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导语 1999年8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当代文学结束了无史的历史。由于它是第一部个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治史理念与方法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都当代文学史。这部书以客观、冷静、有距离的方式重现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带进了学术化和学科化的时代.为当代文坛所激赏.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也对其后数年的当代文学学术空间的开拓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同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体现出重写文学史的收获。其卓然的学术姿态在当代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目并得好评,与洪子诚的文学史一起.构成当代文学学术天空上的双子墨座。2004年1月.由孟繁华、程光炜两位博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世纪第一部有学术创生力的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一部吸收了“重写”经验而又富有学术想象力的当代文学史。它将文化和艺术的经纬交织.绘结出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展现出叙事权力在建构历史时的魅力与超越品格。这三部当代文学史都以新的知识型构和不可拒绝的力量.进入大学文学教育,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它们是破解文学史观与历史处理方法之间的关联的经典性文本。基于以上的认识。2005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毕光明的组织下.对这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性阅读。并在“当代文学研究”课堂上就研读体会开展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研究生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罗勇、王春艳、康艳琴、王海丰、张朝霞、邹艳琴、张燕等。下面是部分同学讨论稿的选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界,古远清是一位颇具胆识与学识的学者,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园地里耕耘,以一种独立特行的姿态,以一种勤奋执著的精神,撰写出版了一部部文学史著作,从《台湾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系列,以私家治史的方式第一次全面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发生发展的历史,显示出著者的胆识与学识。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从制度视角切入、观察文学的变迁与内在问题,是近年来的重要探索,并产生了不少学术成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洪子诚所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及《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孟繁华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王本朝著《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等。而张均2013年于台湾秀威公司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七六)》(增订版)一书,却不是前人简单的  相似文献   

4.
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体系与教学模式理念,回顾60年教材变迁,指出分割模式损害学科系统性与共生性,反对历时性思维,主张共时性融合。在"史"的意义上使教材富有秩序与动态,重新选择整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和教学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谈了作者的看法。一、文章不同意“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观点,而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它的若干特征,使它区别于中国现代文学,从而确立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地位,可以写史;而且写史的客观条件也已具备。二、文章认为,第四次文代会之前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为政治服务的路子,因此要充分考虑政治对文学,文艺运动、文艺思想斗争对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刻影响。既不能把《中国当代文学史》写成运动史、斗争史,也不宜把它写成作家论、作品论;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应成为我们的追求。三、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文章赞成四段分法,认为1957年之前和之后的文学存在很大差别,因而把文革前十七年作为两个阶段对待,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6.
《冬天》是朱自清的写于30年代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最近出版的全国师专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把它列入重点讲授篇目。由于教学的需要,我对《冬天》进行了新的审视,现仅就《冬天》的意蕴这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求教于著者和同行。《冬天》全文不到1200字,写了三个冬天里的三件事情,最后归结到“温暖”的意义上。这一新颖的构思,就使得《冬天》迥别于他的其他散文作品。说它是写“父之怜”的,当然无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学应不应当写史,能不能写好史?这是文学理论界曾引起争论的问题。本文秉着求实的精神,贯穿争鸣的思想,通过对新近出版的《新中国文学史》一书的有特色的评论,得出了当代文学应当写史,而且当代文学史能够写好的中肯结论;分析了新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文艺思潮论争、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流派与风格等问题。这是本书评的学术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应不应当写史,能不能写好史?这是文学理论界曾引起争论的问题。本文秉着求实的精神,贯穿争鸣的思想,通过对新近出版的《新中国文学史》一书的有特色的评论,得出了当代文学应当写史,而且当代文学史能够写好的中肯结论;分析了新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文艺思潮论争、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流派与风格等问题。这是本书评的学术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Introducation刘锡庆 ,男 ,汉族 ,1938年10月21日生 ,河南省滑县牛屯镇人。195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写作教研室、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系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小说学会理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写作学会前副会长 ,顾问 ,现为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材立项、审查组成员。主要成果 :在写作学研究上 ,著有《基础写作学》(获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写作丛谈》等 ,并主编《中国写作理论史》、《…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当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被相关研究者使用过.①以1949年共和国的建立为时间起点来看,“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56年由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师生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而它产生的源流最早要追溯到王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一文.时至今日,我们所通识的“当代文学”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在时间上特指1949年建国后迄今的所有文学,在空间上涵盖了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等几个特定区域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三国史》自序这本"三国史"是1984年原教育部约定的一本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当时写了一大部分,没有写完,因为赶别的工作,就放下了。这两年又拾起来写,断断续续,现在才算写完了。时过境迁,这几年文科教材似乎不怎么提了。但不管如何,这本书,是我作为教材写的...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华文文学研究界,古远清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以及最近在台北出版的《台湾当代新诗史》,曾在台湾学术界掀起层层波澜,宝岛诗界均把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继堂并称为“南北双古”。  相似文献   

