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红艳 《文教资料》2010,(13):79-82
葬俗.是人们精神文化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原始宗教信仰在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瓮棺葬,是古代以瓮或罐等陶器为葬具来安置死者的一种葬俗。这种葬俗起源于史前时期.曾见于世界许多地区.在我国史前时期的晚段——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流行,以后一直沿续下来。直到解放前.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还保留有这种习俗。本文作者对瓮棺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进而探究其中反映出的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面貌,不失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葬俗是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囊括了儒、释、道、风水等各种思想文化内涵,具有教化、规范、维系、调节等社会功能。唐代的夫妻葬俗包括妻从夫葬、夫从妻葬等合葬风俗,复杂的多妻与未"庙见"者的葬俗,以及不合葬和归葬娘家等特殊葬俗。唐代夫妻葬俗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3.
我国境内流行的丧葬习俗多种多样,有土葬、水葬、火葬、挂树葬、鸟兽葬,还有一种奇特葬俗——悬棺葬。  相似文献   

4.
研究成吉思汗葬地问题,仅仅依靠对史料的分析及语音学勘同等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法学的视角,运用民族习惯法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方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基于古代蒙古习惯法的祖茔地葬俗、秘葬葬俗、薄葬葬俗及遥祭习俗,“成吉思汗葬地祖茔地说”符合有关古代蒙古葬俗的习惯法,也即成吉思汗葬地必然位于古代蒙古读音为起辇谷即古连勒古的某个地区。该区域位于漠北不儿罕山之阳的某个辽阔高地,是成吉思汗家族祖茔地之所在,在当时曾被称作“大禁地”。当然,基于古代蒙古秘葬和薄葬的葬俗,找到成吉思汗的精确葬地如同钻火得冰。但基于遥祭的习惯法,这并不影响成吉思汗的子孙后代对其进行缅怀和祭祀。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自古以来就有“生居岩洞,死葬岩洞”的风俗习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斗争中,与岩洞结下了不解之缘,进而在居住生活、口碑神话、娱乐酬神、丧葬信仰等方面形成了与岩洞有关的文化事象。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壮族的“岩洞情结”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船棺——中国最早的崖葬杨有德船棺葬即崖葬,是风葬的一种,它是在溪河两岸悬崖峭壁的自然洞穴、岩隙或人工凿成的岩洞穴里安葬死者的葬俗。文献中称作“仙城”、“仙棺”、“崖洞墓”、“悬棺葬”等,又因棺柩外观像船形,故称“仙船”、“架壑船棺”、“船棺葬”...  相似文献   

7.
1997年杜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一行三人到桂中地区一个瑶族集居的山村小学考察民族地区的女童教育。离开县城后,山道弯弯,汽车颠簸两个多小时难以行进了,我们又跋涉了一段险路,才爬到了半山坡上的那所学校。学校的师生们非常热情。望着我们这些从省城来的所谓“教育专家”,那些可爱的瑶族孩子们既一脸的兴奋又有些怯生;与老师们交谈,哪怕是很随意地谈一些看法,他们也会很认真地记着、听着,那神情简直就是“虔诚”和“聆听”的最直观的诠释。学校依山而建,校舍十分简陋,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本两个月前的《广西教育》,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本…  相似文献   

8.
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两个瑶族乡的454名小学四年级、六年级和初一年级壮、瑶族学生进行一次数感测试,用SPSS统计软件为他们的测试成绩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同一地区同一年级的壮、瑶族学生数感表现的民族差异性和不同地区同一年级的壮、瑶族学生数感表现的地区差异性,并且结合测试后的访谈,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导致数感表现差异和数感发展一致性的原因.影响瑶族学生数感发展的因素有:瑶族语言;瑶族的生活环境;瑶族民族的心理;瑶族的生活习惯;瑶族原始的累加计数方法;瑶族原始的累加计数方法.影响壮族学生数感发展的因素有:具有汉化倾向的壮族文化;开放的性格和包容的交往心理.  相似文献   

