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倘红 《收藏》2008,(11):46-47
扒村窑任令河南省禹州市扒村,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宋金而终于元、明。烧造产品有白釉黑花、黄釉黑花、白釉划花、红绿彩、三彩、白釉、黑釉、黄釉等,装饰技法有绘画、划花、剔花,有釉下和釉上两种彩绘。白地黑花瓷较有特色,器型丰富,其中瓷枕造型新颖,装饰内容取材广泛、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情趣和审美习惯。瓷枕的枕面装饰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正扒村窑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浅井乡扒村,为磁州窑类型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烧制白地黑花瓷为主,同时也生产三彩、加彩和钧瓷等品种瓷器。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宋金而终于元、明。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扒村窑瓷器形式多样,主要品种为日常生活用瓷、陈设类用瓷及宗教类用瓷等,种类丰富,产量繁多。装饰技法有白釉绘黑花、黄釉绘黑花、白釉刻划花、白釉、黑釉、黄釉、红绿彩、宋三彩等。装饰内容多选用当时民间喜闻乐见、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景,取材广泛、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3.
胡焕英 《收藏界》2012,(8):63-67
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红绿彩瓷主要有两大类产品: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杯、瓶、罐、枕等器  相似文献   

4.
田秋平 《收藏》2008,(3):78-80
红绿彩是磁州窑系继剔花、白底黑花等装饰技法之后,创新出的另一种瓷器装饰艺术。它是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黑彩瓷烧成之后,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等彩料勾画或添涂出纹饰,再次入窑以低温烧制而成,以往曾称作“宋加彩”。遗憾的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作为磁州窑系重要产品的完整的八义窑红绿彩瓷器如今只在美国、日本和国内的几处重要博物馆有收藏。  相似文献   

5.
杜文 《收藏》2008,(9):40-42
从目前黄堡窑址的发掘看,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唐代器物造型丰满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有唐三彩和琉璃瓦,是当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时代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段。瓷器有黑、白、青、黄褐、花、茶叶末、外白内黑、外青内黑等单色釉和复色釉瓷,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绿彩等高温彩瓷,以及唐三彩、低温单彩釉和琉璃瓦等。  相似文献   

6.
原雪辉  张杨 《收藏》2009,(7):38-39
红绿彩是对盛行于宋金时期的釉上多色彩绘陶瓷的俗称。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白瓷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用笔蘸红、绿、黄等彩料在釉上描绘出图案花纹,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二次焙烧而成,使白釉上显现鲜艳的红绿彩,因此也常被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  相似文献   

7.
张红星 《收藏》2011,(12):46-51
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窑场之一,始烧于唐代,五代时期初具规模,北宋中期以后达到鼎盛,形成了以黄堡镇为中心、囊括南北诸多窑场的耀州窑系。金代中期后逐渐衰落,大多数窑场终烧于元末明初,只有陈炉镇一些窑场延续下来,直至今日。耀州窑烧制白、青、黑、酱、三彩、月白、白釉黑花(褐花)等多种釉色瓷,以青釉最负盛名。  相似文献   

8.
香熏,又称熏炉,是古代用来熏香或取暖的炉子。汉刘向《熏炉铭》诗中就有"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诗句。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雪赋》:"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三国、两晋时期士人夫阶层人士多用  相似文献   

9.
熏炉是家庭常用之物,一般用作熏香用。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使用,秦汉时期较为常见,东汉时期特别流行,一般家庭都使用陶制的熏炉。熏炉的整体造型较为一致,有炉盖,有炉盘,有底座;盖上有出烟的小孔,有的炉盘上也有出烟的小孔;早期的炉盘、底座的形态和豆(豆是古代盛菜盘子)一样,稍晚的时候有的底座部分变成承盘。另外有一种博山炉,是熏炉的一种,因为炉盖上雕塑成群山的样子,故称为"博山炉"。  相似文献   

10.
苏冰 《集邮博览》2012,(11):12-13
2012年10月20日,中国邮政增加发行了一套《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特种邮票,中国陶瓷家族的又一成员登上了新中国邮票的舞台。《德化窑瓷器》邮票一套共四个图案,分别为"白釉夔龙纹双耳三足鼎、白釉象耳弦纹尊、白釉观音坐像、白釉达摩立像"。其中达摩像邮票早在60年前就曾经作为瓷器的代表被列入特9《伟大的祖  相似文献   

11.
1992年春,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苏木西白音嘎查(村)的村民在嘎查南面的一座方形土城遗址东侧发现了一处元代窖藏,闻讯而至的文物管理人员立刻依法将这批文物追缴。此窖藏出土铜釜1件、碧玉盘1件、瓷器9件瓷器中有2件山西霍窑白釉盘,余为景德镇窑制品,有卵白釉堆花五彩描金、青花、卵白釉印花、青白釉刻划花等品种,器型为高足杯及碗。  相似文献   

