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始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844年以前,马克思使用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伴随的,主要指"资产阶级社会";1844年以后,随着法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则指"物质关系总和"。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西方法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的批判开启了法哲学史的新时代,拓展了法哲学的视域。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理解,揭示了黑格尔国家观的形式性、不彻底性和神秘性,还批判了黑格尔对哲学的理解。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在这种批判性继承中显示出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的黑格尔主义来源;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作明确区分是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与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共同基础;两者都属于自由主义批判的共同模式.通过对近代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以"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了对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双重超越.研究马克思政府公共性思想特别是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当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多元参与的公共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努力都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超越市民社会及其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哲学,从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主张从市民社会出发揭示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寻求超越市民社会的力量、途径与策略;在把视角降落到市民社会,以及发现了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缺陷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剖析和超越市民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病理学诊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阐释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命运;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超越的革命路径,为人类从市民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这个词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明确地将市民社会作为政治国家的对立物,这一区分启发了马克思,但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一区分上,而是站在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层面继续深化了市民社会的内涵。虽然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有着一个启发的意义,但二者出发的立足点是有着根本上的不同的。在现实意义层面上,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则更大。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看来,鲍威尔最大的问题是仅从"哲学的基地"来理解"犹太人问题",与此相关,其只能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转化为单纯的宗教解放问题。马克思的批判表明,要理解现代社会真正秘密,必须从对"犹太精神"的把握入手,即只有从利己主义原则入手,我们才能本质地把握市民社会的现代性质。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围绕"体系的二重化"、"逻辑的神秘主义"和"现实的主体变成单纯的名称"三个主题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了批判,不仅把被黑氏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逻辑重新颠倒了过来,而且生发出科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幻象的诸多政治哲学道口。但作为一部思想实验性文本,马克思在同黑格尔的思想较量中,还未真正理解黑格尔国家观中深邃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范畴存在着一个历史的逻辑演进过程。1844年之后,曾经在"资产阶级社会"意义上使用的市民社会范畴,日益被归约为"物质生产关系"。从逻辑的角度看,马克思的这一"变化"是对市民社会理解的"深化"。"资产阶级社会"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基于外延上的描述性理解,属于外延定义;"物质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基于内涵上的分析性理解,属于内涵定义。从外延描述到内涵分析,是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的逻辑演进理路,充分体现了逻辑学与认识论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现代性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邢荣 《教学与研究》2005,1(10):50-56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探讨,马克思阐明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市民社会经济领域的考察,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是现代性发展的真正的实践领地。在对市民社会进行全面探究后,马克思看到市民社会的局限与矛盾,从而提出超越市民社会,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这里,市民社会又成为马克思的现代性自我批判与超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他所知道的唯一的一门科学就是历史科学,他一方面立足于对工业社会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分析,另一方面基于对唯心史观的批判性研究,来建构自己的历史科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确立斯密、路德、黑格尔三者在历史理解上的同根性,对国民经济学的根本前提和唯心史观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深刻批判。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初步确立了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历史科学,该历史科学所要描述的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它以扬弃私有财产为目的,其感性原则是各门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基础和逻辑前提。以这门历史科学为基础,马克思摆脱了青年黑格尔派,进而从现代世界内部发掘超越它的历史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入手,剖析了西方现代性进程,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市民社会又是承载现代商品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实践领地;由于市民社会内蕴着深刻的矛盾,因而必须超越“市民社会”走向人类社会,即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按照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次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最后要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建立在对黑格尔等前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是既分离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超越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时候,也是阶级和剥削消亡的时候。同时,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也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似自然性”概念中的自然一词应有多种不同的意向所指,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期使用自然这个名词是取其转喻,即是在否定性的批判意义上引用它。人类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理解历史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似自然性”是暂时的社会历史现象。唯有在历史发生学的一般基础上.才可能历史地超越人类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阶段。“似自然性”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文本中并没有一个明确存在,只能在批判资本主义场域中把“似自然性”思想看作隐性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现代经济现象研究的真正成果是经济哲学,其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在于其以经济现象分析为基础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之诉诸政治经济学是与“解剖”市民社会的必要性联系在一起的,并以此在哲学上根本展开他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这是马克思之“介入”经济学的原则高度。马克思的入手之处在于澄清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即异化劳动,从而以此划定了其哲学批判的界限。这对研究当代经济现象和社会生活仍具有必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资本是现代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强势扩张的根源及其以悖论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为了扬弃资本的绝对利己主义异化状态,应该寻求超越资本利己本性并且引导其和谐过渡的力量。经济利他主义社会价值观,作为马克思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一线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对西欧社会现代转型的考察中存在着双重维度:一是通过对西欧社会现代转型产生的原因、条件、动力、内容和过程的分析,对其进行了客体维度的结构性考察;二是通过对西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缺陷的分析,对其进行了主体维度的属人性考察。这种双重维度考察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得出了资本主义无法完成现代社会转型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共产主义才是现代社会的真正归宿,现代社会转型就是各个民族与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向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前进的科学结论;一方面为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基本内涵和根本任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