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间说聊斋》是代表鲁枢元生态批评实践的两部著作,它们共同展现了自然生态、人类精神生态和文学艺术生态的完美统一。在这两部著作中,鲁枢元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然浪漫主义”情怀与西方现代生态理论互相阐释,将个人独特的学术追求、诗性体验与当代的生态文明诉求融为一体,不仅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绿色学术话语,而且彰显了中国学者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自从20世纪90年代转向精神生态研究以来,鲁枢元先生在文明互鉴的语境中汲取各种生态思想和观念体系,以丰富其生态文艺学、精神生态学的研究内容。近些年来,他调整了目光聚焦,将视野从西方收回到东方,在中国古典资源的上溯过程中,鲁枢元重勘历史现场,发掘出大诗人陶渊明、大作家蒲松龄两位文化贤达身上不同寻常的精神生态底蕴。开掘不同向度的生态路标,以充实生态批评实践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继《陶渊明的幽灵》之后,沿着发掘古典生态资源的路径,鲁枢元将目光聚焦于《聊斋志异》这一古典文学名著身上,将其纳入生态框架下展开观照。作者致力于挖掘《聊斋志异》中潜在的生态因子,并采用随笔的文体和漫谈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加以连接。鲁枢元的这本新著与《陶渊明的幽灵》形成内在的逻辑演进关系,呈现出其开掘中国古典文化资源进而搭建生态路标的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伦理学为理论基础,从鲁枢元教授关于生态批评的自然、社会及精神生态三大方面对劳伦斯的作品《虹》进行解读,诠释劳伦斯作品中超前的生态意识,探讨生态危机背后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其思想文化根源,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精神意蕴相通,与苏轼、苏辙、晁补之和陶《饮酒》诗在思想感情上也有相同之处,然张耒之诗对饮酒之乐的表达远比渊明《饮酒》及苏轼、苏辙、晁补之之作强烈而张狂。在张耒身上,饮酒之乐在求“真”去“伪”,饮酒之道在得“自然之性”,饮酒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从桃源社会的思想渊源上探究,将发现桃花源里的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为一,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美好的愿景表达,更蕴含着积极的理性探索与非凡的超越精神,共同构建起了桃源之境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7.
押白忠德的秦岭动物生态散文集《我的秦岭邻居》,以生命之真、生机之美、生活之善,给我们喧嚣的精神世界吹来一缕清凉的风。这是作者身心虚一凝静的注视,是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世界的精神投入,既与中国古老道家精神相通,又体现了现代中国的理性情怀,并具有了一种宗教般的简朴安宁之美,成为全球生态文化潮流的中国支脉。  相似文献   

8.
融合式课程是我们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主持的实验研究课题——生态式教育研究的成果。我们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哲学、文化学、美学、生态学等理论运用到儿童教育中,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将原有的单科教学重新组合,使之建立一种互生、互补、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并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用爱、美、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儿童进行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式教育。这是对传统封闭式、分科式教育的挑战。它对当前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进行幼儿教育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晓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99-100,181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陶渊明可谓实现人的审美化生存追求的典范。这突出体现在他的诗文作品中。以其诗作《饮酒·其五》为窗口,可探析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体悟他的审美化生存追求。陶渊明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人间,却与尘俗保持了心理距离,做到了"心远",坚守了内心的淡泊宁静,他向往自由和谐的自然之境,并融入自然,深得其中"真意",达到了精神的超越,追求生存的本真与澄明,真正实现了审美化生存追求。陶渊明对于今天人们实现审美化生存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陶渊明研究中,《形影神》一诗的主旨问题争论较大。已故治陶学者逯钦立先生就此诗分析并主张其为陶渊明反佛之力作。笔者详析逯文并结合陶集加以辩证,认为《形影神》诗实为陶渊明所作之自我精神剖析,逯说有牵强之嫌。诗人通过对自身几种思想的审视,最终以“自然”之说释惑,达到一种“委运任化”的高超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早在"讽刺之书"《儒林外史》出现之前,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里已有不少堪称精品的讽刺短篇。在这些小说中,蒲松龄采取了既不同于西方讽刺小说的笔法,又异于中国其他讽刺小说的艺术手法,即把中国古代的俳优讲说滑稽故事、讽刺喜剧、笑话以及相声艺术诸种手法掺合进小说,因而形成蒲松龄式的独特讽刺风格。《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什,都可以当作一幕幕讽刺喜剧来读。  相似文献   

