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葛兰西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egemonia"的语义和政治意义.由此引申出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即领导权与无产阶级领导权、领导权与市民社会、领导权与认同、领导权与文化领导权、领导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葛兰西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市民社会和意识形态领导权为核心的市民社会理论,有助于我们认清我国社会结构及发展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组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阿伦特建立的对社会进行"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三元相分的理论分析框架,既与传统市民社会理论范式不同,也与哈贝马斯等人的三分模式有异。它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一个新的政治哲学概念——公共领域的诞生,而且也标志着一个新的社会理论分析话语——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浮出水面。因此,研究阿伦特的社会三分理论模式具有多重政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市民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近代主要从经济角度规定市民社会,转变为当代主要从社会联系和化的角度规定市民社会;由近代把市民社会看作主要是物质交往领域,转变为当代把它主要看作是一个自治的民间社团及其活动所构成的公共领域。这种转变扩大了市民社会的外延,使得人们产生这样的误解,即市民社会是不可超越的。这种误解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主义及各种腐败现象提供了舆论环境,从而导致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混乱和无序。实际上,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在地包含着关于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学说。他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创立新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科学的区分了它们各自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划界,确定国家与社会的合理边界,并提出解决二者关系问题的理想方案.这种理论范式所表现出来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像其他任何一种社会政治学说一样,市民社会理论范式也有其特定的问题阈和历史阈.随着西方社会变迁,它也遇到了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多重挑战,其学术局限性愈加凸显.所以,超越传统市民社会理论范式,建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理论模式已成为社会政治理论发展的一种现实要求.而在市民社会理论羽翼下生长起来的公共领域理论所具有的学术特征表明,它可以承担起这一理论重任,为政治哲学理论范式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通过围绕"市民社会、阵地战、有机知识分子"等核心内容,全面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取和稳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西方革命战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国目标,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温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于更好的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的领导权是掌握政治社会领导权的先决条件。从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历史渊源探究其理论框架,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阐述这一理论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提出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群众认同,特别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有组织的知识分子队伍,正确发挥大众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遗产与葛兰西的“完整国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念以及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思想,可以说达到了近代以来这一问题讨论的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并为后来国家与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确立了一种崭新的认识路径。葛兰西在吸纳马克思理论遗产的基础上,从西方社会已经变化了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完整国家”的思想,并据此实现了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论域的当代转换,即由把市民社会主要看做是经济活动领域,转换到把它主要看做是一个社会文化交往领域和赢得文化领导权的社会空间。这一转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它总是在场。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总体性""在场"是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在场",它具有客观性、总体性、始终性、系统性、选择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四重空间,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活动,"社会总体性""在场"在这四重空间有不同的体现。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逻辑为指导,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有"社会"始终"在场"的观点,建构新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独立角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和谐的社会生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葛兰西提出了通过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来获取整个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新策略。本文从市民社会、革命策略、知识分子三方面具体阐述其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他的这一理论,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载体的重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从而加强和改进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宽容一直伴随人类文化发展而发展.它是人类美德之一,也融进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它是彰显现代民主的最佳方式,也是缓解政治冲突和矛盾的润滑剂。政治制度宽容的实现,需要政治以及各个社会层面的共同努力、相互作用;需要建构宽容的法律制度;需要建构宽容的行政人员制度;需要建构宽容的经济、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12.
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市民社会”无疑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语。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源自西方的历史性概念,在历时态上它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在共时态上它的概念所指也因学科领域(如法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不同而有着很大差别。因而,某个时期或某个领域的具体规定就很难具有普适性,致使这一概念的使用却随着不同学科和不同观点之间讨论的日渐深入而渐趋模糊。那么,怎样才能祛除繁多的“领域壁垒”和复杂的历史演变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遮蔽,还“市民社会”以普适性的本质而使它成为一个适用于不同学科和理论领域的范畴呢?在我们来看,政治哲学的解读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维度。从政治哲学视域来看,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多重层级的复合性概念:家庭是它的基础性层级,经济交往关系是它的核心性层级,而公共领域则是它的扩展性层级。这一规定对于解决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对市民社会概念解释的歧义、混乱和矛盾不失为一条崭新的理路,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政治霸权(领导权)的运作是拉克劳和墨菲、齐泽克等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主要围绕着政治霸权形成过程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问题而展开.拉克劳的政治霸权逻辑是建立在“空能指”概念的基础上.空能指、漂浮的能指和异质性概念是拉克劳建构政治霸权逻辑的核心概念.正是基于异质性概念,拉克劳将其政治霸权的逻辑定位于经验性和先验性的混合.然而,后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齐泽克则不赞同拉克劳的霸权逻辑建构,并将之视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变种,其本质上是在不触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情形下所展开的政治霸权的运作,因此它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即漠视现代经济在霸权逻辑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导致了拉克劳的霸权逻辑是某种先验逻辑与现实政治相混合的准康德主义.拉克劳与齐泽克围绕着政治霸权所展开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政治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公共领域”虽然是西方学者分析西方社会结构的理论话语,但它的现实指涉在当今中国也已经是一种现实性的社会存在.因此,它在当今中国也应该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从当今中国的政治建设来看,社会公共领域通过提供政治参与主体的合法性和法规政策制定过程程序的合法性,壮大了中国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从而促进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共领域与小康社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健康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主动培育和发展公共领域,以加速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现代化。 (一)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公共领域属于现代市民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由各种非官方的组织或机构构成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我们知道,任何人类社会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系统的有机统一体,文化在社会整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职能。这些职能主要表现为:在  相似文献   

