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中所谓的古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段玉裁对许慎的《叙》本身用字所作的注解(20条);二是段玉裁在注解过程中所使用的文字(16条)。段氏在著述中与许慎保持一致,尽量用古字进行注解,或指出某字“只作某”、“当作某”,即为古字。这反映了段玉裁的用字观。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关古今字的论述,是体现段氏《说文》研究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就段注中所有关于古今字的论述材料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实例和对观点的梳理,从而对段注中的古今字观进行阐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3.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提到了音转。从中可以看出段玉裁关于古韵研究的方法。音转是随时间的改变字所属的韵部发生改变,而合韵是相邻韵部的字可以通押的现象,音变是相对正音而言,是同—韵部不同韵之间的由于发音方法的不同而区别的。  相似文献   

4.
古今字是古代典籍中一种常见的语言文字现象,段玉裁注解《说文》时,对古今字理论详加说明且提供了丰富的例证,本文对段氏的古今字加以梳理、阐述并指出其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通假字概说     
通假字是假借字的一种,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段玉裁分析假借字有这样三种情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之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说文解字叙注》)段玉裁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的假借,就是指通假字。王引之在论及通假字时,也注意把它同本无其字的假借区别开来。他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此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因此,通假字也习称假借字或借字。  相似文献   

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关古今字论述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关古今字的论述,是体现段氏<说文>研究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就段注中所有关于古今字的论述材料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实例和对观点的梳理,从而对段注中的古今字观进行阐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是清代著名校勘学家,其在《说文解字注》中纠正了《诗经》文字上的许多错误,对《诗经》的校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段玉裁在《段注》中指明了大量的俗字并对其进行了研究。而这一研究过程正反映了段玉裁“字起于声音”、“形义相一”的语言字观,同时也显示了他“过分尊许”、“否定、排斥俗字”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个字规范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说文》的体例进行了阐释,且提出许多自己的新的看法。“合二字成文”是段氏在注解《说文》时所提出的一个条例,前人少有探讨,本文主要评述了段玉裁运用该条例体例对连绵词的构词特点、使用原则的认识,并对段氏“合二字成文”条例的历史意义和不足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说文》的体例进行了阐释,且提出许多自己的新的看法."合二字成文"是段氏在注解《说文》时所提出的一个条例,前人少有探讨,本文主要评述了段玉裁运用该条例体例对连绵词的构词特点、使用原则的认识,并对段氏"合二字成文"条例的历史意义和不足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赵久湘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22-124
阜阳汉简《诗经》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随葬的遗物,其残简尚存长短不一的简片170余条,其字体为隶书。对其残存字中的异体字加以清理,共得异体字17个,共出现31次,占总篇幅的2.61%。主要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为依据,对这些异体字加以分析,指出孰正孰俗,多少能揭示出异体字产生的根源,反映当时人们书写汉字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2.
汉语字母词概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吸收外来词又呈现出一种将外字母直接入词的方式,所产生的新词即字母词。本就字母词产生的原因及途径、形成和分类、字母词给汉语学习使用带来的新问题以及时字母词优劣的评价等方面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成为现代记录汉语的规范字集.该表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下简称《一表》)中的部分异体字如“皙、瞋、噘、蹚、凓、勠”等转正为规范字,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文字学的角度考量,这些异体字转正有其合理性,并且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语言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通”“同”是字典辞书及文言文注释中常用的两个术语。在教材和工具书中,它们的使用分工往往不够统一。文章通过对两个术语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尤其是以王力《古代汉语》为依据,整理出“通”“同”及其他相关术语的使用分工办法,试图为古汉语教学及工具书的使用和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在建国之初,鉴于当时文字使用混乱的状况,颁布了文字改革的政策,对文字进行了巨大改革。废除了六国古文,在秦文字的基础上整理形成了统一的官方字体,即小篆。在小篆被当作官方字体使用的同时,在民间又出现了由小篆草写形成的另一种字体,即隶书。两种字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秦始皇的文字政策对后世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俗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字是世俗所行之字。古字少 ,后世大众出于记录、表达需要造了大量的俗字 ,是中华汉字的新生代。历代相承 ,蔚为大观。因字书收录 ,保存了汉字资源。俗字不俗 ,通俗而不浅陋 ,利在便俗 ,亦难违俗。对俗字应宽容 ,少非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拼音文字为背景的外籍学生,以问卷形式调查其汉字输出的过程中,是否表现了识记过程中的认知倾向。问卷以取得形、音作答的分布数据设计,前半部采用汉字形、音填充形式,此时受试者对施测字仅有语义或词组语境的线索;问卷后半部采问答形式,调查受试者在汉字学习时的策略使用情形。藉由以上的资料分析,本文尝试观察以拼音文字为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其汉字输出在认记途径上表现的相异性,及汉字字音、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特征。  相似文献   

18.
毕沅在《夏小正考注》中依据《说文》辨别正俗,这种笃信《说文》、以《说文》为正统的规范汉字理念,实际是对北宋张有《复古编》以《说文》字形为规范汉字依据的传承。毕沅这种以《说文》为规范汉字依据,但又不极力反对其他俗别用字的做法,不仅有助于人们对文献的正确理解,也有利于考察异体字的传承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关于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并形成了一些说法,但这些说法都不能够单独解释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那么汉语词汇复音化究竟有没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呢?文章试图以汉字合体化为视角,通过汉语词汇复音化与汉字合体化出现和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内部动因的比较分析,对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字的产生,与中国汉字有密切关系,日语汉字是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有效地引入日语汉字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把日本学界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