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遗传学”是农林类高等院校农学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湖南农业大学“遗传学”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因此,通过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当前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进一步提高“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建设一流学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实验教学改革是高等农业院校遗传学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本科生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注重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重新构建了实验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赵岩 《考试周刊》2015,(24):159-160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很多高等院校生物医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文章对《表观遗传学》课程在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中的性质与地位进行了探讨,并对该课程教学提出了建议。教学应该从学生认知水平和需求出发,对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人 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大学教授的历史责任。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积极开展了“普通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现将我们建设“普通遗传学”精品课程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1.建设精品课程需要长期的积累 建设精品课程需要长期的积累,这是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普通遗传学”是植物生产类等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在这些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农学(包括农学、园艺、植保…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28):42-43
《遗传学》是高校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它涉及内容广泛而复杂,且与之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然而目前农学类专业《遗传学》学时数又在不断减少,因此如何在更少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学得更好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教材与PPT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探索一条适合高校农学类专业适用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耕作学是一门农学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介绍耕作发展的历史、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针对耕作学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不足,笔者对耕作学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有机化学》是农学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其教育质量的好坏对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至关重要。提高农学类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一是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遗传学》是农学和生物专业等学科在本科学校教学中必修的主要课程。本文从《遗传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遗传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善、计算机辅助课件的创建、电子版教材的编写、教学质量的测评、实验项目的创新以及教学效果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试验统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统计方法》是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工具性和实践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课程组对《试验统计方法》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电工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理工类专业的公共平台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调研了课程对后续专业培养的支撑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在电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引入了该课程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在非电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借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大量介绍应用实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升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