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诗仙李白的作品中,多次涉及到“登高”,这与李白的成长经历、思想倾向、创作兴情有关。“登高”在他的诗歌世界里具有多重审美意蕴,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登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项重大题材和命题,其源流至早可归溯到“登高而叙”的诗经及“登高言志”的儒家传统,登高而赋更折射出中国传统诗人不同的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3.
登高是古典诗歌的经典主题。在语文教学中,登高可以作为古典诗歌群文阅读的着眼点。具体来看,登高主题古典诗歌群文阅读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首先,登高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理层面的位移,也是精神层面的上升;其次,登高具有张力属性,诗人在客观不遇的现实与渴求出仕的愿望之间形成了矛盾;最后,在时间线索上,不同时期的登高往往展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与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登高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南宋文士在对这一历史文化传统的观照中写下了大量的登高词。从文化心态、时代精神、生活追求和写作特点四个方面论析南宋登高词的创作缘由,并指出它们凭借着抗战和爱国的时代内涵、豪放和悲壮的精神向度以及忧患和失落的情感体验构建了足以和唐登高文学争荣的宋登高文学奇峰。  相似文献   

5.
登高类诗歌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登高意象是体验登高类诗歌意境的前提条件。文章从六个方面剖析了唐诗登高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心理历程,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6.
《登高》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 ,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全诗先写登高闻见之景 ,后写登高感触之情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章法细密 ,句句皆律 ,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相似文献   

7.
王粲的《登楼赋》可谓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它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是其后文人登高抒怀的母体;体现了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充分认识这篇抒情小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词三百首》中登高题材内容丰富,词人在登高题材中或借伤春悲秋来抒发闺阁之音,或登高怀古,或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人喜欢登高望远,更喜欢登高作“赋”。翻开中学课本,登临之作俯拾皆是。古诗词中登高之“高”,不仅限于登山,还有登台、登楼、登阁……登高而能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因此,虽说登高的形式有别,但登高的意义却相似。登高望远,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万千情思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0.
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辛弃疾的登高词流露出不同的心态与感受,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与特色。通过对稼轩登高词与登高活动的考证,分析其登高词蕴含的内容:咏物兴情、思乡生情、怀古抒情、离别惜情。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内容的分析,发现其登高词具有境界阔大、浪漫主义色彩浓郁、时空变幻莫测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登高不仅仅是一种精神需要,更是一种审美创造,通过登高——望远——抒怀,文人们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又优美的登临佳作。文章从崇高感、超越感、和谐感、孤独感、悲怆感等方面分析古代文人登高的审美感受,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人们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2.
一般而言,贤士失志而登高,大多带着情绪而来。他们将内在的情愫,借助诗歌传递出来。这些诗歌大多寄予了作者对家、国、天下,事事关心却又事事不得志的士子情怀。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尝试抓住其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来阐明诗人登高诗中悲壮的政治情怀。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以"登高"为题材的诗作不计其数,杜甫的《登高》一诗依然独具光芒,因为这首诗有自胸襟见解中自然流出的高致。杜甫此诗的"高致"当为其积极进取、忧时虑世、不以年老多病而怠惰的精神,这种"高致"集中体现于首句中的"急"字。  相似文献   

14.
登高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传统母题,也是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本文论述了登高这一文化意象的传统,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登高诗的意蕴,并归纳了其特征。  相似文献   

15.
襄阳先贤习凿齿最早奠立襄阳三国登高文化地位.在习凿齿的如椽笔力下,襄阳三国俊杰的登高行为得到恰当记载和充分保存,襄阳三国登高文化的内核得到凸显和深化.习凿齿关于襄阳三国登高文化史实和史论启示我们,襄阳还应该建立系列的三国登高文化,为襄阳旅游注入“抚乘踌躇,慨尔而泣”的抚襟追思与黾勉功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古今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的佳作,诗人写重阳、写登高的原因,源于一个神话传说。重阳节是一个吉祥的节日,登高本应给人带来喜悦之情,但是中国古诗却多是悲伤的主题,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  相似文献   

17.
登狮山     
郑媾瑶 《小火炬》2020,(2):31-3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在重阳节这天,会用登高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而我们也喜欢登高。离我家不远处有座狮山,重阳节这天,我们决定徒步登狮山。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福寺门亭,亭子高约七米,有六根赤红色的柱子。亭子里摆着长石凳,供游人休息。  相似文献   

18.
喜欢游山玩水是人的天性,但同样登高揽胜、泛舟戏水,古今人却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姚懿  廖海 《英语广场》2023,(20):12-15
杜甫晚年所作的《登高》沉郁顿挫,哀转久绝,被誉为“七律之冠”。然其意蕴内涵,实难译出。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诗“三美”原则,并翻译了《登高》,他的译文字字精准,句句含情,完美符合“三美论”倡导的“形美”“音美”“意美”。本文以“三美论”为指导,综合探析英译唐诗《登高》中的形、音、意之美。  相似文献   

20.
徐喆 《文教资料》2013,(29):23-24
登高在从古至今文人的笔下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们登高望远来抒发自己的深沉的情感,或思乡,或伤时,或忧国,或抒怀,或励志。登高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文人创作的热忱,时代也推动着这一现象的继承和发展,历史进程使它表达的内容纷繁复杂.也使他抒发的情感愈加丰富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