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葵  黄邦凡 《钓鱼》2007,(8X):30-33
夏夜一到,黄颡们全体出动了,活泼得很,那些相应的钓技钓法也紧跟着浮出水面,从近期的《钓鱼》杂志里跑了出来,第10期河南李懿老师的《长江钓黄颡方法》、广东罗爱田老师的《夏夜溪河钓黄颡》,第13期重庆张世才老师的《钓黄颡鱼攻略》。三位老师的文章各有千秋,浓郁的地方特色,娴熟的技法,  相似文献   

2.
张言 《钓鱼》2014,(9):28-29
在看过张之晔先生的《求教钓黄颡》一文后,颇有感慨,现结合自身经验写下如下感悟。钓黄颡,鱼饵和钓点尤为重要。钓饵最好是腥味重的虫饵,首选红虫束、大蚯蚓、蚊子幼虫。如同《求教钓黄颡》一文中提到两人钓黄颡鱼“一钩搓商品饵,一钩拉红虫钓底,结果4个小时内一人有口必中黄颡,一人只有鲫、鳊和白鲦。”可见钓黄颡鱼用腥饵效果较好,一来是避开商品饵对其他鱼的诱惑,二来是针对黄颡鱼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多以小虾、小虫为食,用腥味虫饵更符合它在自然环境下的就食习惯。  相似文献   

3.
夏钓黄颡     
汝水钓翁 《钓鱼》2011,(10):37-37
黄颡喜食荤食、活食,对腥膻味的食物特别感兴趣,有逆流而上的习惯,白天栖息在深水、石洞、草缝,黄昏以后便游动到流水处觅食,在河水涨水、下雨天或注入新水时,异常活跃。根据黄颡的独特生理特性,钓黄颡是比较难的,钓黄颡也要得法,要讲究方式方法,只有掌握了其中的窍门,才能钓有所获,才能钓到更多的黄颡鱼。  相似文献   

4.
黄颡,春天出水最早,不怕倒春寒。清明节后,到处活动。它爱急流水,在流通的大河里早晚逆流而上。所以在流水河里点钓黄颡收获喜人。大河都有河床,漫生水草,落潮不足1米的深处,便是定点钓黄颡的好钓位。其点钓方法如下。一、做窝。河床上点钓黄颡,先要做固定的窝子。可用竹竿,安上快镰刀头,在河床上每距离3米  相似文献   

5.
耿丹 《钓鱼》2006,(14):30-30
七分钓位 南方小河多,每年梅雨季节或夏季持续暴雨过后,河水陡涨,湖泊或大河里黄颡逆水而上,小河里“颡”满为患;退水时。一部分黄颡顺流而下,一部分黄颡藏身于水草之下安营扎寨,这时夜钓黄颡的旺季到了。  相似文献   

6.
秋夜钓黄颡     
谷龙先 《中国钓鱼》2006,(10):18-18
黄颡在水域分布极广,人们常于春、夏、秋钓之。由于黄颡是夜光眼,昼伏夜出,春季以入晚钓之收获最多,秋季入夜钓之收获格外喜人,故秋夜钓黄颡是个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7.
感悟钓黄颡     
杨天举 《钓鱼》2014,(9):26-27
3月21日接到编辑部电话约稿,嘱我阅读张之晔先生的《求教钓黄颡》,云:“望能结合张文和自身钓黄颡的做法,谈谈感悟。”将《求教钓黄颡》一文多次拜读后,第一感觉是张先生是一位谦虚好学、勤于钻研的学者型钓鱼人,可敬可赞之情便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8.
曾庆伟 《垂钓》2014,(5):36-37
黄颡鱼俗称黄辣丁,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各大淡水水系。黄颡鱼多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喜欢昼伏夜出。黄颡鱼成鱼体长12-14厘米,属杂食性鱼类,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黄颡鱼每年4~5月产卯,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由于黄颡鱼肉嫩无刺,深受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人民的喜爱,因此市价较高,是广大钓友喜钓的鱼种之一。  相似文献   

9.
黄颡是小型肉食鱼,多生长江河中,江南三月即可垂钓。垂钓黄颡有以下注意事项。 提及黄颡,沪上钓手多有不知,不是沪人孤陋寡闻,实在是当地另有其名。水产市场称其为“昂刺”或“盎仔”鱼(实为(鱼央)(?)鱼)。辞海释义:黄颡鱼属硬骨鱼纲,鲿科,我国各地均产,系常见食用鱼。这种鱼个体不大,重500克的  相似文献   

10.
李寒停 《钓鱼》2011,(18):14-15
自悬坠钓从台湾传至内地后,被广大钓友所接受,并把只钓鲫鱼的单一钓法演变成可钓多种鱼类,可谓是变化无穷、乐趣多多。但是,悬坠钓甩粉饵钓黄颡鱼一直都是让钓友很纠结,那么,针对黄颡鱼的食性及特点,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增加钓获,钓鱼大师周增强有他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姚军 《钓鱼》2010,(10):37-37
南方的气候变暖比北方快,钓黄颡的季节也提前两月。由于黄颡在市场上卖价高,在野生水域里捕捉它的人就多,方法主要是电鱼,下夜钩。因此,在野钓环境下钓黄颡,钓友们很难有过足钓瘾的时候。在南方河流沟溪众多的水乡,可能家门口就有一块养殖面很大的湖、塘或水库。而这些大面积的养殖水域是有人管理的,他们多以鲢类鱼为主,为搭配需要再养殖一些草鱼、鳜鱼、青鱼等。如一草养三鲢,养鳜鱼是因小白条多等。  相似文献   

