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甘肃民俗资源丰富多彩,其中民乐县顶碗舞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讨民乐县顶碗舞的渊源、典雅蕴藉的表演特征及其浑厚的民俗文化意义,以期推动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碗舞"作为曲靖师宗地区壮族先民流传下来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舞蹈,且成为至今一直在民间活太传承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以师宗地区的民间"碗舞"为例,在对师宗民间"碗舞"为基础,和经过艺术整理加工后的舞台化了的"碗舞"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分析研究,力图清晰的呈现出师宗"碗舞"从民间走向舞台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陈逸筱 《小火炬》2011,(11):20-20
随后又欢快地一头扎进水池里,溅起朵朵可爱的小花,衬着五彩的灯光,绮丽多姿。一群老奶奶排着整齐的队伍,躁着节奏鲜明的舞曲跳起舞来。看她们的舞姿,一点儿也不亚于专业的舞者。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舞蹈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安代舞作为蒙古族舞蹈的传统舞蹈之一,多年来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丰富着蒙古舞舞蹈文化。安代舞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舞蹈艺术工作者,舞蹈教师,舞蹈编导们重点研究的方向。传承安代舞刻不容缓,在传承民族舞蹈的同时需要古老的安代舞蹈艺术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要被淘汰。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还要有一脉相承的安代舞到文化的符号和灵魂。本文将对安代舞的传承和创新经行阐述。蒙古族舞蹈是我国民族艺术之林中一棵参天大树,蒙古族舞蹈源远流长并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是进入舞蹈专业教学中的五大少数民族舞种之一。蒙古族舞蹈中有很多是流传已久的舞蹈。安代舞就是其中非常古老的舞蹈。安代舞需要专业的舞者继续研究发扬传承安代舞。传承安代舞刻不容缓。而今,安代舞的创新遇到了难题,如何攻破安代舞这一个古老舞蹈的编创出新的难题呢?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去研究,边研究边学习如何能编创出新的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安代舞蹈。所以本文对于安代舞的传承和创编创新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一幢幢崭新气派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所所漂亮的中小学校园遍布民乐大地。蓝天丽日下,那充满现代气息的学校,就象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祁连山脚下的黄土地上,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这里的人们不会忘记用满腔的心血和智慧描绘这道风景线的人。他,就是民乐县政协副主席、教体局局长张廉志。   在民乐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张廉志走到哪里,房子就修到哪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翻开民乐县改善办学条件的历史,全县先后兴起了五次大的建校办学热潮。第一次是教育结构大调整,新建了县职教中心和民乐县第三中学,并将 28所农村小学进行了合并…  相似文献   

6.
瑞安藤牌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瑞安历史的骄傲,保护和传承好瑞安藤牌舞,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瑞安藤牌舞的武戏成分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及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认为:(1)瑞安藤牌舞起源于明嘉靖抗倭战争的戚家军练兵操。整个舞蹈分教场练兵、夜间偷营、庆功唐牌三场次,突出表现为"矮、滚、实、劲、圆、活"六个字,动作复杂,朴实健美,节奏鲜明,队形整齐,挺胸收腹,刚劲有力,具有武术的特点;(2)瑞安藤牌舞伴有节奏鲜明的音乐鼓点,表演起来气氛热烈,与舞蹈动作配合默契,极具舞美特点。(3)结合完整的藤牌舞表演套路和编排,认为藤牌舞是带有武术表演性质、极具阳刚之气的男子群舞。  相似文献   

7.
玩转街舞社     
一小块地方、一首嗨歌、灵活的四肢、酷炫的脚法加上一顶鸭舌帽,一个或者一群人立马就能跟着节奏动起来,这便是年轻人越来越喜欢的街舞。Poppin、hiphop、jazz……街舞的种类繁多,来上一段,观众看得兴致盎然,舞者却冷酷依旧。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大草原素有“歌海”、“舞乡”之名。蒙古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鄂尔多斯、安代、盅碗、筷子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拉,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纯朴热情、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教育》2009,(9):F0004-F0004
甘肃省民乐县民族小学始建于1982年,是全县唯一一所集汉、回、藏、蒙及东乡族学生为一校的六年制完全小学。  相似文献   

