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度量属性特征的典型性与比喻句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质性”不是比喻的构成条件。如果以度量类属性为比较点,即使不同类,也不能构成比喻;而当作比一方在作为比较点的非度量类属性上具有典型特征时,即使两事物同类也可以构成比喻。因此,非度量类属性特征的典型性才是比喻形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比喻与非比喻广东丰顺县一中刘柏青在本体与喻体之间,用“像、仿佛”等比喻来表示比喻关系,是明喻的辞格。但并不是凡出现这些词语的就一定是比喻句。构成比喻的条件是:①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②两者必须有相似点。这两个条件是判断是不是比喻...  相似文献   

3.
作者将比喻派生义分为名词性和动词性两类,在这两类的基本划分下,对具体的词按照性质、作用、状态、方式等的不同作详细的分类。形容词性比喻派生义虽然列出条目,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形容词派生义并不存在。分析比喻派生义的类型,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分析各种派生义的构成,从而为修辞派生义的系统构建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4.
比喻本质上也是比较。它与一般比较的区别在相似点上。比喻时相似点是喻体事物的类的属性,而比较时喻体要么不是类仅是个体,要么虽是类相似点却不是类的属性。还有些个体事物,由于成了某种典型,代表一类事物,它们也可充当比喻的喻体。相似点还决定了喻体分类的角度。从相似点上看,所谓"同类相比的比喻"都是不同类的,因此,"凡喻必以非类"的原则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5.
论比喻的情感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比喻作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在多数情况下都与感情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若以是否具有情感性内涵作为界限,比喻似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单纯以说明解释为旨归,作比者持超然态度,不动声色地说明事理,解释概念,将未知化为已知,深奥化为浅显,抽象化为具体。它在信息传递中只起一种单纯的转换作用。这类比喻我们权且称之为非情感性比喻。第二类则与此不同,作比者无论是表达思想,还是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总伴随着一定情感体验的表达,比喻中的说明和介绍与情感表达就象两条伴生的平行线贯穿始终。对这种带有情感内涵的比喻,我们姑且称之为情感性比喻。  相似文献   

6.
(1)他馋得像猫! (2)他馋得像检查团! 句(1)用了比喻,这是确定无疑的。句(2)是不是也用了比喻呢?从表面的形式看,句(2)与句(1)一样,都具备明喻的表现形式:甲像乙,“甲”是本体,“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所以,似乎可以回答说:也用了比喻。其实不然,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句(2)不是比喻句,人们知道,构成比喻的条件,除了被比喻物与比喻物必须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就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见胡裕树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这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彼此截然不同,不是同类事物。如果两个事物属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即使它们靠了“像”这样的比喻词(当然实际上不能称之谓比喻词的)得以联系起来,整个句子也不能算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7.
类比推理与比喻推理在概念、推理模式、特征以及作用等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类比推理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常用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它要求两个(类)事物有一系列相同之处,已知属性与推出属性的相关程度越高,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就会越强;而比喻推理建立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之上,常用于论述道理,比喻推理中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只要存在相似关系即可,相似属性的建立越恰当精准,推理越"有说服力"。但类比推理和比喻推理都是对两个(类)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要求事物间相似处越多越好,并且力求产生较强推理效果的推理。  相似文献   

8.
别称是利用一个人们所熟悉的个别事物来说明解释另一个别事物,给予后者一个新称谓的修辞方式。这一修辞新格与比喻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通过类似联想构建,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借助人们的已知来说明未知,二者在修辞方式的变化上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区别是:别称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别称中的两项事物都只能是个别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则不受此限。明辨别称与比喻的同异,就可以避免辞格应用与辨析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喻连用构成的复杂形式的比喻。复杂形式的比喻主要包括博喻、递喻、类喻、互喻四种。  相似文献   

10.
宋孟果 《语文天地》2008,(10):45-46
我们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喻连用构成的复杂形式的比喻。复杂形式的比喻主要包括博喻、递喻、类喻、互喻四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