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蝗虫等直翅目昆虫大多具有两对翅,其前翅革质、稍厚、狭长、平时覆盖于身体背侧和后翅上,所以又被称为覆翅。并认为其作用就是保护,而不具有飞行的功能。如南开大学等五校合编的《昆虫学》(1980年人教版)中说“蝗虫等直翅目昆虫,前翅质地坚韧如皮革,有翅脉,已不用来飞行,平时完全盖在体背侧面和后翅上。”许多相关的教材中也都讲蝗虫前翅的功能是保护。  相似文献   

2.
一、激将法 激将法是教者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故意用反语去刺激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动物怎样保护自己》这一课时,先用投影或标本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陌生动物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法之后,然后让学生联系我们周围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动物,说说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说起大公鸡、小燕子、青蛙、小白兔以及常见的昆虫,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是很熟悉的。可是也有很多的动物对幼儿来说还是很少看到的;或是经常见到的动物,却很少了解它们的本能以及特殊的生活习性。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的本能千奇百怪,生活习性也是千差万别。我建议把相关的生物知识带到幼儿园的课堂上,对幼儿了解、热爱、保护大自然,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昆虫的两种眼睛提起昆虫,幼儿都知道昆虫有头、胸、腹;有两对翅,三对足。可知道昆虫的眼是什么类型的吗?昆虫的单眼、复眼、小眼都一样多吗?蝗虫头部的两侧有1对复眼,复眼之间有3个单…  相似文献   

4.
方法之一 :将实验现象通过投影仪投影于屏幕 ,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观察。实例 1 :在教“溶解”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见高锰酸钾在水中化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过程 ,可以把盛有约1cm深热水的玻璃水槽置于投影器载物台上 ,打开投影器电源开关 ,待水静止后放入一小粒高锰酸钾 ,学生就可以从投影屏幕上清楚地看到高锰酸钾逐渐扩散成烟云状 ,直至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学生对“溶解”这一抽象概念便一目了然了。实例 2 :在讲蚂蚁的生活习性时 ,为了讲清楚触角的作用 ,可以做一个蚂蚁闻味游戏 ,用樟脑球在玻璃水槽中围一圆圈 ,将…  相似文献   

5.
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5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1~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二)教学要求1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 读懂课文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有关爬山虎的特点写清楚的。3 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4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三)教学重点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 …  相似文献   

6.
《动物怎样在空中飞行》教学设计孙维东一、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懂得鸟和昆虫的运动方式及与运动方式相适应的翅的形态和构造。能力:指导学生认识乌和昆虫。翅的形态构造,红心观察它们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动物飞行机能与它们的身体...  相似文献   

7.
运用电教手段,提高实验效果在中小学理科实验教学中,如果把实验仪器和电教媒体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利用电教手段,可使实验观察变得更加清楚明了,台在讲授小学自然《动物怎样在水里游泳》一课时,要对鲫鱼在水中的游泳动作做实验演示,利用投影器...  相似文献   

8.
教《昆虫》一课我在引导儿童们利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脚时,发现放大镜下的蝗虫脚末端是由五个圆盘构成的爪垫和一对利爪组成,呈“(?)”状,并不像有些图画中画的那样只有利爪,我觉得学生的这种发现很宝贵,第一是有了观察细部的能力,第二是他们能把看到实际情况同有些图画上画的进行对照,我称赞了学生的这种科学求实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投影仪光源强、能放大的特点 ,可以增大教材中演示实验的可视度。例 1 :《物理》第一册P93 页 ,实验《光的色散》图 6~ 2 6。这个实验往往需要在室外强阳光下进行 ,若在室内我们用投影光源代替太阳光 ,将此实验这样改进 :将投影仪打开 ,让光线射到屏幕上 ,然后手持三棱镜 ,将三棱镜的一个棱与投影仪的载物玻璃正中接触 ,我们在屏幕上能清晰地看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束。例 2 :《物理》第二册《电和磁》P15 1页实验。改进 :将玻璃板上均匀撒上铁屑 ,把条形磁铁放在投影仪的玻璃上 ,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 ,打开投影仪 ,轻敲玻璃…  相似文献   

10.
一、利用投影和录音,激发观察兴趣。 一般说,孩子的观察能力取决于有目的的教育训练,教师一定要在“趣”字上下功夫,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观察兴趣。投影、录像等可以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它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第四册《蜘蛛》一课,我把蜘蛛显示在屏幕上,用“看影子猜动物”的游戏揭示课题。又如第五册《昆虫》,把活的蚂蚁,放到投影仪上,屏幕上出现活生生的放大许多倍的蚂蚁,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形象直观的投影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或各种声音结合起来,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  相似文献   

