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收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话,它描写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雪地里捉乌雀的情景。最近看到一个材料,说在这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初婚     
鲁迅是出现在20世纪中国苦难大地上的一种天才“异象”,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闷的总象征,这是刘再复先生对鲁迅的总评价。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评述”。“评述”部分汇集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关于鲁迅的最新思想成果,是经过一番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之后对鲁迅的明心见性之论。  相似文献   

3.
书评选摘     
《中国图书评论》2011,(2):125-125
豆瓣网:陈丹青聪明在哪里?我的老师是张爱玲迷,不喜“望之俨然”,讲究“举重若轻”。他40岁后终于认真看鲁迅,我捉掇着问:“鲁迅如何?”老师顿一顿道:“他说话很好笑。”陈丹青第一讲“笑谈大先生”便谈鲁迅的幽默,好生眼利。  相似文献   

4.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一得录     
学学鲁迅的“壕堑战” 卢汴生 三国演义中曹操麾下大将许褚打仗很勇敢,有时竞脱去铠甲,赤膊上阵,以致在一次战斗中身中数箭。鲁迅先生对许褚这种蛮干的战法,很不以为然。同敌人作战,他主张用“壕堑战”,既要打击敌人,又要保护自己。鲁迅先生说:“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 鲁迅先生的“壕堑战”思想对今天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仍有借鉴意义。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加大,由此引发的新闻官司、法律纠纷越来越多。这对新  相似文献   

6.
一 在《扬子江评论》看到王彬彬先生的《鲁迅的不看章太炎与胡适的不看雷震》一文,受益匪浅。此文从当时险恶的历史大环境出发,对鲁迅不看章太炎,给予了“理解之同情”。不过,关于胡适为什么不去看雷震,我不太赞同王彬彬先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翻阅鲁迅的《华盖集》,看到一篇《北京通信》,开头写道:“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豫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这是一封多么热切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热切支持,并看到河南青年办的报纸,感到非常快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鲁迅先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半点客套。他一向对人对己都很严格,杜绝虚假。鲁迅先生是在收到报纸…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一套6本的鲁迅研究方面的丛书.我刚拜读完其中的一本《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感触良多,不揣浅陋,就《鲁迅这座山》一书,发表一些愚见. 先解释一下题目.书中有一篇《“托尼”之痛》,讲到“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换成白话的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  相似文献   

9.
鲁迅谈称呼     
看《鲁迅书简》及《两地书》,抬头多称以“先生”、“君”、“兄”之类。鲁迅之于对方称呼,向不穷究,含糊敷衍过去即罢。这很符合中国民俗国情。一般年高者、学富者、崇敬者,可谓先生;道相似者,不客气之朋友,泛友;后辈,可称“君”、“兄”。倘若推敲穷凿,则反不好。有一次鲁迅给萧军信中涉及到其夫人处,顺便称之为“悄女士”,结果被提出“异  相似文献   

10.
显微市场     
《鲁迅档案:人与神》:“人间”鲁迅 何梦觉 编 工人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鲁迅一方面被誉为“民族之魂”,另一方面备受攻击,鲁迅到底是人还是神?全书按不同历史时期选载有代表性的文字,众多名人在此亮相,显示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国外学者用“第三只眼”看鲁迅,自是别一种风景。 选题点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类纪念活动“沸沸扬扬”:戏剧界打造“魔幻鲁迅”,博物馆“走近鲁迅”,出版界“回望鲁迅”,本书则是出版界“回望”系列中的一种,展示  相似文献   

11.
在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一书中,读到这么一段:“孙伏园主编的《晨报》第七版.由鲁迅命名为《晨报附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使我长了见识:一是今之报纸副刊,原来写作“附刊”’,二是副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三是当年”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的是鲁迅。 后读《鲁迅年谱》,在1921年10月部分,又见这么一段:“北京晨报自12日起.将登载学术文艺之第七版独立,另出四开小张,取名《晨报副镌》,亦称《晨报附刊》,随报附送。”据编者孙伏园说:“原来‘附刊”这名字是鲁迅先生取…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校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与校对●杨希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很多都曾亲自参加过校对工作,有的还在这方面作出过不小的成绩,然而,参加校对工作最多、对校对工作贡献最大、事迹最感人的还是要数鲁迅先生。第一,鲁迅强调校对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在鲁迅看来,...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业务》第六期上郑成训同志的《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一文,对于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很有启发;但就中有一处提法,我以为欠妥贴。说到鲁迅先生用词新鲜贴切,不落旧套,郑同志认为,这与鲁迅先生的“避去熟字”这一修辞手法有关。鲁迅先生用词的确避去陈词滥调,但这不能说是“避去熟字”的原因。相反,鲁迅先生用语用字一向讲求大众化,用大众懂得的语、字,而不易为读者所  相似文献   

