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拨”是课文《八角楼上》中的一个生字,这个“拨”与“拔”是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作业中很多学生把“拔草”写成了“拨草”。鉴于此,我想了个比较直观的办法,我先把“拨”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个字的右边是什么字呀?”学生立即回答:“是‘发’字。”我接着问:“文中的毛主席在写文章时,忽然发现油灯的灯光暗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回答:“毛主席用手轻轻拨了灯芯。”“对,这就是拨灯,你们可要记住‘拨’的右边是‘发现’的‘发’字,而‘发’的左上角的一小竖恰似一根拨东西的小棍棒。”然后我又指着“拨”字的右边说:“如果你…  相似文献   

2.
在低年级儿童识记字形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寻找方法识记,会使他们对识记对象印象更深,乃至永远不能忘记。例如,我在教“拔”字时,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启发学生说:“这个字我以前教过的好多同学都易出错,哪位同学能用巧妙的办法把它记住?”学生听到这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后,便积极思维,随之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生1:“拔”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扌”旁,右边是“友”字加上一点。生2:“拔”字和“拨”字相似,“拨”字的短竖去掉就是“拔”。生3:“拔”字是指一个小朋友(友)在用手(扌)拔萝卜,拔不出来,急得眼泪都滴…  相似文献   

3.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燕子妈妈笑了》一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中,有个孩子说:“把‘借’的单人旁换成金字旁,就成了‘错’,错误的错。”我评价说:“你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这真是一个记字的好方法。”有的孩子说:“菜园是方的,所以‘园’这个字用大口框围起来。”我又马上评价说:“你也是个有心人,能联系生活实际记生字,小朋友们都佩服你。”这样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中也渗透了对学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识记汉字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形近字、同音字,很容易混淆、记错这些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不断研究、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效果不错。我根据学生常把“拔”草的“拔”写成“拨”的错误,想出了一套教学方法。教学时,我这样设计:“老公公的大萝卜要收了,他用手(板书提手旁)拔呀拔,可是拔不动。他请老婆婆、小朋友、小花猫、小花狗一起来拔。那么多的好朋友都来拔(板书:友),汗都流出来了(加上一点),把萝卜拔起来了。小朋友们听了这个‘拔’萝卜的故事可要记牢:拔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好朋友流了汗…  相似文献   

5.
二年级的熊老师上识字课,她问:"同学们怎样记住‘虹’这个字呢?"一男生举手说:"由一个‘虫’字旁加上一个‘工’字。"另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虹’字是虫字旁呢?"老师听到学生的疑问,笑着说:"问得好,下课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好吗?"老师就这样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了。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教师要切实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想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相似文献   

7.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 ,教师一般带领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完生字音形后 ,然后指导扩词明义 ,指导书写。许多学生不感兴趣 ,索然无味。笔者仿佛“意犹未尽”,这样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去深钻细研 ,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这时何妨来段小插曲 ,巧析字义 ,激活学生求异思维。如出示形近字“枝——技”,让学生辨别异同点。学生很快说出两字的右边相同 ,但音不同 ,偏旁不同。教师适时点拨 :你是怎么记住不同的地方呢 ?小手顿时如林。“‘枝’形声字 ,大树上有枝干 ,所以‘枝’是木字旁 ;‘技’是人经过刻苦的训练后 ,才能形成‘技巧’。”学生迫不…  相似文献   

8.
<正>生字教学,本不是六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但是对易错、易混淆的字作一番趣味教学,既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又可以增添学生学习汉字的乐趣。我在教学"裕"字时,作了这样一番富有情趣的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思,是我们祖先的一种造字方法。古人造字时,为什么将‘裕’字造成这样?请同学们说出你们的理由。"学生思考了一会,徐佳仪说:"‘裕’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一个‘谷’字,说明古人造字时是这样考虑的:  相似文献   

