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历代文人中,苏轼以其融合“三教”、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受到世人景仰。人们往往在他羁留之地兴建楼亭书院,以资纪念。纪念地有许多楹联对他的人生境遇、文学事业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四川眉山城西南隅的三苏祠原为苏氏故宅,明代改为三苏祭祠。宋仁宗景祜三年(1037年),苏轼出生于此。“一门父子三词客”,三苏祠对联如云。下面一联为清人杨庆远所撰,专咏苏氏一门三杰的文章事业、风雨人生:  相似文献   

2.
访三苏祠     
四川眉山市的三苏祠 ,是我国北宋杰出诗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后人为了表达崇敬与怀念之情才改宅为祠的 ,其后曾毁于明末兵火 ,清康熙年间在原地重建 ,遂成今天的规模。如今的三苏祠占地五万多平方米 ,祠内有大殿、堂廊、楼台、亭榭等建筑 ,具有清代民居宅院风格。三苏祠门前有“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楹联 ,点明了苏氏三父子文学家的崇高地位。步入祠内 ,首先见到的是一派古木青荣、修竹耸翠的青幽景象 ,又见处处荷塘 ,绿水环绕 ,青翠迷人 ,颇具自然、朴拙、野趣的古典园林景色。祠内左侧是瑞莲池 ,景色秀丽 ,曾是古…  相似文献   

3.
眉山三苏祠是一座纪念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文人祠堂园林,是西蜀园林的优秀代表,从元代建祠到今天已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历史,其间不断有添修扩建.由于受到三苏文化的深切影响,三苏祠的造园艺术颇具特色,从叠石挑山到理水通源、从莳花树木到筑堂构院,无不散发着苏氏家族的风骨气节和情趣雅致.本文从意造心营,气脉贯通;取法自然,成文入画;剪裁得宜,理微求精;巧于因借,虚实相生四个方面对三苏祠的造园艺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希望对三苏祠和西蜀古代园林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三苏祠》2004年第4期,何家治先生在《苏东坡真赞--三苏祠盘陀画像碑》一文中,把三苏博物馆珍藏的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刻石的《苏东坡盘陀画像碑》摄影发表,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盘陀碑》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三苏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苏文化及其家国情怀作了充分肯定。对苏轼治理西湖的经验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确实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可以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决策的科学性、强大的执行力是取得治理成效的关键因素。而“无所愧怍”的初心、实事求是的作风,对今天的从政者具有多方面启示意义。因此,从苏轼治理西湖“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不但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轼姓苏名轼。其父苏洵曾揭示其取名本旨云:“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嘉佑集·名二子说》)取名似乎暗含有“促其自励以成大器”之意。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苏轼的称谓约有十数种,今据子冉先生《苏轼的称谓》择其主要者加以补充说明,并作一点考证,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来,学术界对郏县“三苏坟”成因研究的五种说法中,以“三苏坟”是苏轼生前亲自选定和本为“八郎妇”之葬地最具影响,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和现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郏县小峨眉山非苏轼命名,“三苏坟”兆域也非苏轼生前的亲自选定;“三苏坟”兆域也不是苏辙为儿媳“八郎妇”选择的葬地;它是苏辙、苏过等根据苏轼的遗命“即死,葬我嵩出下”卜兆勘定的结果;郏县“三苏坟”的最终形成历史的偶然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们曾经醉心于孕育了“一门三父子”的这片奇异土地,我们曾经流连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与豪迈,这些都是我们阅读印象中的“三苏”。“三苏”故里的眉山一小立足“三苏”文化土壤,把儿童时代的“三苏”还原于真实的生长情境,诠释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儿童是课程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苏祠初中     
《教育科学论坛》2016,(5):2+33-34,81,82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市东坡区苏祠初级中学,因学校旧址毗邻宋代大文豪苏轼故居"三苏祠"而得名。清朝时此地为眉州科考重地,民国演变为新式学堂。1948年建成"川西眉山师范附属小学",后更名为"眉山县城关第一小学""眉山县苏祠初级中学""眉山市东坡区苏祠初级中学"。苏祠初中现有师生3000余人。学校秉承"育人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办学思想,以"厚德、博学、笃行"为校训,致力于将科学探究的求真求实与人文情致的至善至美有机融合,在树德务滋中育人成才。近年来,学校以"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战略眼光和"立乎大志、坚韧  相似文献   