16.
从小报看近代上海的新闻舆论公共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来流行于上海的小报,在近代上海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历来对其评价不高.文章认为近代上海小报在建构市民文化公共空间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它们以颇具特色的"嬉笑怒骂"的"游戏文章"方式开启了新的市民文化公共空间,发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舆论公共批评功能.从表面上看,小报所刊登的多为低级趣味的世俗、消遣和娱乐文字,比如插科打诨、冷嘲热讽之类,实质上它是对晚清以来政府的一种民间化的社会批判模式.这种边缘式的批判模式一方面营造了市民大众文化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反映了市民大众文化对于政治权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抗和消解.  相似文献   

17.
民生政治是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政治形态。民生作为考量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向度,具有整合政治生态的价值寓意。民生诉求是公共权力理性化对执政党的政治贡献,是政府善治与公共理性的价值厘定。善治回应为民生政治奠定了民主谱系,民生政治的建设过程有效诠释了执政之基、公共服务与治理回应的三维存在。同时,民生政治亦是政府理性和公共精神的继承与扬弃。民生政治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合法性注解,凸显了政治逻辑到法治话语的民生景图,人民民生到公民社会的善治理念,制度话语到文化自觉的运行规约,民生改善到政治认同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理论再度流行起来,并成为当代中西方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公民社会是经济领域中的市场和政治领域中的民主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对应物;政治哲学作为公共哲学,探讨的是人类公共生活领域,它主要从抽象的和行而上学的角度去把握,更多地是在了解现象的基础上对意义的解释,并充满了价值判断。公民社会无疑是政治哲学的思考范畴。  相似文献   

19.
西方社会中存在两类政治参与方式:一类是受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护的"常规政治";另一类是具有非常规性和非制度性特征的"争议政治"。争议政治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差异、怨恨表达、制度缺陷和社会网络推动等,它对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具有相当程度的危害,但可被看作是弱者表达价值和诉求的被迫性举措,对政府有某种警醒作用;也可能引发公共讨论,促进社会进步。消除争议政治的方式有两种基本思路:保守型的分析框架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政治,到底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是应该按照西方的逻辑走,还是按照中国的逻辑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从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入手,结合中国千年帝国的现代转型,从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探究了中国现代政治从何而来,为何产生,从何建构以及走向何方这样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要真正理解和把握现代中国政治,应该回归到中国的大历史、大社会,从中国自身把握中国现代政治。在这其中,要牢牢把握一条主线,这就是中国现代政治一直是在力图解决古老大国实现整体转型以及全体人民实现整体掌握国家权力这两个根本性的历史课题中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