9.
石棺葬文化是横断山脉地区考古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地域性特征也非常显著。早在上个世纪初,中外学术界对岷江上游和横断山脉地带石棺葬文化的田野调查工作便已经初见成绩,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在这一地区又不断有新的发现。本文系对四川藏区(简称康区)丹巴、雅江县等地石棺葬文化遗存进行实地考古调查的记录与初步认识,将为康区石棺葬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今石家庄地区存在众多的北方部族。鲜虞族是其中之一,并且是见于文献的最强大的部族,建立了中山国。但是,其他史籍缺载的北方部族情况则不为世人所知。战国早期行唐故郡墓群的发掘,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消失的白狄部族的墓葬情况,众多的殉牲、积石墓、实用组合铜器随葬、附葬车马坑、东向的墓向等一系列葬俗,既显示了浓郁的北方丧葬风俗,也体现了中原华夏葬礼的影响,实证了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狄、北方与南方之间文化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战国时期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境内流行的丧葬习俗多种多样,有土葬、水葬、火葬、挂树葬、鸟兽葬,还有一种奇特葬俗──悬棺葬。悬棺葬习俗起始年代久远,在数年前那种极其原始的社会里,人们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将数百斤重的棺材毫无依托地升置于六十多米高、连猴子都爬不上去的陡峭崖壁的石洞里,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猜想是运用搬运法;有人假设是利用涨水法;有人则猜想是堆土法;还有人推测是用塔脚手架法……更多的人认为是神力所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神仙脱换几骨的地方。江西《贵溪县志》载:“飞阁流舟,下临深潭,上有仙人居之,侍者送食,舟泪其…  相似文献   

12.
董常保 《天中学刊》2012,27(4):113-116
《春秋》所载周天子谥号与葬紧密结合,不书周天子谥号是《春秋》体例,书谥号者或违背七月而葬之礼,或违背诸侯亲自奔丧会葬的礼制,若周王室失赴告礼,则崩葬全不载。  相似文献   

13.
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历史上居住在今甘肃陇南境内的宕昌、参狼、白马、邓至等羌氐民族,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悬棺葬的葬法、葬式习俗。尽管葬法多种多样,葬俗百态纷呈,但它实际上始终是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反映着人们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闽、赣两省有关武夷山地区悬棺葬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已愈来愈引起历史、考古和民族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对有关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也曾就这一地区悬棺葬的特点、时代和命名等问题谈过些粗浅的看法,这里,想再就它们的年代及族别问题谈一点管见。限于水平,难免舛谬,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15.
台湾客家坟式与纳骨葬俗名目繁多,在美浓地区现有坟式,综括有捡骨前的"长地",捡骨后未筑风水前的寄罐、寄岩,正式贮存骨坛的风水吉葬,尚有古老大人墓、打银牌、生基、家冢以及纳骨塔。  相似文献   

16.
自1970年前后以来,广西南部环北部湾地区上思县百管屯瑶族经济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公社化农业、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山地农业向商品性农林经济的两个阶段的转变,瑶族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了提高。在社会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的天主教得到了复兴,瑶族人民衣食住行等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变迁。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是瑶族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瑶族宗教文化的某些积极因素,可以为瑶族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相似文献   

17.
陈科苹原是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博湖县光明公社五大队一队的一个六岁女孩。一九八○年三月经巴州文教局对她初步测查,被录取到巴州库尔勒二中初一年级观察学习。(新疆日报于一九八○年四月三日第三版做过初步报道。现该女孩已在四川某中学就读。) 六岁幼儿上初一,引起各界的关切。为了核实陈科苹的智力水平,以进一步研究她的智力发展的原因,找出规律,进而更好地予以培养教育。我们于一九八○年七月十二日——七月十七日对她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清末洋务运动的实业界领袖,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死后葬在何处?史籍不见记载,研究他的学者也没有提过。92年苏州留园修了一个盛宣怀墓,人们自然认为盛宣怀葬于苏州。92年5月19日我们在《徐霞客与江苏》一书的组稿会上,有人向我谈到地理学家王维屏教授在他1932年所写的《徐霞客之故乡》①一文中提到盛宣怀墓就在徐霞客墓旁。当时,我感到很惊奇,也觉得很可疑,认为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怎么会葬在一起?可是转而一想,认为王维屏教授治学严谨,且熟悉当地乡情,当不会讹传。搞清楚盛宣怀墓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历史课题,有必要进行调查落实。 关于盛宣怀墓的考证调查,先后得到了无锡市副市长张怀西(现江苏省副省长)和江阴市文化局长薛仲良同志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无锡市文管会和马镇党委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半年多的赴上海,走常州查阅资料和访问,终于证实了盛宣怀墓确实在当时的徐霞客墓以西二华里地方。它坐  相似文献   

19.
难忘的会见     
那是一九六一年,我和毛泽东同志的表弟文涧泉十一阿公一起到了北京。我到北京治病,他到北京看望毛主席。我们一到北京就给毛主席写了信。七月六日,我作为烈士的后代、人民教师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20.
土瑶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我国现有土瑶6000多人,他们大都居住在大桂山山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贺州市鹅塘镇的明梅、槽碓、大明和沙田镇的金竹、新民、狮东等六个瑶族行政村。土瑶地区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水平等诸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缓慢。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促进其教育的发展,使其社会发展在新世纪中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是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曾对贺州市的土瑶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现对该瑶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作一个归纳,并探讨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及今后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