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生态学者鲁枢元立足生态实践,发掘中国古典资源,在《陶渊明的幽灵》中建构了代表整体性原则的陶渊明式生态精神,并阐述了陶渊明在忘怀、孤往、回归与沉醉的调适中实现自然、身体、心灵与语言整体统一的过程。而在《天地之中说聊斋》中,鲁枢元又通过对代表平等性原则的蒲松龄式生态精神的诠释,警示正在过度破坏生态的现代社会终将遭受自然的复仇,告诫人类以平等意识善待同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种类。陶渊明式与蒲松龄式生态精神的确立在丰富生态理论的同时,又为之注入了诗性思维与东方特色。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间说聊斋》是代表鲁枢元生态批评实践的两部著作,它们共同展现了自然生态、人类精神生态和文学艺术生态的完美统一。在这两部著作中,鲁枢元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然浪漫主义”情怀与西方现代生态理论互相阐释,将个人独特的学术追求、诗性体验与当代的生态文明诉求融为一体,不仅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绿色学术话语,而且彰显了中国学者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自从20世纪90年代转向精神生态研究以来,鲁枢元先生在文明互鉴的语境中汲取各种生态思想和观念体系,以丰富其生态文艺学、精神生态学的研究内容。近些年来,他调整了目光聚焦,将视野从西方收回到东方,在中国古典资源的上溯过程中,鲁枢元重勘历史现场,发掘出大诗人陶渊明、大作家蒲松龄两位文化贤达身上不同寻常的精神生态底蕴。开掘不同向度的生态路标,以充实生态批评实践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酒"无疑是陶渊明、李白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他们二人融入各自的生命体验,在各自的时代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后人酿造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两坛滋味迥异的美酒。本文中,笔者将以陶渊明的《饮酒·十四》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基础,解读"酒"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象,在陶渊明与李白两位大诗人的诗歌中表现出的异同。无论是陶渊明的"把酒话桑麻",还是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对月","酒"作为中国士人生活中一样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们深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这些书生重视侍奉父母,对父母百依百顺;兄弟之间,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夫妻琴瑟和鸣,相濡以沫;朋友相知相交,惺惺相惜。《聊斋志异》中书生们的这些特质不仅体现了蒲松龄对儒家文化的弘扬,同时也高扬了古典知识分子身上所呈现的某些可贵品质。将《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置于儒家伦理视角下去观察,能从一个侧面一窥清代前期整个社会对儒家伦理的遵循。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适应生态文明的时代需要,在中华文化传统“东方生存智慧”—天人合一—的背景中,展示陶渊明喜爱出游,投身自然,并以生态哲学的独特视角赏景,欣对、悟对生意无限的自然美;进而以丛证方法,尽搜详析陶集中生气贯注的鱼鸟形象及其与诗人的感发、契合关系,见出陶渊明之与物我合一的情结;最后将其与美国《寂静的春天》作对比,凸显解读陶渊明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伦理学为理论基础,从鲁枢元教授关于生态批评的自然、社会及精神生态三大方面对劳伦斯的作品《虹》进行解读,诠释劳伦斯作品中超前的生态意识,探讨生态危机背后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其思想文化根源,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到西方文体概念的影响,我国历代许多学者把《桃花源记》当做文笔洗练的古典散文来欣赏。桃花源也成为众多文人士子向往的理想之地。但仔细考证,《桃花源记》的文体特征与当时广泛流传的仙乡淹留小说极为相似,诸多内容来自当时的神仙志怪小说和道家的神仙洞天小说。将《桃花源记》归入仙乡淹留小说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认知习惯。再考察作者和道家思想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笃信儒家义理,内心排斥道释等玄学。《桃花源记》当是陶渊明虚构出抒发其政治理想的作品,在故事情节处理上有不完整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从“达”看英译《瑞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雪梅 《海外英语》2012,(1):175-176,178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不仅为中国短篇小说赢得了很高的世界声誉,也为后世的外文翻译留下了不小的挑战。以严复的"达"为标准,探讨郭临英译版本《瑞云》的优缺点,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不仅为中国短篇小说赢得了很高的世界声誉,也为后世的外文翻译留下了不小的挑战。以严复的"信"为标准,探讨郭临英译版本《瑞云》的优缺点,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1.
《莆田学院学报》2021,(1):68-74
试从生态批评角度,借用鲁枢元的生态学三分法对菲利普·迪克最负盛名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进行研究,挖掘作者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内心世界关系的思考,揭示作者所倡导的在生态整体观指导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展现该作品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揭示了作者"倾听自然--欣赏自然--化为自然"的生态观.《聊斋志异》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生态美学价值.它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审美心胸与追求和谐的审美趣向,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关系的传统,与自然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3.
刘雪梅 《现代语文》2006,(12):20-21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学大师郭沫若的这幅对联既充分肯定了《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又高度赞扬了它的艺术成就。《聊斋志异》思想内容之丰富深刻,艺术成就之高,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而《席方平》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堪为经典中的经典。笔试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两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蒲松龄著作的流传过程中,其同乡孙锡嘏功不可没。他亲自整理的《聊斋志异》手抄本,出自蒲松龄后裔,弥足珍贵;他抄录的蒲松龄文集,后被耿士伟编选为《聊斋先生遗集》,是《聊斋文集》的第一个印本;他抄录的蒲松龄诗集成为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诗歌部分的主要依据。在其所撰《聊斋志异》跋语中,孙锡嘏还对《聊斋志异》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聊斋志异》及聊斋诗文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孙锡嘏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5.
以无赖颓废风格著称的太宰治在二战期间完成的小说《清贫谭》《竹青》,其一改自我否定的论调,充满着平实温暖的浪漫主义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作品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本文将详细分析两部翻案作品与原作的区别,挖掘太宰治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再创造,并探讨太宰治在战时背景下回归古典的独立的文学立场。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对《聊斋志异》中以动物、植物、其他自然现象以及人自身和谐为主题的小说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这些小说不仅叙写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丰富、神奇的生命样态,而且探究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透过这些小说表现出作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进步生态观,传达出作者企盼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对这一主题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聊斋志异》的文本价值,同时促使我们展开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与内省。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道教神仙信仰对《聊斋志异》的积极作用。本文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道教神仙信仰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聊斋志异》的创作方法与道教神仙信仰;二是《聊斋志异》的形象创造与道教神仙信仰;三是《聊斋志异》的环境描写与道教神仙信仰。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道教神仙信仰与《聊斋志异》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是广为流传的古典文言小说集,其中不少篇章题材取自于唐传奇。卷十一的《织成》一篇就脱胎于唐传奇《柳毅传》。基于此,从女性人物形象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从中得出人物形象演变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剪灯二种",即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是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两座文言小说艺术顶峰之间的桥梁,本文就这一作用谈谈其对文言小说在题材与写法方面的影响。因为《剪灯余话》是《剪灯新话》的效颦之作,《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的颠峰之作,所以本文重点讨论《剪灯新话》对《聊斋志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