13.
熊志勇、苏浩教授撰写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下称《外交史》)作为高等院校外交学专业的教材,已出版发行。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精品著作。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有高校教材的通俗性与系统性,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演变过程,为我国外交史研究增添了一部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层次清楚,有史实有分析,用材料来支撑论点。”捧读之后,笔者感到它在几个重要问题上写得富有特色,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14.
今年秋季高中一、二年级将使用新版本《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教材,这一教材是在1997年试用本基础上依据新大纲修订而成的。这一套《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修订了旧教材的不足,并展示了未来教材的方向,现以本人的一孔之见求行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电大当代文学的教材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按中央电大有关要求,我们对重庆地区普通高校《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状况和特点作了调查(有些高校的当代文学教师本身就是电大当代文学课程的兼职教师,这就给我们的调查和比较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调查结果表明,重庆普通高校的当代文学教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研究状况是比较相宜的,而电大当代文学的教学不仅落后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研究,而且也落后于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改变这一局面.  相似文献   

16.
王达敏先生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通过“十七年文学”人道主义思潮、启蒙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世俗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掀开了当代文学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面纱,在善与爱中生发出对同情人道主义的准确阐释,完成了对当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全新解读。这是第一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它的面世,必将对当代文学研究与作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定当会引领一代人文价值潮流。  相似文献   

17.
书序两篇     
以下刊出的两篇书序,是已故陆宗达教授1986年所写。第一篇朱星《中国语言学史》序写于当年2月,《黄季刚日记》序写于当年11月,由于所序之书至今都未出版,这两篇序便一直未能与读者见面。《中国语言学史》序,对如何总结中国的语言学史,提出了很多精辟的意见,《黄季刚日记》序除了表现作者对老师的敬仰与怀念外,还对研究“章黄之学”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了深刻的阐发。我们认为两篇书序对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及近代语言学遗产方面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研究陆宗达教授的学术思想,亦具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根据原手写稿在此发表。  相似文献   

18.
许霆(1951-),男,江苏太仓人。1975年7月苏州地区师范学校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苏州市社科联常务理事、常熟市社科联名誉主席等职。他参与编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被列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参与编写的《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被列为教育部“九五”规划“人文社科博士重点项目”。 许霆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诗理论批评。迄今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文艺学和新诗研究论文近百篇。他的《新格律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描述新诗格律探索历程和成果的理论专著,《江海学刊》、《中华读书报》等刊发了评论文章。1994年出版《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甘肃文化出版社),获苏州市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完成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五四新诗理论研究”。近年来,许霆教授相继推出《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现代诗学史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新诗理论专著。 许霆教授与鲁德俊副教授从1980年代中期合作研究中国十四行诗,完成两个关于“十四行体在中国”的省属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出版《中国百家名诗赏析》(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十四行体在中国》(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和《中国十四行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著作。其中,理论著作《十四行体在中国》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一等奖和省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同时,又在报刊发表“十四行体在中国”系列文章20多万字,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翟瑞青教授从教育的角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已经有多年了,这一研究不仅角度新颖,而且颇有深度,我早已有所关注。她新近出版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她学术思想的一次清理与总结。我读后颇有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20.
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在论及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时说:“196年,曹操带兵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但是我们在分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出现的结果后,就会看到,这种政治优势对曹操的帮助并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