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永瑞 《精武》2010,(3):35-35
沧州盘枪是合一通背拳大师郭建伟先生多年潜心研究的独门绝技之一。 郭建伟,字景春,河北沧州人。自幼随杨昆山习武,1929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散手系,得李景林、马英图等名师指导,技艺大增,很快成为该系的佼佼者,后经国术馆教务处处长郭锡山介绍,随郭长生先生习练合一通背拳,并得到时任该馆副教授的独流合一通背拳大师刘玉春之嫡孙刘景云先生亲传,加上他天资聪慧,通背拳法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得到了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将军的赏识和器重,  相似文献   

2.
车星辰 《精武》2009,(8):56-57
合一通背拳,又称通背二十四势,由清末直隶静海(现天津静海)独流武术大师刘玉春传出(同时传艺者还有刘玉春的师弟任向荣),现主要流行于沧州、静海、杭州、上海、天津等地。此拳在甘肃兰州也有秘密传承,由刘玉春大师亲传弟子郭长生(有“郭燕子”之誉)之徒张群炎传人兰州。兰州所传合一通背拳,与现流传于沧州的合一通背拳风格完全一致,演练时步快势活,武美雄峻,蓄发分明,开合有致,发力通透,劲健淋漓,藏头缩颈,  相似文献   

3.
合一通背拳为静海县独流镇著名武术技击家刘玉春(清末民初人)所传,因其散手技击攻击性强、杀伤力大和传授之秘而在武林独树一帜。合一通背拳由功法、24式单操手、打手、通背长拳和鞭杆、长短棍、左把枪、苗刀等独门器械组成.缺一不可。据嫡系传人讲,功法突出练人的力量和抗击能力,是合一通背筑基的内容,包括静功和动功。  相似文献   

4.
杨杰 《精武》2009,(8):58-58
近年来,源自于天津静海的合一通背拳这一武林奇葩,由于广大通背拳爱好者的追捧,一时间声名鹊起,响遍大江南北,确实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合一通背拳为静海县独流镇著名武术技击家刘玉春(清末民初人)所传,因其散手技击攻击性强、杀伤力大和传授之秘而在武林独树一帜。合一通背拳由功法、24式单操手、打手、通背长拳和鞭杆、长短棍、左把枪、苗刀等独门器械组成,缺一不可。据嫡系传人讲,功法突出练人的力量和抗击能力,是合一通背筑基的内容,包括静功和动功。24式单操手主要训练散手技击的手法和步  相似文献   

6.
车星辰 《武当》2009,(12):27-28
2008年6月的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亲往天津静海县,拜访了我仰慕已久的合一通背拳技击高手陈树祯先生。陈先生看上去很年轻,约五旬开外,腰板笔挺,步履矫健,行走如风,满头乌发,一口洁白的牙齿完好无损;一问方知,他已整整65周岁了。一位65岁的老人,头发乌黑,牙齿完好,行动敏捷,  相似文献   

7.
车星辰 《精武》2008,(11):44-45
发源于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的合一通背拳,以其科学系统的技击训练体系和出色的技击效果而成就了刘玉春、刘景云、任鹤山、郭长生、曹晏海等这些当初曾叱咤武坛的技击高手,令后人神往不已。近年来,合一通背拳在静海、沧州、上海等地的传人学子也纷纷著文介绍此门“藏在深闺无人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奇拳学,令读者们大快朵颐。  相似文献   

8.
杭东 《武当》2009,(12):6-7
武术来源于生活,并融合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作品作为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也就是百余年历史。中国影视作品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华武术的融入,武术的彰显和光大也得益于影视作品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中闰武术和中国影视作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武当内功易筋经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脉系溯源武当八卦太极枪之特点太极剑术功三乘(上)谁毁了我的太极拳(中)论"沾连随粘"与"松柔圆活"动而有韵静而有势--浅谈太极拳的走势与定式舍己从人是太极功夫的归究意拳摸劲训练形意五行拳绝学(歌诀)杨氏八卦掌练法与运用(二)张山与中国武术研究院合一通背拳家陈树祯先生印象  相似文献   

9.
张建础 《精武》2009,(1):58-58
笔者偶得《精武》2008年第十期杂志,发现其中一篇题为《拳道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文章突出反映了南北两家合一通背拳爱好者的争论,言辞非常激烈,并多次涉及到先师郭长生,很出乎我的意料,笔者虽不喜舞文弄墨.但在此也不得不说上几句。  相似文献   

