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戴玉山 《收藏》2007,(7):124-125
中国有文字以来,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捐,逐渐趋向规范化简单化。古人为了节省时间将书体由隶书演变为急就章、行书、草书,在实践中创造了简体字。甲骨文中,同一个字有笔画少的,也有笔画多的。被称为中国书法第一帖的《淳化阁帖》“王羲之书二”一页中就有“时”“东”“重”(图1)等简体字。唐颜真卿在《争座位帖》中有“师”“与”“顾”等简体字(图2)。  相似文献   

2.
王乃栋 《收藏》2006,(3):44-46
唐代著名的狂草书法《自叙帖》,是草书大师怀素和尚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一件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兰亭序》一样存在着难解的“千古之谜”的书法艺术品。由于《自叙》原作已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自叙》墨迹是清宫旧藏的经宋代苏舜钦补写了前六行草书的古人摹本。  相似文献   

3.
二、棋迷失《兰亭》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他被称为书圣。王羲之杰出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与围棋名手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修禊”时所作的诗序,共有三百二十四字。王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4月15日,中国邮政正式发行中国古代书法系列邮票的收官票《中国古代书法——草书》,这套邮票的第一图是西晋松江人氏陆机的《平复帖》。“书法之乡、皇帖之地”的松江见证了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平复帖》正式登陆“国家名片”。  相似文献   

5.
陈根远 《收藏》2001,(8):63-63
东晋永和九年(353),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王羲之和江左名士谢安等41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禊礼”。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名士们畅叙幽怀,饮酒赋诗,好不惬意。王羲之乘酒兴,欣然为大家所写的诗写了一篇序,这就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又称《兰亭叙》、《禊帖》。  相似文献   

6.
李挺 《收藏》2011,(10):110-111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最珍爱的艺术品为3件稀世珍宝,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三希堂也由此得名。其中《快雪时晴帖》、《伯远帖》都是书札。《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张侯的一封信,《伯远帖》是王珣写给堂弟伯远的一通书函,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4月15日,中国邮政正式发行中国古代书法系列邮票的收官票《中国古代书法——草书》,这套邮票的第一图是西晋松江人氏陆机的《平复帖》。"书法之乡、皇帖之地"的松江见证了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平复帖》正式登陆"国家名片"。  相似文献   

8.
路远 《收藏》2010,(3):78-80
古代中国皇权至上,帝王个人的好恶对某一时期的艺术潮流和风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喜爱王羲之书法,亲自为《晋书》的《王羲之传》撰写赞语,对其书法推崇备至,以为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9.
王永贵 《收藏界》2013,(3):18-23
《唐人月仪帖》是一个“神帖”,按照张怀璀的《书断》理论,完全可以被列人书法“神品”,而用来注释的小楷,至少也可以列入“妙品”。历史上,历史名家对此帖评价甚高,然而查遍所有史籍,却无法找到此帖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王永贵 《收藏界》2014,(8):19-22
网上有很多人在问,李煜的书法是什么样的?关于李煜的书法资料,除了南唐画家赵斡《江行初雪图》上的题字,及李煜的行草《入其国帖》传世,网上能找到的非常少。关于李煜的书法介绍,有三个关键词:他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传说中的“金错刀”,和大字“撮襟书”。  相似文献   

11.
赵玉敬 《收藏》2023,(8):83-85
<正>《万玉斋帖》为明中期私人收藏信札集帖,一函五册,蝴蝶装,蓝布封套。单页纵26.5厘米,横18厘米,一册为文征明小楷《赤壁赋》和《圣主得贤臣颂》,其余四册分别是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道复写给石壁的信札和诗文。此四人中,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为吴门派书法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吴门三家”;陈道复书法以狂草著名,有“墨中飞将军”之说,其大写意花卉开时代之先,  相似文献   

12.
曹淦源 《收藏界》2010,(8):98-100
烜赫的《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周抚、郗愔等人的信札,唐太宗收藏缀装成卷,因卷首有“十七”两字而得名。《十七帖》书法雄健妍妙,成为书法史上“今草极则”。《十七帖》真迹久佚,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2,(6):136-137
古人学书法,讲究笔法,讲究师承。东晋王日广,与卫氏世为中表(跟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或跟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故得蔡邕笔法传于卫夫人,亦教授儿子王羲之学书法。王羲之早年曾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又博采众长,遂成“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大家。王羲之有7个儿子,其中...  相似文献   

14.
王永贵 《收藏界》2012,(8):90-94
这篇文章带有点"书法绝学"揭秘的味道,透过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揭示一下魏晋书法奥秘,顺便领大家看一看王献之"徒子徒孙"们的伟大"业绩"。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区别在于:王羲之笔法"内",王献之笔法"外拓"。这是破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基因的关键,也是管窥王羲之家族的"独门秘笈"的唯一通道。在了解王献之小楷的特征之前,我们先厘定这两个书法术语。在古代书论中,在谈到二圣之间的区别时,总说王  相似文献   

15.
何循真 《收藏界》2014,(8):70-73
“一枕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当人们读到唐人钱翊这句诗时,自然联想到儿女情长、鸿雁传书之类的浪漫情怀。然而书札的内容何止如此,它包罗万象,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单就书法而言,传统法书名帖基本都是前人的信札,如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中秋帖,  相似文献   

16.
陈根远 《收藏》2007,(4):111-111
《千字文》是中国旧时极为流行的一种蒙学课本。其由来缘于南朝梁武帝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当时他命人撷取王羲之遗世法书中不同的1000个字,供臣下学习。因1000个字杂乱无序,不便记忆,乃命侍郎周兴嗣将此编成四言韵语,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常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徐冶敏  彭一超  王昆 《收藏》2006,(8):132-137
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政府确定的首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6月10日至7月5日,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文物局主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亮相。展览内容分“中国文化遗产”和“盛世藏珍——建国以来征集文物精品”两部分。展出的100件(组)珍贵文物和资料,全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从政府到民间开展的一系列大规模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行动的重要成果。展品包括被誉为书画国宝的《中秋帖》《伯远帖》《出师颂》(《研山铭》《淳化阁帖》和子龙鼎,陈国琅藏书、龙门石窟佛头等国宝。  相似文献   

18.
五月闲话     
湖州老费 《收藏》2016,(5):150-150
一、所谓挖掘当地文化符号,有时真有点惨不忍睹。朋友去绍兴出差,微信发来照片,当地赫然将王羲之(《丧乱帖》《姨母帖》喷满城内民居,触目"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  相似文献   

19.
王照宇 《收藏》2007,(4):76-77
中国的书画作伪历史悠久,据文献考证,早在两晋(265-420年)以及南朝的刘宋(420-479年)期间就已经出现。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举世所重,时人多有苦心搜求者,“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  相似文献   

20.
李烈初 《收藏》2012,(4):148-149
绘画也好,书法也好,都有它的发展轨迹,后人很难剪割。1964年,南京先后出土东晋谢鲲(谢灵运的伯父)墓志、王兴之(王羲之的堂弟)夫妇墓志(图1),字体都属隶书。1965年,《文物》杂志、《光明日报》分别发表了郭沫若的文章《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郭文认为东晋的书法还是隶书,传世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