12.
鲁枢元新时期伊始至今的学术研究历时性地分为三个阶段、三大板块:文艺心理学研究、文学言语学研究、生态文艺学研究。这三个学术领域,在中国新时期文论中,均属拓荒性质,而鲁枢元对此的开拓之功,则是不争的事实。因之,鲁枢元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开拓性的特征,就显得十分醒目,在这其中,又分明有一条容易被人忽视的红线贯穿其间,那就是对“人”的发现、探求与坚守。这条红线,又与“人”在新时期伊始至今的与政治、科学、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适应生态文明的时代需要,在中华文化传统“东方生存智慧”—天人合一—的背景中,展示陶渊明喜爱出游,投身自然,并以生态哲学的独特视角赏景,欣对、悟对生意无限的自然美;进而以丛证方法,尽搜详析陶集中生气贯注的鱼鸟形象及其与诗人的感发、契合关系,见出陶渊明之与物我合一的情结;最后将其与美国《寂静的春天》作对比,凸显解读陶渊明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的理想中的人生,是他用《边城》演绎和诠释的人生态式。这种人生的构想基于他故乡真实的生活,同时渗透着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亦真亦幻,以清丽的文笔和优雅的意韵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生活画卷,令人对那种寓言式的返朴归真的生活与人生充满无限的向往。小说《边城》的人生形式首先表现为“真”,人格的“真”。这种人格的真来源于自然之“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故乡的缩影,又是他心中构想的优美的生活生态。他对恬美纯净的自然有…  相似文献   

15.
生态女权主义强调的是男权社会对于自然的开发和对于女性的压迫之间的联系,它批判了对于女性和自然压迫的男性统治。麦尔维尔的《白鲸》,通过"我"以实玛利之口,讲述了"裴廓德号"船长亚哈与白鲸莫比·迪克之间的殊死搏斗。小说围绕女性原则与自然在亚哈身上的毁灭以及它们在以实玛利身上的重建体现出了生态女权主义思想,从而揭示出父权制世界观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而只有重建女性原则,自然和女性才能得到解放。  相似文献   

16.
在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陶渊明的诗文占了很大比重。课本里,既选了他的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辞》,也选了他的《归园田居》与《饮酒》诗中几首历代传诵的名诗。把陶渊明的诗文当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自然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就在陶渊明的诗文朴素自然,感情深厚,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辞与斧凿之痕,读来特别真切,非常感人,在田园诗上的贡献无人可比。我们既可以欣赏他创造的意境之美,更可学习他使用语言的高妙技巧。  相似文献   

17.
在《聊斋志异》中,《苗生》并不算是一篇十分有名的小说,但《苗生》同样是蒲松龄精心结撰的、代表和体现《聊斋》精神的杰作,同样蕴含着蒲松龄不满社会人生的愤慨的放肆言论,蕴涵着作者的一贯理想和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莆田学院学报》2021,(1):68-74
试从生态批评角度,借用鲁枢元的生态学三分法对菲利普·迪克最负盛名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进行研究,挖掘作者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内心世界关系的思考,揭示作者所倡导的在生态整体观指导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展现该作品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诗文中引用了大量古圣先贤安贫乐道的典故事迹。一方面,陶渊明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和知音,为自己孤独的灵魂寻找精神慰藉,冲淡内心之矛盾;另一方面,陶渊明又不完全苟同于古圣先贤的处世哲学,他的安贫乐道带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是魏晋玄学人生观的产物之一。陶渊明的一生是一个和魏晋自觉精神相一致,呼应心灵需求,寻求自然适情的过程。他的自然适情是通过诗酒而实现的精神自适。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与酒     
酒在蒲松龄的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也对《聊斋志异》的创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蒲松龄与酒的研究,有利于丰富蒲松龄行迹研究和蒲松龄精神世界研究,同时,也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聊斋志异》大有裨益。本文拟从蒲松龄的生活与酒、蒲松龄对饮酒的态度、酒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