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视一下现实中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沉闷和机械,学生普遍感到有比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少自主性和愉快感,在老师“要我学”的威严之下被动而且麻木的接受知识,甚至还有些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便开始“倒计时”……试想,这样的课堂有多高的效率呢?这样的课堂能带给学生多少东西昵?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吗?  相似文献   

2.
常丽华 《山东教育》2003,(13):12-16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教育能为每一个有尊严的个性提供发展的空间吗?教育如何让生命之间展开对话?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由每一天的生活质量决定的,教育能决定师生的生命质量吗?常丽华老师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她的日记,留下了她对生命教育思考的轨迹。也愿我们有更多的老师能像她这样,做一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教育实践者。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现在的科学课堂似乎又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听过很多公开课,有刚入职的新教师,有比较有名的骨干教师,给我们听课的老师一个字"累",一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环节特别多,活动一个接一个,老师就怕掉了一个活动,听课老师尚且这么累,对于上课老师来说就只有两个字"很累"。试问一堂"累"的课,课堂教学能有多高效?学生喜欢"累"的课吗?在这种"累"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能体现吗?因此我想到了"简约课堂"。"教师教的轻松,学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这时候,有些教师就会抱怨学生不活跃,不与老师配合.那么,静下心来想一下,问题全在学生这儿吗?为什么自己使尽了浑身解数,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呢?如果我们不是一直在演独角戏,而是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话,课堂还会这样吗?在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既激活了学生,也释放了教师,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5.
<正>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一般通过理答这一教学方式来实现。数学课堂一般是理性的、比较抽象的,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安静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吗?我们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吗?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充分梳理自己的思路呢?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将学生带入数学的理性思考和感性享受中。  相似文献   

6.
一、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激励的话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你棒极了!""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这些话看似平常,却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会更活跃,更愉快。  相似文献   

7.
吴玲丽 《教书育人》2013,(34):25-26
课堂就像动车,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一起往前赶。孩子在课堂上少了身体与思想自由活动的时空。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在课堂上有主动提出或思考过一个问题吗?学生有超越教学预设的机会吗?孩子真正在表达自己的心声吗?孩子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吗?孩子能得到提升吗?如果答案不够肯定,这样的课堂就不是在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的素养就不能真正得到提高。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去繁就简——减少老师过多的引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发现了一个实现教  相似文献   

8.
范华姿 《考试周刊》2013,(14):82-82
<正>"唉,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不知道讲过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不会。"不少老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我们的学生笨吗?不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孩子们的智商更高了。那是我们的老师不会教吗?也不然,对于大部分老师,我们相信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是没问题的,教法的运用也是自如的。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我认为:那是因为40分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时常追问自己:儿童到底有多大潜能?你给他一方舞台,他何以能还你如此之多的奇迹?当"儿童立场"观不断被提及,当我们努力从"教学"走向"让学"时,我们的儿童不就站在了课堂的正中央吗?后来,我听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课上,老师先让学生借助课前的"先学单"提出不懂的问题,继而引导学生概括出故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勤",学生"懒",教师要拼命地为学生讲解,课上教师讲得"汗流浃背",课后学生一做就错.教师难免喊冤抱怨,数落学生:"你们对得起老师吗?都是怎么学的?"是的,这样的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点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都没有.试问:这样能学好数学吗?能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吗?为改变这现象,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科学的教育命题.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的阵地上如何实现呢?硬性规定老师的授课时间就算突出了学生的学吗?现在一提学生的主体作用,好像老师的作用就减小了,是这样吗?笔者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2.
有专家提出,学生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去学"生",这里的"生"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涵学生的生活、生存乃至生命。这就从一定意义上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思考:我们诸多的阅读教学课堂,真正给学生以学"生"了吗?应当说还是完全没有。专家所言有道理乎?有!践行所言去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学"生"又必须做到些什么?我们当应从哪些方面去着手呢?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肤浅的思考和不尽成熟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杨建新 《生活教育》2007,(10):25-25
情景一:班级晨会课上,老师就节约的话题讲了好多,要求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但在第三节课学生去专用教室上课后,教室里电灯长明,电风扇依然哗哗地转着,没有人提醒要把电灯和电风扇关了,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感觉到什么。思考:注重德育,现在已形成大家的共识。但我们往往重视的是课堂上的说教,老师大讲特讲节约的好处和意义,而缺少的是如何节约的指导和对发生在学生身边具体行为的督促。这样的德育会有效果吗?我想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我们往往忽视这样的现实。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实呢?首先  相似文献   

14.
<正>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勤",学生"懒",教师要拼命地为学生讲解,课上教师讲得"汗流浃背",课后学生一做就错.教师难免喊冤抱怨,数落学生:"你们对得起老师吗?都是怎么学的?"是的,这样的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点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都没有.试问:这样能学好数学吗?能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吗?为改变这现象,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5.
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刻意追求"热闹",各种"技法"层出不穷,动手操作、小组竞赛、课题研讨等学习形式充满了整个课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似乎"津津有味",热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当我们静下心反思时就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了吗?这样的课堂真的是有效的吗?莫让"热闹"代替"静思"  相似文献   

16.
听过吴老师课的人经常会这样问:"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会如此兴奋、主动?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会思维活跃、思考深刻?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有那么专注的神态和原来如此的释然?"仔细品味吴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引导者。因此,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形形色色的表现,老师们给予了极大的耐心和尊重,给予了很多的肯定和鼓励。我们总习惯于对学生说"很好","有自己的思想","你再想想好吗"……但是,遇到下面的情况,作为老师,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正小组成员团团坐,学生主持学生说;小组讨论乐陶陶,教师悄然退出堂。课堂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学生合座,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那么,"合座"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吗?讨论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吗?老师还要讲吗?这样的学习有效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9.
1月19日晴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那看看我们听的一节节公开课,这些可被视为楷模的教师,有几个老师能做到心中只有孩子,自己只是这个课堂的见证者。落到我们的课堂提问上,那就不知有多少老师课下精心设计问题,只求孩子能给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回答。亲爱的老师,我们想想这样的课堂孩子喜欢吗?这样的课堂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未必是好课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方式去发现,去掌握知识和体验学习过程。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算得上是“好课”。在这节自然课中,老师为学生设下了一个又一个“圈套”,可是学生却很“机灵”地不往里钻。老师为了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试问,这能算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吗?这样的课能说是“好课”吗?不是!这样的课恰恰是我们课改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假象课堂”,看似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体验过程,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达到课程改革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