10.
河南郏县“三苏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及其父苏洵的衣冠瘗地,为宋以来历代文人学士所关注。近年来学术界将三苏坟的研究推向高潮,研究范围涉及三苏葬郏的成因、三苏墓葬和碑刻等内容。对近年来三苏坟研究的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分析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对推动三苏与北宋中后期政治与党争的研究、提高三苏坟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河南旅游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到有关三苏祠的介绍,便被这座古香古色而又充满浓郁文学气息的祠堂吸引了。朱红的木门配上长满青苔的瓦片,在葱翠的大树的掩映下在古朴中更透露出清幽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祠,是古代祭祠祈求的场所。《诗经·小雅·天保》便有“(礻龠)祠蒸尝”。所以。《周礼》的《春官·小宗伯》有注:“求福曰祷,得求曰祠”。可知,祠的建立,与祭祖有关。至今各地的宗祠及其派生的支祠仍有遗迹。如“陇西李氏宗祠”,“陇西李氏莲峰支祠”之类。在农村一姓聚居的村庄,还有祠在,俗称“祠堂”,“支祠”。这与《汉书·张安世传》所述:“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的祭祀祖宗先人或贤能的庙堂一致。  相似文献   

13.
祖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虽去诸葛亮千年之遥,却丝毫不减对这位蜀地老家名相的敬仰。三苏一生游历天下,沿途所及诸葛故迹,多有题咏唱颂,其史论等文章亦多有以诸葛氏为题,对诸葛亮文学、政绩赞颂不已,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深相叹惋。三苏诗文中亦偶见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微词,却非一味“不取诸葛”。其非议诸葛亮处虽有“书生之论”之嫌,却是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寄托着三苏强烈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三苏”文化特别是“三苏”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从苏味道开始,“三苏”家文化在眉州大地不断进行历史衍进,虽历经苏氏三世不显,但苏氏家风仍然在苏序时实现了由平民向官宦的转变,在苏洵父子时期得以丰富发展,最终形成了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和为官清廉的家文化。这对于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有助于形成廉洁的党风政风、纯正的世风民风、良好的家教家风。未来我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一支意志坚强、德才兼备、作风硬朗的干部队伍,这就要求必须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与家风家教关系重大,“三苏”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从中汲取好的经验智慧。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永遇乐》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之“佛”,教学中存在两种读音。多数教师读“佛(fó)狸祠”,亦有读“佛(bì)狸祠”的。“佛狸祠”,地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建于六合瓜步山之行宫。  相似文献   

16.
宋代有三苏,三苏之前有三曹(魏,曹操、曹丕、曹植),三苏之后有三袁(明,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都是一家有三个优秀文学家。这是我国星汉灿烂的文学历史上的佳话。苏家文事更盛,如果加上苏东坡的儿子苏迈和苏过,便是五苏了。三苏之名,始见于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在这本书的卷四《才识》中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三苏在诗、  相似文献   

17.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的宋代苏洵、苏轼和苏辙,各有一篇《六国论》(以下分别简称《洵论》、《轼论》、《辙论》).“三苏”《六国论》均属史学论文,但各自的立论角度和文章风格各不相同。将“三苏”的同题文章试作比较,可能有所裨益。论“弊”是老苏的立论角度,作者劈头就旗帜  相似文献   

18.
杜府 《中学理科》2008,(8):16-19
成都:文化古都,大学之城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从杜甫草堂到三苏祠,从都江堰到青城山.这座城市里流传着太多的故事与传说。高楼大厦下面掩映的是古朴闲适的小茶馆。简单的生活后面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繁华景象。  相似文献   

19.
“三苏”的文章创作成就,学术界评论的甚多,他们的文章理论议者尚不多见。本文试就他们的文章理论浅议如次。“三苏”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他们的文章理论,有共同之点,也有各自的看法。他们父子三人都重视“兴会”的作用,即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相似文献   

20.
《教育艺术》2010,(4):M0002-M0002
封面人物介绍李广俭,河南省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学校由于历史原因位于卫辉市汲水镇贡院街“徐世昌家祠”院内。校园面积为12006平方米,其中“徐祠”主祠部分(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占4496平方米。除“徐祠”主祠外,学校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米。现有在编教职工4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12人,28个教学班,1500多名在校生,是新乡市教育局直属小学、市级示范性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