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地位不仅取决于其应对问题、处理危机的能力、经济增长的能力、社会改革的能力,还取决于该国在当下媒介环境中的议程建构能力。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环境中,西方国家设置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议题主导了国际舆论,成为他们指摘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砝码。近年来,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正在试图通过创新的外交策略和媒体实践参与全球议程的设定,从而试图扭转对己不利的国际舆论。然而,中国在议程设置方面还有更多进步的空间。我们应努力弥补议题媒介化与全球化的不足,力图展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角色,通过自我呈现塑造大国形象。同时充分借鉴美国及俄罗斯等大国的议程设置经验和政治修辞方面的策略技巧,通过更有效的对话来寻求世界更多的认同与共识。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对不同国家间民众的相互认知和情感互动产生着重要作用,也承担着特殊责任。《人民中国》从创刊到见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节点,以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版面展示了时代发展演进过程中大国博弈因素和日本政府因素对“以民促官”“官民互动”直至实现邦交正常化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既坚持原则又积极灵活掌握主动开展对日工作的主要脉络,为新形势下开展对日公共外交尤其是“媒体外交”寻找可资借鉴的方法与智慧。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兴媒介,社交媒体短视频不仅打破了跨越国界的地理空间界限,而且其碎片化、流动性、沉浸性等叙事特征使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近年来,从“公众到公众”的交流、对话、交往模式成为新公共外交的最新发展形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非制度化的行为主体、非官方化的宣传表达,更符合当下全球交往中的对话需求与连接想象。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对外传播正在朝向更注重身份认同、情感共鸣与价值共振迈进。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搭建的中国故事讲述空间中,用户参与不仅促成了信息的共通空间,用户的主体性认知也构成了有“共通价值”的媒介空间,从而更利于达到“不失语”“能对话”“可共情”的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外主要媒体的相关调查显示,非洲人对中国评价极高,非洲人不仅高度赞许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巨大成就,也乐见一个发达、繁荣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赵蔚 《对外大传播》2009,(11):41-42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为海外媒体高度关注的大事件。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再次将中国作为封面,刊载了长文《通往繁荣之路》;法新社和德新社在临近10月1日的一周,先后播发了有关中国的系列稿件。这些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安保等方面对中国展开大跨度、全景式的报道,其中不乏对中国沧海桑田的宏大叙事。但与这些充满“远景”和“中景”的叙述不同,英国《卫报》的“十字路口的中国”系列,以其广角镜头配合特写镜头的组合报道,从诸多外媒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在全球“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宏观语境下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外交布局”对过去五年的外交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即是“全方位”“多层次”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认为,基于国际环境与国内政策的双重背景,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呈现出差异性多元、全民性多元与个性化多元三类特征,人人参与的“全民外交”时代到来.在中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同时,中国网民、外国记者、海外华侨华人是值得关注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7.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0,(12):63-63
今年以来,关于公共外交的话题被热议。在不久前召开的“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上,中外媒体人士围绕会议的主题“传播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胡海迪 《文化学刊》2009,(3):120-123
从1654年至鸦片战争之前,俄国向清政府派遣了8个正式的外交使团,其中5个在康熙时期。中国方面,康熙皇帝也出于客观形势需要,史无前例地派出了两个与俄国接触的中国使团。这一时期,中俄之间交往频繁,成果显著,意义重大。而在两国正式接触的过程中,作为媒介和桥梁的外交使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两国使团在出访目的、使臣选择、外交礼仪、外交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视当时两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以期为今天的中俄交往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话语权建设"是近年来国际传播研究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且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外交以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非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地,从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我们在话语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不足,可以起到管中窥豹和以点带面的作用。上世纪50-60年代,处于弱势的新中国通过在非洲的强势外交,为中国在非洲乃至国际上赢得了强大的话语权和崇高的国际地位。其中的经验可总结为:1.高度重视非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对非提供政治、经济和外交支持;2.周总理三访非洲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和巨大感召力;3.舍得投入,采取了大力援助、民间外交、媒体投放等多元化战略。而进入新世纪的今天,"西方描黑"和"非洲担忧"的相互结合,加上西方媒体在非洲的强势地位以及中国媒体在非洲的存在仍处于初级阶段,又使得中国在非洲的舆论环境和话语权建设均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媒体外交(Media Diplomacy)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一种与传统的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相并重的外交手段。1以陕西卫视作为策划主体的大型跨国体验电视报道行动《丝绸之路万里行》见证了"一带一路"从战略构想到务实合作的过程,生动地记录、解读和实践着"丝路五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凝聚国际社会共识的媒体外交范例,也是对电视外交理念的实践、丰富和拓展。  相似文献   

