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哀赋》是夏完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系摹拟庾信的《哀江南赋》而成。《大哀赋》所建构的英雄人格体现了向上一路的审美理想,与《哀江南赋》的贰臣人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大哀赋》艺术上还显得有些“嫩气”,达不到《哀江南赋》“老成”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庾信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其<哀江南赋>有"赋史"之称,传诵千古,影响深远.后世对庾信<哀江南赋>的接受表现有三:(1)对<哀江南赋>的笺注,考据其文本特性,释名章义,发掘内在精神意旨,寄托哀思;(2)对<哀江南赋>的仿作,拟写"乡关之思"、"故土之悲";(3)对<衰江南赋>的批评,联系庾信变节失义行为,褒贬<哀江南赋>,表达自身对"家国沉沦"的悲哀,或从"文本形式"出发论析<哀江南赋>,好骈俪文者,以之为赋中范文,恶骈俪文者,抨击其形武靡丽,华而不实,有碍于文人主体情性的自然书写.  相似文献   

3.
庾信《哀江南赋》历来为后世学者称道和讨论,同时人们也普遍注意到庾信作品用典风气在该长篇赋文中的典型表现。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入手,通过当代西方结构主义互文叙事学的方法论借鉴,从而着力将庾信《哀江南赋》贯穿全篇的当代史叙事与不断穿插介入的典故叙事两者间相互交接糅合的互文性结构关系予以探讨。本文由此指出,赋家庾信正是通过这种互文性文本叙事策略,使其主观思想意志中的南方家园故国情怀以及源发于华夏国族深厚历史根基的文化意识等,在《哀江南赋》的正文铺展与典故运用中更加突出而深沉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晚霞之美     
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大诗人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将南方文学的文采和北方文学的气骨合二为一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哀江南赋》,为世所公认的南北朝辞赋的压卷之作。当我们读他这篇《赋序》的开头六句,“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无不被那历史的沧桑感、故国的怀旧感、身世的悲怆感、思乡的依恋感所打动。  相似文献   

5.
庾信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南北赋风的集大成者。《哀江南赋》是他由南入北后写下的文情并茂、高视六代、彪炳千秋的优秀作品。赋中流露出强烈的功业意识和人世精神。从一个方面表明儒家思想文化对庾信辞赋创作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庾信辞赋创作中的儒家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6.
<正>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庾信早慧,聪敏绝伦,早年长于宫体赋,诗风丽逸,与徐陵诗风相近,被世人称为"徐庾体"。但后来庾信因故留居江北,故国沦丧和人世变迁,使他的文风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主要为《哀江南赋》,此赋主要抒发黍离之悲和乡关之思,文情并茂,华实相扶,道尽身仕敌国之怨愤。杜甫道:"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评论道:"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庾信的《春赋》反映了梁初社会繁荣的气象,表现了一种得意的升平的欢乐情绪。《哀江南赋》是一篇运用独创的史传体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写就的具有丰富内容高度艺术的作品,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于庾信晚年,是《哀江南赋》前的序文。“哀江南”取自《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句。作者自伤身世,眷怀故国,作赋以寄托乡关之思。赋中记梁朝一代兴亡,叙个人家世盛衰与一己飘零。这篇序文概括了全赋大意,着重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虽属赋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可独立成篇,为六朝骈文的典范篇章。开篇十八句,以极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三件恨事。首六句叙侯景一乱,金陵沦陷,自己  相似文献   

9.
纪行赋渊源于屈原《九章》中的《涉江》、《哀郢》两篇,通过刘歆、班彪、班昭、蔡邕等人的创作实践纪行赋有了固定的模式。建安时期"七子"对纪行赋的题材有所拓展便产生了军旅纪行赋。"七子"的赋作除了军旅纪行赋之外还有都邑赋、田猎赋、游览赋、山水赋、物色赋、情志赋、哀伤赋和咏物赋等多种类型。军旅纪行赋是建安时代的产物,因此有它独特的产生原因、文体特征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华阳国志》、《汉书》等诸多史籍记载,永昌(今保山)的哀牢山的九隆神话传说,反应哀牢山是哀牢国的肇迹之地,后来到了唐南诏国时期为了纪念“南诏本哀牢后裔”在此建庙,形成了以赶庙会为主体的哀牢犁耙会,至今依然兴盛。  相似文献   

