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梁生宝现象的构成及其精神内涵 在五十年代中国的大地上出现过梁生宝现象,这种现象导源于现实生活,而名之于文人笔下。虽然“现实生活”与“文人笔下”存在着距离,然而它们的质的规定性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时代精神和领袖意志的直接产物。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四十年代,小二黑、李有才、赵玉林、牛大水等是其雏形,又自然地延续了下去,许茂、李顺大、冯幺爸、玛丽娜等的生活现状又是他们的自然归宿。  相似文献   

2.
一、从梁生宝现象说开去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农民形象成为作家描写的对象。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就曾经出现过梁生宝现象,这种现象导源于现实生活,而名之于文人笔下。虽然“现实生活”与“文人笔下”存在着距离,然而它们的质的规定性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时代精神和领袖意志的产物。我们今天认识他们,实际上是在认识一个时代,一个领袖意志的召唤下由作家和农民共同完成的时代(虽然梁生宝们无意识主宰一个时代,然而他们身上却浓缩着整整一个时代的精神)。这个时代的明显特征便是:衣食足、风俗纯,既有田园牧歌式的宁静,又有新时代亢奋昂…  相似文献   

3.
梦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描写较多的一种意境。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失意悲哀痛苦迷茫时,往往借助梦境——“但愿长醉不愿醒”来达到他们摆脱现实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尴尬处境。当然梦境也是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惆怅,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  相似文献   

4.
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收视率非同凡响,许多人看后对纪晓岚佩服之至。同样是文人,同样是才子,可纪晓岚并非单靠文章出名。若独论诗词歌赋,清朝300多年历史中可与之睥睨的文人骚客,怕可拉出一大串名字;如果单论口才,久居江湖的术士们定会“头场雪不服二路霜”;倘只谈爱国和品德,纪大才子倒并非最有觉悟。然为何此人被尊为清朝文人之代表?看完电视才明白,是因其文采、口才与觉悟的综合。而现实生活中的文人墨客,不是清高过头,就是迂腐到底。“文人相轻”是自古文人的“遗传病”;“文人是流氓”是给予时代文人的番号;…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人笔下的秋大凡脱不了一个“悲”字,要么或多或少有一抹挥之不去的轻愁。该文将以中国文人写秋的诗文名篇为例,浅析这一中国文学中“秋”的鲜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清水 《成长》2006,(3):87-87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文人骚客们笔下永远的话题。也许你很自负,觉得自己不可能被欺骗,那么就来测试一下你上“爱情”当的指数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作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常读常新,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文化现象,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文人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在重读《桃花源记》的过程中,细加品读玩味,产生一些疑问,疑问一:探寻桃花源的对象,为何设置为渔人?其中有无深意?疑问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代表的理想生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这种农耕的生活方式会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家园”的代名词?疑问三:阐述桃花源物产的丰富,列举“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良田、美池、桑树皆系生活之必需品,那么,举“竹”的用意何在?于是笔者试着从作者的经历、时代思潮的影响、文化现象的积淀等角度来探疑解惑,探寻《桃花源记》中“渔人”“桃花源”及“竹”等文化意象的深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明代中晚期吴门画派山水画创作的世俗化倾向,本论文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元代文人笔下的虎丘图——以沈周开风气之先的吴门画派实景虎丘图——作为商品画的虎丘山水图和版画中的虎丘图。之所以说本文紧紧围绕的“实景化”倾向证明了上述观点,是因为最早诞生在元代文人笔下的虎丘图是传统的文人山水画,与虎丘的真实面貌可以说无关紧要,然而到了明代中后期,特别是晚明,吴门画家笔下的虎丘图干脆成为导游图和商品画,作品不但拘于实景,而且出现媚俗的趋向。在另一方面,同时期版画中的虎丘图亦有力地证实了这种世俗趣味的来源——商业背景下的市俗社会和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文人笔下,写“醉酒”频频出现。现就初中教材古诗文中出现的种种“酒醉”,来品味一下作者(人物)“酒醉”后的不同滋味。  相似文献   

10.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是本雅明勾勒其视阈中文人形象的最好文本之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将本雅明式文人的基本质素归结如下:文人从“波希米亚人”与“游荡者”处获取身份认同,通过大众这一粘合剂,他们徘徊在自律性与社会性之间,漫步是文人在“纯粹精神”支撑下的最后的关学姿态。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小说是“江南女子”,不是“关中大汉”。他笔下的人物多如水般柔弱,他笔下的景物也缺少苍凉非怆。可以说,多愁善感的病态文人、如醉如痴的书虫、细腻清丽的自然景物以及性的压抑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因子,由此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虽然不能说郁达夫小说是浙西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作品的必然模式,但至少可以说郁达夫小说是属于浙西这块土地的。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小说是“江南女子”,不是“关中大汉”。他笔下的人物多如水般柔弱,他笔下的景 物也缺少苍凉悲怆。可以说,多愁善感的病态文人、如醉如痴的书虫、细腻清丽的自然景物 以及性的压抑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因子,由此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虽然不能说郁达夫小 说就是浙西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作品的必然模式,但至少可以说郁达夫小说是属于浙西这 块土地的。  相似文献   

13.
“文如其人”是中外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意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性格气质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纵观中西文学史,“文人相悖”的现象屡见不鲜。深究其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的技巧性掩盖了作家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个性;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亦真亦假,“人”、“文”难分。  相似文献   

14.
“愁”.一直是古代文人笔下连绵的感情浪潮。他们把抽象的、难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动人,彰显了汉语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自然界诸多事物,一旦到了文人笔下,或者说成了文人寄托情感、理想的对象,那么,它们便蕴涵了人的情愫,即成为文学的特定意象。“霜”本是自然界冷暖交汇时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但在文人笔下,却寄托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人的情感,象征人的理想和品格志趣,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典型的意象,让读者品味其深刻的哲理意趣,从而享受到无限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6.
班婕妤,汉成帝的妃子,因《团扇诗》被誉为“团扇诗人”,在五言诗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驱暑纳凉的团扇从此也成为了红颜薄命、佳人失宠的象征。在后世文人的笔下继而成了凄楚悲怨、怀才不遇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以文写情”、“文为心声”是自古以来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看来,在我们学生的笔下,我们应该看到与少年人相符的七彩人生,应该看到少年人应有的激情与梦想,  相似文献   

18.
冬天,是一年的终结,又是下一年的初萌。冬天的冰雪,冬天的雨雾,曾给无数文人雅客带来激情与灵感,曾在历代大家笔下呈现着千姿百态的别样情致。让我们走进“名家笔下的冬天”,共同领略名家笔下的冰雪和雨雾所蕴含的悠远文化与时尚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元散曲家笔下 ,陶渊明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 ,也不是前代文人笔下的陶渊明 ,而是成了一个符号 ,一种象征。元曲家借这个符号表现了他们“避世”,“玩世”的思想情绪 ,在秀似悠然闲适的表象中深含着他们大志难展的沉痛和悲愤。这是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20.
说到文人笔下的柳树,可谓多矣,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等,写尽了柳树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柔美。可你见过样的柳树吗?“一尊尊黑色的粗大的石柱一般的东西,伫立在那里”,这是雷抒雁笔下的柳树,这是塞上的柳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