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菲利普·佩迪特是西方共和主义复兴中的关键性人物.他的无支配自由观是其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这种自由观试图超越伯林的消极或积极自由的二分法.在此基础上,佩迪特还提出了论辩式民主等一系列共和主义的制度设计.虽然他的观点受到了诸多批评,但他的理论努力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现代共和主义的理论范畴中,佩迪特教授的“无支配”共和理论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通过从自由观与政府观两方面对“无支配”共和理论的概括和梳理,文章认为以“无支配”来概括现代共和主义理论精神这一做法虽然继承了共和主义一贯的哲学基础与理论风格,但其存在的争议也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3.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根本目的是使公民享受到自由。为达到这一目的,从制度的角度而言,需要采取一种混合均衡的共和制度;从个人的角度而言,需要公民具有公民美德。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在当代的复兴,一方面得益于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所具有的缺陷,另一方面源于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本身具有一些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所无法替代的内在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限度在于它的排斥性。  相似文献   

4.
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的共和主义"与"共和主义的自由主义"在当代政治理论争论中造成了严重的理论混乱.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主要是因为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试图构造自由主义的公民美德,以回应共和主义的批评.传统自由主义的公民美德是私人性的,因此,能否构造出具有公共性的公民美德确实是共和主义对自由主义提出的真正挑战.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通过塑造一种特殊的慎议政治模式,体现了公共自主性的要求,同时又确保了公民的主观自由,从而在自由主义的语境中提出了公共性的公民美德,即公共理性.同时,由于以承认公民的道德能力为前提,而不是以培养公民的道德能力为目标,这种公民美德观念成功地使自己摆脱了完善论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耶鲁报告》与美国共和主义高等教育教育观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耶鲁报告》所赋含的自由教育理念为美国新共和主义高等教育观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新共和主义高等教育观既承继了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学校的自由教育传统,又使这一传统融入美国飞速发展的社会洪流之中,并确保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以不丧失自由主义教育传统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菲利普·佩迪特是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他提出了一种新兴的民主观——论辩式民主的理论,这种理论有别于协商民主与话语民主,它从共和主义的视角来论证这种民主,有三个特点:协商、包容、回应。本文拟对菲利普.佩迪特的论辩式民主进行分析,并试图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成分,以此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主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7.
桑德尔追溯了美国公共话语的历史演变,发现美国传统中的共和主义宪政观和政治经济观与自由主义的宪政观和政治经济观存在很大差异.桑德尔指出,与共和主义相比,当代自由主义优先尊重个体的自我选择,忽略了市场力量对公民品德、公民和共同体自治资源的损害,削弱了公民自主的能力和公民与同胞共同掌握集体命运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素被称为"恶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核心是"自由",终极目标是创建共和国.他批判地吸收了古典共和主义自由的观点,创造性地从自由国家、公民美德这两个方面,论述了自由与政体、美德、法律、风习和宗教的关系,他的自由观对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自由主义具有某种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义秩序之追寻——兼论罗尔斯的公民资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直存在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不同的公民资格传统,前者视个体自由为最高政治价值,后者视美德为最高公民典范.罗尔斯一方面对自由主义仅仅强调个体权利的倾向作出修正,增加了公民资格理论对实质平等的关心,用以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一方面提出一种公共理性的公民资格观,用以解决多元和统合的政治正义问题,从而在其正义理论的框架中彰显其独特的民主公民资格观,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不同的公民资格传统进行了一种调和,目的在于:在个人自由和市场社会基础上重建公共自由和集体认同,以维持和保障正义之秩序.  相似文献   

10.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自由表达了共和主义的自由理念,它不同于自由主义的自由观,不是干涉的阙如,而是一种无支配的自由,这种自由要求人摆脱奴役和支配,公民在参与政治活动中才能避免因权力腐败而导致的支配和奴役,这种思想对推进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群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然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当代青年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中对萨特自由理论等思想进行辩证解读,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其思想精髓,希望通过丰富的内容为应对当代青年的思想问题寻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为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的自由,建立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全部理论活动的主旨,自由则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和奋斗的伟大事业.马克思的自由观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重要思想,马克思通过考察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的自由思想,并在扬弃传统的抽象自由观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个人自由到社会自由的自由思想,从而揭示了人类自由观所包涵的全新而又丰富的价值论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康德哲学特别是在其道德哲学中,"实践理性"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在通常的理解模式中,人们会将其与"思辨理性"来进行对照性的理解。然而,这往往致使我们忽视了"实践理性"概念在康德道德哲学内部所具有的独立特征和丰富意蕴。因此,该文将视线集中于这一概念自身,厘清出它的三重基本维度:内在、先验和超验,并从中梳理出康德进行实践理性论证所展现出来的自由的理念(意志自由)——自由的法则(道德法则)——自由的世界(道德王国)的逻辑线索,在深化对实践理性自身理解的同时,勾勒出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全景。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自由实现的历史。自由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是时代的问题、人类的问题,更是每个人的问题。重新认识和深入揭示马克思自由观的真义,对当代人类社会、当代中国及中国人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该文力图通过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真实面目和精神实质的恢复和澄清,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出于1940年代特殊的战争政治环境的需要而对五四"人的文学"的调整,它在战争语境下有其合理性。但这种讲求政治功利性的文艺思想不再适合新时代的需要,对当代文学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直到1979年邓小平进行了修正,文学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高兹早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源于劳动分工并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加剧,提出工人自治战略;后期将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归结为各种不平等的根源,提出社会主义用生态理性克服经济理性、实现自由与平等。高兹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总体批判的基础上,把握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7.
霍布豪斯对自由的理解承袭密尔和格林等前辈思想家的转向,同时结合了19—20世纪之交英国社会改革的实践,推动了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型过渡,深化和发展了自由概念的内涵。他对自由的阐释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是将自由概念具体化为一组基于和谐原则的社会权利体系;其二是将自由定位于精神发展成长的目标、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三是从社会权利的意义对自由的"积极"与"消极"进行了综合,从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层面推进了对自由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法理学按照权利的根据不同,将权利分为道德权利、法定权利与习俗权利.法定权利的背后必然有着一系列的道德原则作为支撑.当代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中都将学术自由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其理论渊源历来众说纷纭,但主要的则包括探求真理说,人类福祉说,思想自由说和意见自由市场说.  相似文献   

19.
“自由观”是萨特“人学”哲学的核心,萨特“自由观”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分析萨特自由观的实质及其内在矛盾,不仅能充分认识到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和消极作用,而更主要的是只有通过对“困惑”的充分认识,才能抓住矛盾、认识缺陷,使我们从中得到有益的、丰富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的自由与责任有内在的矛盾,对责任的要求窒息了自由。新《婚姻法》增加了离婚的自由度,在离婚问题上贯穿了现代自由与责任的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将有助于个体、特别是女性走向独立与自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