9.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目前,农村小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都比较差,高年级学生当众说话还是畏畏缩缩,不够流利。原因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重文轻语”,再加上方言影响所致。所以农村小学教学应加强普通话口语训练。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得出:农村小学生的说话训练须经过“想说———敢说———会说”这三个过程,说话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我在课堂里常常提供学生求异思维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地完成识字任务。如我教第二册《锄禾》中的生字“汗”时,先让学生仔细看这个字怎么写,然后提问:谁能动脑筋想出好办法记住“汗”字?有的说:左边三点水,右边先写二,再写竖,上面不出头,就是个“汗”字。有的说:左边三点水,右边写“干”,合起来就  相似文献   

12.
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得知:编故事识字的方法很受学生喜爱,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编故事识字的方法多用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富于想象,许多字他们都会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识记。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许多有趣的故事,他们听一遍就能讲下来,若是让他们编故事,他们也是有一套的。如我在教“梅”字时,就有学生这样编故事识字“:我家有一棵树‘木’,它开花了,我‘每’天都去看花,奶奶告诉我那花是‘梅’花,我记住了‘梅’字。”而“杨”字学生这样编故事“:小明端一碗汤不小心碰到树‘木’上,‘汤’洒了,我…  相似文献   

13.
教学《在炮兵阵地上》时,我正指导学生阅读品味彭总饭桌上的一席话,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彭总明明说自己‘只错了一句’,为什么却说‘我又说了错话’呢?这个‘又’字不是说明他说的错话不止一句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认为把‘又’拿掉反而好一些。”这一串连珠炮的提问,原来是对“又”字有意见。我正想用三言两语解答,可发现几个学生跃跃欲试,我马上改变了主意:且慢,看他们怎么说。我扫视全班,问:“你们的意见呢?”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寂之后,一双又一双的手举了起来。一同学说:“我觉得彭总根本没有说什么错  相似文献   

14.
陈燕宇 《考试》2014,(11):30-3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是最基本的……”而新颁发的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符合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从几方面入手:1.紧密结合激励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开展口语交际训练;2.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教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鹅”是形声字,能不能按会意字来编故事,而在于有没有必要用这“个鹅”字来编故事。试想,如果每个字都编故事,那又和每个字都不编故事有什么区别“?鹅”字很好记,见一次面就不能忘,根本没有必要用它来编故事。有些字不好记,甚至很容易记错,这时候编个故事帮助记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比如“碧”字,学生易将“石”字上面的“王”与白”写错位,有的老师就强调说“:记住,这是‘王‘’白‘’石’。”原以为这样一强调学生就不写错了,可是又有学生把“王”当做偏旁。怎么办?有的老师编了这样的话“:王大娘、白大娘,共同坐…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 ,‘说’字最基本 ,说的功夫差不多 ,‘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 ,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一年级“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安排 ,针对一年级学生语言积累不多 ,生活经验少的特点 ,依据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体验、感受、情感 ,在课的设计上 ,我遵循实践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原则 ,让学生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 ,有话…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在教学中也存在些许困惑.困惑于课堂教学,困惑于学生,困惑于现实.为什么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讨厌上作文课?为什么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放不开,无话可说?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为什么会一问三不知?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强,听、读、写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18.
著明教育家孙敬修先生在解释“聪明”一词时这样说:“怎样才能聪明呢?先得用自己的耳朵认真听,所以‘聪’字是‘耳’字旁;右边上边两点代表两个眼睛,要想聪明就得用好自己的眼睛,好好看;下边‘口’字,用嘴问问题,多练习;最下边是个‘心’字,光用耳眼口还不行,还得用‘心’,用心记。可这四件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上个字中间,‘说’是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上课最怕的就是“说”,有的说不清楚,有的干脆一句话不说,而老师也往往忽视对学生“说”的训练。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探索,我认为,合理利用课前三分钟,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激发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多减损”。在教学中我体会到,由于口语表达是当众述说,这使学生在述说中既注意声调、节奏、语气,又能抒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操。同时,由于口语表达是当堂即席编作,也便于语文教师当面讲评,对全班学生的口语表达练习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口语表达训练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宜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