11.
昆虫都是小动物,但小动物并不都是昆虫,你能在千姿百态的小动物中,识别哪些是昆虫吗? 许多人以为织网扑虫的蜘蛛,爬行的蜈蚣和阴险狠毒的蝎子都是昆虫,这可错了! 蝗虫算得上是典型,它的身体明显地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胸部长着四个翅膀和六条腿。这才是典型的昆虫呢!  相似文献   

12.
有一回,我在《小学生导刊》上看到一篇《动物怎样给自己疗伤》的文章,觉得很有趣。我想,动物可以给自己疗伤,那植物如果受伤了怎么办?它们也能给自己疗伤吗?  相似文献   

13.
农村小学复式班怎么上自然课,这是我目前正在研究的新内容。我在教学四年级自然《动物怎样在地上爬行》这一课的同时,二年级安排教《归类识字》(一),采取学科间的合理配课,统筹安排。联系实际,进行了一次教学试验,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我是这样教学这一课的: 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在山区农村,对动植物接触很多这一得天独厚、优于城镇的有利条件,布置同学们认真观察这课所需要观察的内容。 二、四年级统一要求观察家中饲养的鸡、鸭、马、牛、羊、猫、狗、猪、蜜蜂等,野外观察蜘蛛、蚯蚓、蜈蚣、松鼠等,要求四年级做一些笔记。二年级记住一些动物、昆虫的名称和特点,不清楚的还可问问家长,了解这些动物在地上是怎样爬行的。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爬行动物》一课时,我精心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远古时代,有一种爬行动物叫夜龙,至今谁也没有见过它,找不到化石,历史上也没留下任何记载。这种动物只在漆黑的青岛版《科学》教材专版夜里才出来活动,全身黑色,身长在60厘米左右,后腿较长,它们在树上非常敏捷地爬行,像袋鼠一样善于跳跃。夜龙在晚上有很强的视觉能力,能看到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所以它们在晚上能够很容易地捕捉到食物,并避免受到其它天敌的伤害。但是到了中生代后期,夜龙这种爬行动物就在地球上灭绝了。讲完这个故事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在答卷上尽量写下夜龙的特点。收起答卷…  相似文献   

15.
在讲《一件珍贵的衬衫》时,我考虑到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学的第一篇记叙文,于是就把“明确记叙的要素,明确记叙一件事情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思考:1.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  相似文献   

16.
初中《动物学》“昆虫纲”一节教材以蝗虫为代表,讲述了本纲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直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等四个目动物的有关知识。由于口器是昆虫纲分目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材内容上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处理好这一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昆虫的口器多种多样,教材中提到了咀嚼式、虹吸式、  相似文献   

17.
幼虫和若虫是指昆虫的卵孵出来的幼体。一般把有蛹期的昆虫(如蛾蝶、蜂、蚊、蝇类等)的幼体称为幼虫,也即完全变态类昆虫的动体,而把无蛹期的昆虫(如蝗虫、蚜虫等)的幼体称为若虫(水生者称为稚虫,如蜻蜓),也即不完全变态类昆虫的幼体。若虫除躯体小、翅短小(称翅芽)和外生殖器未充分发育外,在形态与习性上与成虫基本相似,而幼虫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幻灯片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那么 ,怎样选择使用幻灯片的最佳时机呢 ?我觉得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渴望观察时。如讲《爬山虎的脚》一课 ,当分析到“脚怎么爬”时 ,语言文字的描述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要观察实况的念头。此时 ,打出幻灯片 ,学生就能够形象地理解 :爬山虎通过脚的弯曲 ,拉动嫩茎 ,使它紧贴在墙上 ,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二、在学生思维阻塞时。如《曹冲称象》一课 ,对曹冲是怎样把大象称出来的 ?这个问题 ,尽管课文一步步写得很详细 ,但由于学生不懂水有浮力这一道…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一章《电路》和第二章《电流定律》教学中,需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以及安培表、伏特表的正确连接方法.教师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组织好学生实验外,可自制一套简易的投影器件,利用投影仪直接映在屏幕上进行教学.这样既可免去教师在黑板上反复作图之劳,又可根据需要随意取舍组合,以提高课时利用率.现将怎样制作和使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演示实验学生看不清楚,特别是离讲台远的学生更是如此。用投影仪把实验放大,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现举三例。一、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把配制好的酸、碱分别盛在表面皿里,放在投影仪上,然后用滴管取紫色石蕊或无色酚酞试液滴在表面皿里。在投影幕布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颜色的变化。二、酸与锈钉反应。把盛有盐酸的表面皿放在投影仪上,然后用银子放入锈钉,在幕布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反应过程。三、证明铜与酸不反应,铁、铝等金属与酸反应。把盛有稀酸的表面皿放在投影仪上,再把铜丝、铁丝、铝丝各自做成其元素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