11.
从“赋”、“赋政”本义来看,赋本身具有朝政实用性,赋的产生源于朝政生活的实际需要。烽烟四起、国家危亡之际,夏完淳用《大哀赋》重新承担起了告天子、告天下的赋的社会功用,体现了赋体文学本质的复古与回归。在国家危难之际也用《大哀赋》体现了士子、臣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显示了其博大的济世情怀和深挚的爱国热忱,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赋的叙事功能与中古赋家对事件的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有叙事功能 ,至西晋时左思又进一步论证了赋叙事要征实 ,但汉魏六朝赋真正做到以真实之人叙真实之事 ,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程。枚乘、司马相如以虚构人物叙虚构事件 ,自扬雄以“群僚”之一员叙事 ,刘歆诸人以普通人物身分叙事 ,至庾信《哀江南赋》,才真正将叙事与叙时事、叙自我参与时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赋的叙事有较强的情节与较多的细节 ,有人物刻画 ,赋的叙事达到了时代高峰  相似文献   

13.
庾信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南北赋风的集大成者。《哀江南赋》是他由南入北后写下的文情并茂、高视六代、彪炳千秋的优秀作品。赋中流露出强烈的功业意识和入世精神,从一个方面表明儒家思想文化对庾信辞赋创作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庾信辞赋创作中的儒家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4.
《礼记·哀公问》篇首,"哀公问礼于孔子"时,后者自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小人"作为孔子自称,在其他典籍中极少出现。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结合文本与其他典籍,疏解"小人"在此处的意蕴,兼论《礼记·哀公问》"哀公问礼于孔子"中"君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对《诗·小雅·采薇》末章"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评语,是其对《采薇》断章取义式的解读。从《采薇》的主旨来看,其末章并未"以乐景写哀,也谈不上"以哀景写乐",而是以杨柳、雨雪的景物转化来表现感时伤事之情。  相似文献   

16.
司马相如和扬雄是辞赋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不仅在中国具有独步赋史的地位,而且在海东也影响深远。朝鲜赋家推尊马扬,不仅习其技法,摹其赋篇,还编纂了《扬马赋抄》、《扬马赋选》等专集和选本,并衍为“独尊西京”的理论倾向,显示出对马扬典范的多元接受。同时,在闱场赋和文人赋两大创作领域中,朝鲜赋家对马扬赋的不同侧面各有取用:闱场赋注重挖掘和利用马扬辞赋中“义尚光大”的经义成分,故多与《上林》、《子虚》、《长杨》等大赋相关联;文人赋则缘情而发,有所寄托,在祖“骚”主“情”的思想支配下,亦选择马扬骚体赋进行拟效,或踵事增华,或反案为文,以一己之创作实践与马扬典范形成共生。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中提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观点,不惟与诗意不合,也有悖其本人的诗歌情景观。"乐景"、"哀景"说将属人之情归为属物之性,与其"性性"、"物物"的哲学思想及"心目所及"、"貌其固有"、"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等写景原则相矛盾;将"昔我往矣"等四个景句从全章抽离并前后割裂,拟想出"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两组"相反相成"的情景关系,立论虽新,却陷入了"分疆情景"、"一情一景"等以景就情的"阱"梏"。体会《采薇》原意,卒章乃是以节候物态的整体变化和对照,烘托因征戍日久、战事艰辛、思归心切等引发的无尽哀伤,其感人至深者,正缘于诗中所呈现并为船山反复推崇的真情实景和整体意境,而非缘于其所拟想的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的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18.
朝鲜高丽时期著名汉文学家李奎报所作的《祖江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骚体赋,可与屈原的名作《涉江》相提并论。此篇内容包括遭遇险流、征古自宽、安适桂阳三部分,形象描绘了祖江环境之险恶,隐喻自己当时的政治遭际,抒发了壮志难伸之郁怒。此篇与《涉江》相比,少了屈子的悲愤与决绝,多了一些豁达与彻悟。  相似文献   

19.
王粲是古今公认的建安时期的一个杰出作家,一生创作“诗、赋、论、议垂60篇”(《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文学成就被前人列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七哀诗》、《登楼赋》都是文学史上久为传诵的名作。特别是20岁前创作的《七哀诗》第一首,前人评价极高。有的说,“王仲宣《七哀诗》‘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何焯《义门读书记》)有的赞为“此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也。”(沈德潜《古诗源》)更有的说它“冠古独步”(方东  相似文献   

20.
从《源氏物语》看“物哀”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于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日本古代小说中最辉煌的现实主义巨著,代表了中古时期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反映了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统治阶级的社会生活,是平安时代贵族阶级的一幅画卷,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贯穿于全书的"物哀"情调,对以后和歌、俳句等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日本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物哀这种独特的文学理念,对物哀的理解是研究日本文学史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