14.
赵超先生所撰《“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一文,考述非常详尽,足见功力不浅。关于二十四孝故事,还有两点似可补充。一、二十四孝诗,相传为元郭居敬所作。据天一阁藏本嘉靖《尤溪县志》卷六载:一郭居敬,小村人,少博学,好吟咏,不尚富丽。性笃孝,事亲左右承顺,得其欢心。既没,哀有过而与礼称。尝技尧舜而下二十四人孝行之概,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时虞集、欧阳玄请名公欲荐之于朝,居敬牢让不起。”这是我所见郭居敬撰的最早记载。但(辞谢(修订本)和(汉语大词典)则采取了元郭守正撰一说。此说出自清人韩素华(无事为福斋随笔)…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联名句,高吟肺腑,辞婉情深。这名句中的“孺子牛”,后人多解释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给“孺子牛”赋以新意,催人奋发,激人斗志,对人们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伟大,学习鲁迅先生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相似文献   

16.
“假洋鬼子”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对于这个称谓,英若诚不仅不反感,还觉得这是大家表达友善的一种方式。他曾请四弟英若智为自己刻了一枚“假洋鬼子”的图章,算是接受了这个荣誉称号。英若诚的确是个集大俗大雅、大洋大土于一身的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登龙术拾遗》,后来收入杂文集《准风月谈》,这篇文章是由章克标的《文坛登龙术》所引起的,但却一直无缘拜读章氏的大作。四川文艺出版社于1999年重印出版了这本书,这当然是应该感谢的。书后还附录了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且由该书的责任编辑龚明德先生专门写了《试读<登龙术拾遗>》一文,按照该书“出版说明”的说法,是为了“以助读者了解当年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历史背景”。 但令人惊讶的是,龚先生“试读”和“精心解释”的结果,却居然发现了“鲁迅对章克标所著《文坛登龙术》一书没有贬簿之意,倒是很赞…  相似文献   

18.
且说且唱《鲁迅先生》踱步而出 鲁迅——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是无数人的精神领袖。时值鲁迅诞辰120周年、辞世65周年之际,张广天编导作曲的民谣史诗剧《鲁迅先生》,且说且唱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在中国儿童剧场正式公演。 张广天的《鲁迅先生》剧本在1998年完成,鲁迅是他极为推崇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也是他希望对现实社会表达自己观念的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时,有几家报纸报道说,在北京市西直门八道湾11号发现了鲁迅先生撰写《阿Q正传》一书的手稿。因此这些报刊就把八道湾11号称作“阿Q的诞生地”。 人的“诞生地”就是人的籍贯。 但是,阿Q有籍贯吗? 翻开《阿Q正传》第一章,鲁迅先生就特地写道,他“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也“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因此籍贯也有些决不定”。 像鲁迅这样的大文豪,连人家的姓名籍贯都闹不清楚就提笔给人家写传记,岂不荒唐? 要想了解鲁迅为什么这么“荒唐”,就请看鲁迅  相似文献   

20.
“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及宋代,则无可置疑地存在着二十四孝的系统。在近代发掘的宋代墓葬中,曾经发现了大量孝子图画。这里面有墓室壁画、石棺线刻,也有砖雕与石雕。其内容多为二十四孝故事,也有一些没有达到二十四位,但其人物包括在上述二十四孝之中。这是对二十四孝形成时间最有力的实物证明。我们将主要的几处宋墓孝义图内容列为下表,可为参证。由此可见,在宋代已经流行开了一套定型的二十四孝故事。与郭居敬编辑的二十四孝相比,这套二十四孝没有王哀、汉文帝、仲由、江革、唐夫人、吴猛、朱寿昌、座黔和黄庭坚,而多出了韩伯瑜。田真、刘殷、赵孝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