10.
张景岩 《精武》2010,(11):30-33
双龙棍,又称双短棍,与苗刀、杨林棒等同属静海合一通背中的主要器械。它们既能作为套路整套演练,又非常注重技法的单练与应用。以下是陈树祯先生演示的几组双龙棍的单练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陶铸武先生自幼习武,中国武术六段,曾先后拜武术名家徐文庆、薛胜祖、孙立平为师学习通背合一拳、戳脚拳、八极拳、少林等拳,勤练不辍得其精髓,集众家之长,自成风格,深受武林前辈器重。目前授徒甚众,广获好评,得到苏州武术界的一致认可。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成立了苏州铸武武术馆,武术馆成立十年来,以传授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代表性的"通背合一"拳为主要内容,十分注重传  相似文献   

12.
独立探背拳在北京武术界,年轻的一代人中,知道马有清这个名字的,是少之又少。因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初,马有清先生就举家迁居香港,从此在内地的武术界中就很少抛头露面。然而,提起奇云和尚的大悲拳,却没有多少武术爱好者不知道。而马有清先生虽然是杨禹廷和吴图南两位吴式太极拳名家的弟子,却又有幸继承了奇云和尚的大悲拳,出版有《奇云大悲拳》一书。因此,提到大悲拳,就不能不提到马有清先生。上个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3.
车星辰 《精武》2009,(5):72-73
“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这句话,是大成拳(意拳)创始人王芗斋(王宇僧)先生所提出来的。近二十余年来,随着大成拳(意拳)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王芗斋的好多拳学观点及拳论文字,被广大大成拳(意拳)爱好者背得滚瓜烂熟,朗朗上口。这句“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合一通背门可追溯到清同治七年(1868年),此拳法由合一通背门第六世僧人传于直隶独流镇杜嘴子村吕二爷(其名不祥)。同治七年(1868年)前该门师承尚无详实的史料记载,如年代、地址、传人等,待探索考证。清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军反清失败,在独流碱河南岸全军覆灭,一捻军高层头领受伤藏于喜武村民吕二爷菜窖内,吕二爷救起僧人疗伤并精心照料,日久僧  相似文献   

15.
近读张景岩在《精武》2009年第7期发表的《对〈有关合一通背拳的声明〉的回应》(以下简称张文)一文后,令人愤懑至极!作为一名传统武术的研究者和继承者,在中国武术这个青黄不接的非常时期,我们理应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还中国  相似文献   

16.
刘一霖 《武当》2009,(11):34-35
反背拳,也叫反背捶、弹拳,通常在格斗中以前手实施,以拳锋或拳背为受力点,是通过手臂的抽击,与手腕瞬间抖动相配合发力的拳法,以头面部、颈部为主要攻击目标。反背拳具有隐蔽性好、突发性强、灵活多变、快速有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武林中,提起康小亮,可谓声名显赫,人们都知道江苏省如皋港有一个蜚声武林的如皋市小亮通背缠拳武术馆。作为通背缠拳传人的康小亮,2007年至2008年,荣获全国武术冠军和世界武术冠军。多年来,康小亮对通背缠拳的贡献有目共睹,对通背缠拳的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通背一百零八击技法是祁门通背第四代传人、中国近代武术家、著名通背拳术大师修剑痴老先生以一百零八字诀为根,以实战击法为本创编的通背实用、快捷、凶狠的制敌取胜手法,每一法都能变化、巧用,都是随心所欲的"拳外之拳""法外之法"。本文是恩师通背拳第五代传人(修老先生的弟子)王嘉仪先生晚年双目失明时口传手授给笔者的。一百零八法分明三十六法、暗三十六法、奇绝  相似文献   

19.
一、里闪反背拳砸面(图1) 对方左直拳向李小龙面部击打,李见对方左拳打来,接近面部时,速向对方左臂里侧闪躲避开对方来拳,同时右臂屈肘向左上举,当对方左拳没回抽之际,李用右反背拳击打对方面部,使其面伤。 要点:向左前闪身要及时,闪身幅度不可太大,以对方左拳不及身为度。右反背拳还击面部要快速、准确、有力,力达拳背。 二、外闪反背拳砸面(图2) 对方右直拳向李小龙面部击  相似文献   

20.
王春涛  董刚 《精武》2006,(12):26-26
反背拳是很多拳种中常见的手法,如果运用得当,掌握好火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如果使用不得法,出拳反而有些僵化呆板。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对反背拳比较重视,将其发挥得既迅速准确、神出鬼没又力道刁钻,令人难以防范。其实无论在对练还是实战中,反背拳都可灵活突击,使人防不胜防。反背拳同通背门中的掸掌手法几乎一样,都是手法中的奇手(武术中有正手为练、奇手为用之说),而掌握好这种奇手的应变火候是胜人的诀窍。反背拳如果是抡臂打出,用拳背砸击对方的上三路,且手心向上,力道难免呆板,抽招换势会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