11.
国家之间的交往,最重要且能够持久的,既不是经济与贸易,也不是投资,更不是高层领导人的互访,而是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人民之间心灵的沟通。民间外交作为"最后一公里"对于政府外交的主干道的影响正在空前加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外交的落地实效。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追求"民相亲、心相通",通过民间力量发出中国声音。从近几年中国民间外交的实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身份错位、对象错位以及途径失衡等现象,中国的民间外交需要打开新思路,寻找新方向。要注重发挥民间力量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提高民间智库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媒体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的渠道作用,使其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要加强新媒体传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历史机遇,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中国与所在国民间的联系与互动;还要充分重视利用中国海外企业在推进民间外交时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对外传播影响力与话语权建构的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2.
王焱 《对外大传播》2016,(10):F0003-F0003
2016年9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北京-东京论坛”在日本东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面向亚洲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日合作”。600余位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企业界、学术界、传媒界的嘉宾,在双边政治与外交、经济贸易、媒体与文化、安全,以及人文交流5个分论坛中,对涉及构建东亚和平稳定秩序与中日两国的作用、经济改革新局面与中日合作、国民感情改善与中日媒体合作、加强分歧与危机管控及安全合作,以及人文及地方交流如何给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等领域的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2009年3月13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引用"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的诗句,来表达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和期待。2009年底,多家境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角度总结盘点2009年中国的作为,展望  相似文献   

14.
陈由细 《职业圈》2013,(36):52-53
当下,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日新月异,空前活跃。伴随着微博、博客、QQ、贴吧、手机等逐渐普及,新兴媒体的运用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分享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影响和改变着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信息传播进入“面对面”时代,借助新兴媒体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已成当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王慧敏 《职业圈》2014,(24):34-34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近年来,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受到新兴媒体的影响也愈来愈大。新媒体作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载体,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当然,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给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新媒体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的“E外交” “巧实力”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在其“软实力”理论基础上提出。今年1月13日,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听证会上,阐述了“巧实力”的外交理念,标志着“巧实力”从政治理论向外交政策的转变。希拉里说,美国面临的现有安全威胁要求奥巴马政府必须诉诸“巧实力”,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包括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领域的可行手段,既团结朋友,也接触对手,巩固原有联盟,形成新联盟,以便打开美国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不再如以往过多地涉及政治议题,而是借科技创新议题来呈现当代中国的新变化。从宏观的主题到微观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话语的认同与承认,但同时也未能摆脱西方媒体对中国一向的刻板印象,也采取了"以抑补扬"的话语策略,对中国形象进行"双重"建构。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只有破除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化、偏见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中国,才能够最终实现平等的国际跨文化交流。这需要多主体全媒介综合发力,对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协调统筹,把握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在国际世界培育自己的媒介品牌,拓展国际话语空间,向世界积极呈现最为真实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18.
王惠 《职业圈》2013,(12):37-38
“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思想政治工作都是我们党的重大政治优势,“生命线”的地位也不能有丝毫的动摇。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和挑战面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创新上。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月9日,由英文《中国日报》(China Daily)编辑出版的《中国商业周刊》(China Business Weekly)正式开始随泰国第二大英文报纸《国家报》(The Nation)在泰全国发行,发行量7万份。中国英文媒体再次在海外“生根发芽”,标志着媒体在改善国家外交上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地区性新闻联盟成员间合作正逐步深入。此次合作由“亚洲新闻联盟”执行主席国——中国的唯一代表——《中国日报》发起并得到了联盟总干事——泰国《国家报》的支持。每周一出版的《中国商业周刊》以报道中国经济生活为己任,旨在全面、客观反映中国的外资投资环境,外贸、金融和市场的发展,是国外企业界、政府部门、研  相似文献   

20.
正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环境中,西方国家设置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议题——以抽象的人权、自由民主、环境责任等为代表——主导了国际舆论,成为他们指摘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砝码。近年来,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其对西方制定全球议程的日益不满,中国和俄罗斯正在试图通过创新的外交策略和媒体实践参与全球议程的设定,从而试图扭转对己不利的国际舆论。本文从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