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 方言作为"一方之言",是一种以社会化或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发音及语汇、句子结构所组成.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每一种形式的语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信息,在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方言的使用范围、使用人数和使用环境三个方面都在明显萎缩,方言的总体趋势是处于"在衰亡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刘英 《新闻通讯》2011,(6):45-46
早在20世纪20年代,方言开始与传播媒介相结合。进入21世纪,一些地方电视台陆续在个性化、本土化、分众化方面进行改造。于是方言电视节目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勃兴之势,一度成为一些地方电视台新的收视增长点。方言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形态,在全国迅速升温之后,逐渐影响到新闻传播领域。其中,1994年杭州电视台开办的“阿通伯说新闻”节目.是关于电视方言播报新闻的较早记录。2003年。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再次成功推出一档全新的方言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取得较大成功。  相似文献   

3.
刘英 《传媒观察》2011,(6):45-46
早在20世纪20年代,方言开始与传播媒介相结合。进入21世纪,一些地方电视台陆续在个性化、本土化、分众化方面进行改造,于是方言电视节目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勃兴之势,一度成为  相似文献   

4.
蒋婕 《今传媒》2012,(3):83-85
方言类电视节目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电视节目样式,多年来方言节目的发展也遇到众多瓶颈,遭遇"俗"、"滥"等恶评。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听我韶韶》节目从2005年开播以来不断适应观众要求,优化节目内容,受到观众和社会好评,本文试以此节目为例探讨电视方言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屠鸿 《视听界》2014,(2):117-118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方言便开始与媒介联姻,中国最早的一批广播电台使用各种方言播送节目。进入21世纪,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媒体为了寻求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纷纷对各自的传播形态进行改革。一些地方电视台在个性化、本土化方面进行改革,方言节目开始走上荧屏,取得不俗的收视表现,一度成为一些地方电视台新的收视增长点。方言新闻是“说新闻”方式的进一步拓展。说新闻将新闻语言口语化、通俗化、生活化,用面对面的谈话方式生动、活泼、有趣地播报新闻,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信息,方言新闻更是将说新闻的优势进一步发扬光大。2009年12月,常州电视台第三套节目重点打造的方言新闻类节目《生活369》推出。  相似文献   

6.
方言节目指各地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方言这一独特语言表达形式推出的一些节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的娱乐类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有了方言的参与.  相似文献   

7.
李晓辉 《视听界》2007,(3):61-61
《听我韶韶》是一档方言民生新闻节目,它从平民百姓的兴趣点编排新闻内容,以主持人的语言习惯组织稿件,用方言评说新闻,深受南京观众欢迎。这档以地方语言评说百姓所关心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评论性栏目迅速成长成为南京地区的品牌栏目。主持人《南京日报》老记者吴晓平一时间在南京地区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档节目所以受到欢迎,在于它追求个性化上的三个“创新”。  相似文献   

8.
方言有着天然的人际传播的亲和性。是一种以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发音、语汇、句子结构所组成。就现实社会而言.某个大的语言体系内一般都会存在着标准语言和方言这两种相关且相对的语言。可以说,方言是与全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纂修的《奉天通志》"礼俗四"保存了大量辽宁方言词汇,为我们了解20世纪初的辽宁方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对《奉天通志》所收录的方言材料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而为辽宁方言史的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商业通道,也是世界占代文明的交织荟萃之地,更是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和多种文化相互接触和影响的一个特殊地区。这些特点决定了新疆的新闻传播媒介使用多种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纂修的《奉天通志》“礼俗四”保存了大量辽宁方言词汇,为我们了解20世纪初的辽宁方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对《奉天通志》所收录的方言材料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而为辽宁方言史的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田雨 《青年记者》2012,(9):34-35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只为某一地区的人民大众所掌握,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在本地区有很强的生命力.近年来,地方媒体中的方言广播电视节目,以中老年和本地人为主要目标受众群,收听、收视率较高,在业界引起了很多关注.然而,对于方言节目,国家广电总局一直以限制和控制为主.方言节目该何去何从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报道中,为了实现传播的新闻价值,新闻体裁各异,传播效果也不一样。现场短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有强烈特色的体裁。现场短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新闻改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群众较多,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翻译。信息时代下,一些新的词汇,给民族语言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也容易引起一些误会,不利于新闻内容传播。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翻译水平,以促进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方言规模进入电影的动因、价值及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剑芬 《青年记者》2016,(20):65-66
地域方言进入电影走过了一段逐渐丰富发展的历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发展初期,往往偶尔几句台词是方言,接着方言发展为电影取景时背景的一部分,如街道两边的买卖吆喝声.到现代,方言已成为与电影的主题、情节、叙事等多方面有机联系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创新方式.本文分析的方言电影,指的是在对白上使用了一定数量的地域方言,营造出了独特的听觉语言效果的电影形式.  相似文献   

16.
缪言 《传媒观察》2012,(6):34-35
方言电视节目是指各地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方言这一独特语言表达形式推出的一些节目。方言电视节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发展至今已进入相对稳定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方言电视节目呈现许多新异的传播特性,也暴露出收视率增长后劲不足、观众审美疲劳等弱点;本文通过"苏州电视现象"中多个方言电视节目的对比解析,总结出兼顾受众的广泛性、贴近性、娱乐化、平民视角、互动性等是使方言电视节目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世纪以后,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娱乐方式趋向多样,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传统文化后继乏人,这方面的文字材料很少,亟待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挟持和保护。本文分析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以及它的保护现状,强调了培养会说民族语言、会写民族文字、具备民族心理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是一项特殊的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石翔  王凌宇 《视听界》2009,(1):71-73
方言新闻似乎以四两拨千金的巧劲,在一些地区,挑落了所有节目竞争者,拉高了收视率曲线。以笔者所在扬州电视台的方言新闻《今日生活》为例,其正常收视率均在23%左右,是同时段本地区电视剧收视率的三倍。许多人以为这主要得益于民生新闻的平民和不餍琐碎、方言的亲切及其与本地受众的贴近,而笔者以为,是评话艺术成就了扬外『的方言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三年多前,一档崭新的方言栏目《百晓讲新闻》出现在了温州电视荧屏上,“百晓”是温州方言“什么都知道”的意思。这是一档完全由主持人用温州方言讲述新闻的栏目,对主创人员来说,创办这样一档节目,是想在当时新闻收视率低迷的状况下做一种尝试,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档节目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迅速窜红,仅仅过了半年时间,一跃成为了温州地区收视率之冠,最高点甚至达到15%,  相似文献   

20.
韩振亮 《新闻传播》2009,(9):108-108
“新新闻主义”这一词汇出现于19世纪初的美国新闻界,但其发展壮大却是在20世纪中叶,其出现的最初含义是“通过改进新闻写作和版面编排,使用大字标题和插图,以及内容的通俗化来迎合广大读者的兴趣。”新新闻主义,是实务新闻学中一种较为激进的报道方式。新新闻主义新闻报道。是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基础,在新闻的写作中融入小说的写作技巧,比较注重对环境、人物内心世界、细节等的刻画.它强调“利用感知和采访技巧获取对某一事件内部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信息和提出老一套的问题的手法。它还要求利用写小说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