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弥漫着《圣经》气息的《简·爱》在文本及作者的宗教意识方面饱受争议。以叙事结构角度解读《简·爱》,指出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了“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是对《圣经》结构的完整模仿;但是伊甸园场景、简的出走和回归却又颠覆了《圣经》的原型意象,折射出文本和小说作者矛盾的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在于文本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及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这种女性意识与“神学”密切相连,进而造成了文本复杂的圣经情结。《简·爱》是“女性主义神学”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白鲸》之命名,人物故事内容及结构与《圣经》文本相对照,将《白鲸》与《圣经》进行互文性阐释,揭示作者对美国精神的反思,探究作品魅力。  相似文献   

3.
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成功地运用了《圣经》隐喻来渲染气氛, 丰富其内涵。《圣经》的故事寓意和有关道德观念已融入作品的思想主题中, 同时, 作者在叙述结构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通过套用《圣经》手法使之发挥有力的烘托作用。本文拟就小说的主题思想, 叙述结构及人物性格的塑造等三个方面来论述 《圣经》对斯坦贝克的创作所起的作用, 从而加深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对英美文化影响深远,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了永恒的母题。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词句或人名作为作品标题或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对原型故事进行变形处理,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使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和结构与《圣经》故事大体对应,让《圣经》故事发挥隐含的参照作用。探讨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及其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意识,更好地学习、欣赏乃至研究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圣经》是西方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巨著。劳伦斯以《圣经》的结构、语言、主题创作了《虹》和《恋爱中的女人》,描述了现代人被工业文明进出精神乐园的过程,并指出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拯救现代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bread"作为文化负载词,具有很强的文化特征。本文以《圣经》英汉译本作为平行语料库,检索分析了bread一词在《圣经》英译本中的搭配情况,主要有bread的动宾结构,bread的修饰语和bread的并列结构。并对照了这些结构在《圣经》中译本中的翻译情况,主要是作为具体意义上的饼,食物的总称和修辞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圣经》中译本几乎保留了bread的意象采取直译。  相似文献   

7.
《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研究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的原型 ,认为该剧与《创世记》的主要内容及整体结构存在着多种对应关系 ,隐含了圣经特有的“U”型叙事结构 ,贯穿着圣经着力表现的惩罚与拯救运动。这一深层结构制约着剧中人的行动及情节发展 ,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原型批评理论创始人弗莱的圣经U型叙事结构为理论依据,选取了美国短篇小说名家欧·亨利的三部作品《提线木偶》、《警察与赞美诗》、《双料骗子》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印证圣经叙事结构对欧·亨利作品创作的影响,以及作家朴素的人文关怀及基督教徒的自我救赎情结。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西方化中影响深远的世。劳伦斯以《圣经》的结构,语言,主题创作了《虹》和《恋爱中的女人》,描述了现代人被工业明逐出精神乐园的过程,并指出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拯救现代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解读《圣经》中的贤妻形象,笔者发现,由于男性掌握话语权,《圣经》中描述的"贤妻"形象与圣经时代的女性并非完全一致。为建构"贤妻"形象,圣经作者采取了男性叙事视角、次情节结构和妻子形象的扁形化等多种叙事策略,借此影响现实中的女性,强化男权意识。从圣经文学的影响来看,圣经中所刻画的"贤妻"形象对西方文学具有原型意义,圣经中的贤妻标准与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矛盾成为西方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与《圣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与《圣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 (主要指仁慈、宽恕、博爱 )对作者创作的巨大影响 ,二是作者在艺术上对圣经典故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2.
《李尔王》有着浓厚的圣经文化特征。首先,它对圣经故事《约伯记》进行了明显的借鉴,两部作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另外,《李尔王》一剧在塑造李尔和考狄利娅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多方位地利用了圣经典故,使其形象更加饱满鲜活。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的素材主要取自于《圣经》。但是这种题材的同一性掩饰不了二者精神主旨的差异性 ,即王尔德在戏剧中用对美的渴慕与朝拜取代了《圣经》中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  相似文献   

14.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优秀的女性小说家之一,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贝德》中的人物、场景、结构和主题与《圣经》相互呼应,呈现出互文性特征。但乔治·爱略特对于《圣经》故事的借用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复制,而是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基础上的借鉴、吸收和改造。互文性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有利于理解作者为宗教道德主题服务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5.
霍桑在《红字》的关键部位布设了刑台示众场景,该场景在组织人物、展示和推进情节中起到重要的叙事作用。从圣经中的类似场景入手,与《红字》中的三次刑台示众场景比较,发现两者的构成要素空间、人物和事件极为相似,都讲述审判—救赎的故事:圣经侧重于审判故事,《红字》则重在救赎故事。审判者的缺失是男女主人公悲剧的主要根源,这既是对圣经中类似场景的再现和颠覆,亦是一种延续与更新。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discourse and interaction during Saturday morning religious instruction classes in a Gitano (Spanish Romani) evangelist church. The focus is on adults as literacy mediators for the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ways to use and interpret the Bible. The analysis centres on two aspects: (1) the forms of textuality that are developed around the Bible, and (2) the role that the adult's gender or institutional position play in the forms of interactions and authority relations that are established with the children and the texts. These results should help revise conceptions of Gitano culture as exclusively oral and they also illustrate how the social, institutional and interactional orders of learning and discourse are interrelated in a non-formal religious setting.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圣经诠释是当代主流诠释学的一种,是从女性主义视野来诠释圣经。而圣经作为古代希伯莱——基督教文化的百科全书,兼具神学——伦理学、史学和文学等多重性质。侧重从意识形态视角来考察作为神学——伦理学典籍的圣经,拟从两个方面来探究女性主义圣经诠释:声讨父权制“虚构的权威”,质疑圣经的男性中心话语叙述,以期“摆脱父亲”;重释圣经,重建女性,意欲“收复失地”。  相似文献   

18.
《圣经》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被称之为人类共同的经典和西方世界共同的指南。然而《圣经》中究竟是否提到过中国呢?在《圣经》中中国是何种称谓呢?本文将以历史的、宗教的和文化的视野,探寻china一词的来源和圣经对中国的预言,从而加深对《圣经》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