12.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2,(1):127-127
白釉水盂 圆口,瓜棱形腹,圆底,三足。通体施白釉,圜底与三足不挂釉。釉面莹润,器彤饱满而有张力。年份为唐代。  相似文献   

13.
尹建光  谢玲  刘小放  李铁军 《收藏》2014,(19):72-77
1992年春,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苏木西白音嘎查(村)的村民在嘎查南面的一座方形土城遗址东侧发现了一处元代窖藏,闻讯而至的文物管理人员立刻依法将这批文物追缴。此窖藏出土铜釜1件、碧玉盘1件、瓷器9件瓷器中有2件山西霍窑白釉盘,余为景德镇窑制品,有卵白釉堆花五彩描金、青花、卵白釉印花、青白釉刻划花等品种,器型为高足杯及碗。  相似文献   

14.
沈飞 《收藏》2007,(9):68-69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产品胎体洁白细腻,以釉色乳白的为大宗,还有纯白、白釉泛青或灰釉瓷等。清代早期,德化窑仍继承明代传统的制作工艺,瓷器质量较为上乘,釉水肥厚而莹润,可与天然玉石相媲美。乳白釉、纯白釉多见于康熙朝及以前,至嘉庆、道光二朝。德化窑渐趋衰落,釉水变薄,白中泛青,且常伴有铁锈斑点。晚清时期,瓷器质量明显下降,釉水以青白、灰白釉为主,  相似文献   

15.
李训刚 《收藏界》2013,(8):63-63
这款宋代的青白釉执壶现藏于江西九江博物馆内。壶高22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厘米。喇叭形口,束颈,细长流,扁条形柄,鼓腹,底内凹。肩部刻划花纹,腹部刻划三道弦纹。通体施青白釉,底无釉。执壶为古代盛酒用具,注为温酒用具,两者通常配套使用。经专家鉴定,这款青白釉执壶为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据该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最初的执壶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已形成了这种执壶  相似文献   

16.
张晓燕 《收藏》2009,(1):66-67
四系瓶是磁州窑器物中极富特色的一类,造型古朴挺拔,系部变化多端,颇具北方粗犷、豪放之气韵。四系瓶的基本特征为:器物上半部施白釉,下半部施黑釉或褐釉,有的在白釉部分进行绘画或书写,装饰效果突出,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7.
此件白釉雕瓷人物山水方印盒是今年初在乡村偶遇淘得,当时一见到此盒,便感到这是一件好东西。白釉雕瓷人物山水方印盒长7.5厘米,宽7.5厘米,高5.3厘米,底部施白釉,无款,盒内施绿釉。方印盒除底面外,其余五面雕塑人物山水风景,盒盖面为主画面(图1),崖上松柏丛丛,崖下江中一条带蓬小渔船,船上坐一老者,头顶斗笠,垂钓江心。微  相似文献   

18.
李铁锤 《收藏界》2014,(9):62-67
烧香始于西周,用以祭天祭神。汉代普及至民间,唐宋时期烧香民俗之风大盛,给后世留下许多香具艺术珍品,处于四川盆地的巴蜀之地也是如此。图1是件汉代灰陶香炉,炉体与炉盘由三足相连。图2是件隋代青釉瓷香炉,与上图基本形态相似,只是连接处变成了五足,香炉的这种相似形态竟延续了四五百年之久。图3是成都顺达博物馆收藏的陶质绿釉博山炉,博山炉是汉代流行范围很广的熏炉,从图上看,它不仅是熏与炉,还可作为香插使用。图4是件三国至西晋时期的青瓷熏炉,从釉发黄、底发红的情况来看,显然不是青羊宫窑制品,绵阳窑有类似器物。图5的南北朝晚期熏炉,釉面光亮玻璃感强,但已由青色开始变褐,这是青羊宫窑制品这一时期的特征。在隋代以前的巴蜀古陶瓷中,尚未看到专门的香插。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08,(10):184-186
彭城窑大盆标本,磁州窑白地黑花赭彩凤纹大罐,金代磁州窑白地黑绘钵,金代磁州窑红绿彩碗。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6,(9)
正"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它采用当地称之为"斑花石"的一种褐铁矿为颜料,在加施白化妆土的坯体表面用毛笔作画,然后施透明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彩绘技法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装饰题材范围,艺术表现力也更加突出,白地黑花瓷器逐渐成为磁州窑产品的主流。到了金代,随着彩绘技法的不断成熟,黑与白的搭配运用也愈发灵活多变,除白地黑花外,还出现了黑地白花、白地黑绘划花等多种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