弘扬;竞技武术全球化是实现中国武术国际化的一种手段;既要维系武术传统文化内核,又要超越传统武术文化;传统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套路更适合于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武宣 《武当》2012,(2):5
2012年1月8日,苏州唐手武术文化研究会周年庆暨新年团拜会在苏州香雪海饭店隆重举行。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武术九段、著名武术博士生导师邱丕相教授,原苏州市委副书记黄俊度先生,太仓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术协会主席袁国强先生及苏州市武术协会领导,吴中区武术协会领导应邀出席。唐手武术文化研究会成立一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武术的出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场学视域解析中国武术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时空语境中的出场形态。研究认为,在不同历史时空语境中,武术都是基于时代背景,根据当时代实践需要,选择出场形态,彰显时代功能。中国武术古代主要出场形态是技击;中国武术近代出场形态是以技击为主,同时开始出现了武术强体健身的出场形态;中国武术现代出场形态主要彰显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形态。与此同时,中国武术现代发展必将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语境中,通过与多元文化主体的对话、协商和精神交往实践,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竞技武术为核心的武术新轴心文明,引领中国武术发展走向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我叫邓德庆,是大连百年南山拳坊、功力门武术非遗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12月,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2017年中国武术段位高段位七段考试,以辽宁省总分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顺利晋升中国武术七段,是2017年大连市唯一一位通过武术国考取得七段的武术拳师。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我曾撰文《论中国武术的历史走向》,指出“研究中国武术发展对策的人,其观念大约不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盘西化;二是保持传统;三是折衷发展。”指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武术教育是武术发展的主要走向同年发表《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强调拂去历史尘埃后要对武术真实价值进行重新解读、重新发现、重新恢复,再次论定其主要社会功能,即文化与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近年跆拳道成为风靡全球的一项体育运动,被称为“世界第一搏击运动”。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在技术门槛、文化承载、发展策略、传播传承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跆拳道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中国武术应该简化武术动作,促进武术学习的大众性发展;完善武术的宣传模式,促进礼与术的共同发展;完善武术段位制度,加强武术政策发展的通用性,逐步完善自身的发展,并以更开放的姿态加强同世界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武术体育化“文化空巢”现象的解读,从近年来武术体育化时代视角下对中国武术历史留存的空间、标准化竞技武术的导向和武术教育薄弱所引起的武术“文化空巢”现象给予客观地分析;并从传统武术需要文化创新、竞技武术需要文化传承以及学校武术教育兴趣培养的需要中唤醒中国武术文化的理性发展与思考。由此得出,中国武术在体育化时代需要加强自身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使中国武术文化在现代传承中担负起自身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促进武术通过广西向东南亚的发展,本文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提出建设中国武术文化场域,提升中国武术的符号价值。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东盟各国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以及本土武术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加强武术词汇翻译,提升武术传播者的东盟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儒家文化圈”文化共通之处,发挥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之用;激发武术文化场域各要素间的有机配合,推进官方及民间武术传播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在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制约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进程的主要问题为对外教学缺乏统一管理与规范、对外宣传主动性不足、专业武术师资介入门槛低和语言障碍。建议采取完善孔子学院武术课堂、建立武术表演团、组建武术专家团、建立武术交流处等措施,结合孔子学院办学方针重新调整中国武术对外发展策略,整合完善武术资源,以期形成中国武术对外宣传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武术界新星李连杰,自从参加拍摄《少林寺》之后名声大嗓。在影片《少林寺》风靡全世界的同时,李连杰和他的前辈、同行应香港中联影业公司邀请,出访了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海外的中国武术热令他颇为感慨。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武术活动开展得相当广泛,尤其近年中华武术的奇葩开放得更加艳丽,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重新大放光彩,然而无论是深度和广度仍比海外逊色。尤其是在日本,仅一个“少林功夫同盟会”便拥有数百万会员。同盟会内对中国武术的研究和认识已有超过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出场学视域探究当代中国武术是一种新的范式。研究认为,历史语境的重大变化必然导致武术的当代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的变化,武术的出场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一种超历史的武术形态;出场与差异是审视和把握武术在场性的“行动指南”,应该从武术的“当年”和“当代”两个不同出场语境框架去把握和理解它的出场路径、出场形态和在场性的差异性。新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是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语境;中华民族性、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路径;在这种语境和路径下,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形态和在场性功能必然不同于“当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