10.
长袖舞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舞蹈种类之一,其特征是不执舞具,“以舞袖为容”。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长袖舞图像最早出现于中唐时期,其舞服、舞姿及宗教意涵皆体现出吐蕃文化渊源。中唐至宋代的两百余年间,敦煌壁画中的长袖舞者涵盖了成人、童子、迦陵频伽、共命鸟等,并先后出现了翻领、圆领、袒右肩等舞服服制。长袖舞在敦煌的传承与留居敦煌的吐蕃遗民密切相关,其图像演变依托于各类壁画题材图像模式的发展,集中展现了汉藏文化在宗教思想、民族习俗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是生存在大草原上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舞作为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至今。根据资料记载,蒙古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民间舞蹈主要有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和查玛四种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世界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民族特有文化成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通过对蒙古舞的现状分析,提供了独特的创新思路,使其能够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屹立不倒,继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2.
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可以让舞者在舞蹈中表达情绪、衬托舞蹈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编排舞蹈动作。舞蹈的动作和故事情节也是在音乐的起承转合中进行的。然而对于舞蹈者真正步入舞蹈艺术境界,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而入木三分的表演,做到"舞中有乐,乐中有舞",舞者之乐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3.
民族音乐在音乐形式上各具特色,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本文从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体现的重要性入手,对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现状进行分析,从聆听民乐感受内涵、模仿民乐体验传承、深入民乐弘扬文化等方面提出民族音乐传承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措施,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5.
葫芦笙舞是两姚彝族民间古老的舞蹈,与彝族葫芦图腾崇拜有关。葫芦笙有特殊的制作和吹奏方法,曲调有72调,曲调变化多端,且各地的曲调有一定差异。葫芦笙舞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葫芦笙舞的队形是围成圆圈,手挽手,头、腰、脚的动作协调,舞曲、舞姿、动作豪爽、奔放、自由、活泼,但跳葫芦笙舞很注重场合。近年来葫芦笙舞式微迅速,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并且各具特色。在众多的蒙古族民族舞蹈中,以"盅碗舞"和筷子舞最具代表性,这些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在国内外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都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葩,在国内外都享誉盛名,它在展现蒙古族热情,淳朴,奔放的特质同时也给观赏者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本文通过对蒙古族的"盅碗舞"风格特征的研究,深刻地感受这一民间艺术带给人们的震撼,对于民间舞蹈的研究、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舞蹈     
<正>《云门·九歌》编导:林怀民这是一出超极致的身体之舞、灵魂之舞、神祇之舞:莲池之上,皓月之下,烛光银河,轻罗纱衣的舞者迈起灵动的舞姿。观者虽然不能完全欣赏类似肢体豪舞的表达方式,却能被舞者散发出的强烈气场震撼到,每一个角色都散发着浓浓的绝望气息:横空出世的女巫,阳刚的东君,被操控的傀儡,思念无止的湘君夫人,高高在上的云中君,当然最让人揪心的是山鬼。山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舞蹈生态学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汾西地灯秧歌中舞蹈"顶四门"的典型性舞畴和舞体进行分析,试着探究其舞蹈的主要特征。为发掘、整理地灯秧歌的艺术遗产,增添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9.
"从化猫头狮"作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从化区鳌头镇民乐小学猫头狮的传承问题,在学校的和乐文化教育理念下传承和发展"猫头狮",提出相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措施,从而使新围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华尔兹是舞厅舞中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生命力最强的自娱舞,亦称圆舞。"华尔兹"一词的意思是"滚动""旋转"或"滑动",一语道破了华尔兹动作的基本特点。"华尔兹"一词,据考证是在1780年前后出现的。而三拍子"嘭嚓嚓"节奏的圆舞则很早之前就流行于欧洲,特别是在德国、奥地利等一带的农民阶层中流传甚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