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安安 《文教资料》2008,(28):179-180
"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文学与生命两者相辅相成,生命是文学不变的主题之一,生命的千姿百态支撑了文学的基本存在,同时,文学又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诠释着生命,使生命的意义不断地得到充实与丰盈.在诗人海子的诗中,充盈着一种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主要通过对自然、生死和爱这些意象的营造和诠释,展示了一种充满活力、张力、以及热力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识是人的基本精神属性,作为文化和诗学的文学性主题,表现为生和死的精神想象和文学表述。本文运用文化诗学、比较文学的研究理念与方法,比较分析古代中国与埃及生命意识之不同,阐释其对于中国与西方古代文学主题、诗学审关意识的深刻影响,分析其对中西文学审美精神及人生悲剧性的建构,比较中西文学悲剧意识之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秋这一季节的表现,可以追寻其在表现现代作家生命情怀中所展示的多重意义,并且可寻究对于悲秋生命意识的表现之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点:其一,现代作家有着比古代文人更多、更丰富的对于秋天的感受;其二,现代作家超越了古人感秋悲己的个别性而忧国忧民;其三,现代作家从物我的类化联想到超越积习的多元思维;其四,现代作家由悲秋自然质的片面否定,转向对于其社会质的强调肯定。现代作家在悲秋传统主题的文学表现上,体现了反文化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阳霞 《时代教育》2007,(7Z):103-103
对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思考成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主题。其中《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最具代表性。它们展示了一个问题:生命的真实过程和意义是什么?通过“苦难意识”、“生命意识”两个侧面在《活着》与《许三现卖血记》中的体现,探讨余华关于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游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传统题材之一。通过对游仙诗盛衰变化的历时性考查,同时参照个体生命意识在相应发展阶段上的变化,就可发现游仙主题在本质上是对人生有限的超越,是自我生命意识渐趋觉醒的表征。而游仙诗的盛衰也和生命意识演进的起伏相一致,且这才是游仙诗盛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生命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审美对象。在中国文学主流中,文学审美生命意识以文明化后的阴柔意识为主,而生命原始血性的狂野和自由却很少进入到文学审美领域。本文从生命的原始野性角度粗略探讨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狂野与自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汉末瘟疫不仅对政治、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还对建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汉末瘟疫造成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直接影响了战争资源、战争胜负,因此也间接影响了政治格局的形成;汉末瘟疫造成大量文人的死亡,强化了生命意识的自觉,影响了文学主题的书写,从而刷新了建安时期的文学生态;汉末瘟疫所造成生命意识的强化、忧生之嗟的生成、死亡主题的勃兴,进一步影响了建安文学苍凉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最初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命,生命意识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一大主题。大学语文是最易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给生命教育营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创造生命,提升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9.
否定之否定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事物总是在不断被否定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学前课程改革也经过了否定之否定历程,即从分科课程一主题综合课程一五大领域课程一主题网络课程。分析总结这一历程,理清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发展脉络,可以使广大幼儿教育工作加深理解学前课程改革的进步,有助于他们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提高改革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提升课程实施的水平,从而更加接近理想课程。  相似文献   

10.
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来自于他的诗歌理论而非诗。但是,他的一首小诗《登幽州台歌》却似洪钟巨响般地奠定了他的诗名。此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正是在这种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的碰撞交织中,凸显了中国古代文学“士不遇”的传统主题,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小为大的审美力量。  相似文献   

11.
生命美学观照下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命美学的视角,文章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的主题以及生命教育的实施进行了理性探讨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拜伦是一个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他以自身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实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死亡、生存、生命价值等个体生命的自主意识进行了阐释,以其独特的见解及其实践而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文学现象。拜伦的生命意识是我们解读其作品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3.
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不同时代的文学有着不同的生命主题。建安文学的生命主题有着它的特点:即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结合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短暂和个体生命价值观的思考,它不仅继承了汉乐府的优良传统,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拜伦是一个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他以自身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实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死亡、生存、生命价值等个体生命的自主意识进行了阐释,以其独特的见解及其实践而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文学现象。拜伦的生命意识是我们解读其作品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5.
否定之否定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事物总是在不断被否定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学前课程改革也经过了否定之否定历程,即从分科课程→主题综合课程→五大领域课程→主题网络课程。分析总结这一历程,理清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发展脉络,可以使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加深理解学前课程改革的进步,有助于他们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提高改革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提升课程实施的水平,从而更加接近理想课程。一、分科课程20世纪50~60年代,学前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分科课程。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都坚信让幼儿获得系统的知识十分重要和必要;坚信幼儿教…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文学尤其是五四小说中,由于"生命底文学"观的影响,出现了大量关注生命、礼赞生命、正视死亡的内容,同时表现出青春文学的特征,从而透映出强烈的生命意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研究这一过去注意不够的课题,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代被称为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人的觉醒”在文学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生命外部的觉醒逐渐转向生命内部本体的觉醒的过程。那么在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觉醒的呢?通过对《诗经》、《庄子》、《离骚》、汉赋、汉乐府中体现的生命意识的解析,来探寻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现代性道德教化转向的历程乃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纠缠的过程,生命、生命意识的遮蔽与凸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交互性主题。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反思威权性教化传统在现实中的沉积,同时又要警惕消费主义、重商主义和流行文化等可能构成的对个体生命的新的遮蔽。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不同,尼采认为,"生命"是哲学的唯一主题,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哲学史的内容。与此相关,健康的时代产生的哲学是肯定生命的哲学,衰落的时代产生的哲学是否定生命的哲学。尼采本人的哲学思想即是对生命的伟大肯定和超越,而这些思想是他本人健康状况和生命意识的反应。"生命"是尼采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魏文帝曹丕传世的诗作不多,在今存的较完整的约40首诗中,我们发现生命意识是其诗作贯穿始终的一大主题。本文从生命价值意识、时间意识、个体意识三个角度分析曹丕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