12.
张咏 《中国钓鱼》2000,(11):19-20
我们这里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长江中沙滩较多,所产生的洄流分布较广,其中生活着较多的鱼类,洄颡便是其一。洄颡土名“江颡”,模样和小河沟里的黄颡一样,只不过个头比一般的黄颡都大。一般我们钓上岸的“江颡”个头都在250~500克之间。“江颡”味道鲜美,肉质细嫩,汤味醇正,所以成为众多爱好江钓朋友垂钓的重要对象鱼。  相似文献   

13.
春天,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黄颡鱼也开始活跃起来。几场春雨后,浑黄的河水将岸边的滩地淹没,黄颡鱼便最喜爱在这种滩地上觅食。在我们这儿,对于钓黄颡鱼,人们一般都用海竿挂蚯蚓饵,远投后夹上铃铛便在一旁静候佳音,但这种钓法针对性不强,因而鱼获往往不尽如人意。后来,我发现用手竿钓边,辅以诱饵,效果非常不错。现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4.
张炎冰 《垂钓》2002,2(2):17-19
马鸡能与黄颡和鲇鱼为伍是很奇怪的,刚钓一尾黄颡,接着就是马鸡,是芦荡钓鱼一景。  相似文献   

15.
张洪波  吴克勤 《钓鱼》2014,(12):37-37
麦收时节,夜钓黄颡效果好,至少有六大理由:第一,这个时段天气变化少,温度稳定;第二,农忙季节,钓鱼人、渔人骤减,网电炸药鱼活动暂停;第三,雨季未到,野河水位浅显,水草厚密,适合黄颡集聚;第四,蚊虫尚未猖獗,能免受叮咬之苦,让钓者专心致志;第五,夜间气温适宜,湿气也不重,清新宜人;第六,黄颡喜欢昼伏夜行,夜钓命中率高。沂河有个老沙塘,离我老家不远,河道平整,水情稳定,非常适宜黄颡定居。端午节通常是麦收时节,回家小住几日,随车带着钓具,傍晚时分,邀几人作陪,去钓黄颡,每每有不菲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夜钓黄颡     
赵巍 《钓鱼》2005,(10):29-29
黄颡又名黄腊丁,是诸多江河中常见的一种小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它生性怕光,喜阴暗,喜欢生活在水底多石罅的地方。白天躲在水底的石缝里或石头下,夜晚出来觅食。根据它的生存习性特点和觅食习惯,夏季的夜晚是钓黄颡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17.
伏击黄颡     
小东  唐崇敏 《垂钓》2013,(7):20-21
很多钓友夏季钓黄颡都是抱着一种摸奖的心态,即使专门去钓这类目标鱼的时候也很盲目,只在某片据说有这类鱼出没的水域以海竿串钩挂了蚯蚓远远地抛出去,然后就是守株待兔。他们增加遭遇黄颡概率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钓具的数量,一个人的钓具占了好长好长的河岸。不光钓法、饵料单调,选钓位也很程式化,似乎除了大坝附近再没有别的好位置了。  相似文献   

18.
钓黄颡鱼是件苦差事:1.它吃食猛,常吞钩入腹,取钩时常被它扎,痛得你龇牙咧嘴的。好不容易取出钩,它又元气大伤,常常就死了。2.用蚯蚓做饵挂钩慢,鱼情好时钓不快,错过那一拨又没鱼了,收获少。我以前就不喜欢钓黄颡鱼,后来有一次看见《中国钓鱼》里一篇文  相似文献   

19.
夜缚黄伢头     
雷存龙 《垂钓》2001,(6):53-53
由发源于赣南崇山峻岭的章江与贡水河汇合成的赣江河水,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其中,黄颡鱼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之一。不过,江钓这种鱼比池钓难得多,也更刺激、更有趣。  相似文献   

20.
鼎罐钓黄颡     
鼎罐亦称鼎锅,外观凸圆肚形,罐内径大于罐口,罐两侧穿耳成提把手,系生铁浇注而成,是南方民众居家烧饭的专用器皿。用鼎罐吊(钓)鱼,看似荒谬,确属实情,并且专门吊(钓)栖息于赣江水底层的黄颡鱼,既独特又新颖,不失为江西民间钓技钓法的一朵奇葩。黄颡,属鱼危科,俗名叫腊丁子,在南昌和吉安人们习称黄伢头,峡江县叫黄伢古,资源遍布江西境内的赣江流域,是很有特色的一道美味佳肴。钓鱼先备饵。用鼎罐煮饭时,特意多烧片刻留储锅巴作诱饵,为了增加锅巴的香味,达到最佳诱鱼效果,餐后,将残留锅巴的空罐再回炉烘烤十多分钟,罐内锅巴香味四溢时,提罐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