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孙悟空是一个文学形象。如果说他是一个纯粹虚构的形象.绝对不会有人反对;但如果根据文学创作的原理,任何虚构的文学形象都不是凭空想象。往往在现实中都有他的原型或者模特,相信也不会有人反对。孙悟空的形象大概就属此类。在早期的文学史上,关于孙悟空的原型,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来源于印度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  相似文献   

2.
时尚人物     
旅英女作家虹影出版了以三峡为故事背景的长篇小说《孔雀的叫喊》。这件事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她去年刚败诉给凌叔华之女陈小滢,其小说《K》因侵犯陈母名誉权而被裁定为永久性禁书。当时虹影坚决表示要上诉,现在上诉官司还没开打,新作就已问世。 《K》的官司牵涉到文学形象是否有特定生活原型的问题。记得钱钟书先生曾在《围城》的序言中特意强调,他小说中的人物均为虚构,切勿对号入座,但还是有人觉得钱钟书借小说骂了自己。钱先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视传媒的发展,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也在不断变化着,影视剧在几十年间对其不断地改编和重构中,孙悟空形象在传统审美、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本文从20世纪80年代为起点,解读了每个时代孙悟空形象特点,分析孙悟空形象在不同时间、空间的演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如何看待“虚构”问题,东西方的视野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虚构”被看做是文学的独特标志,后现代文论则将之泛化开来,延伸到了非文学领域,从而宣告了文学的终结。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关于“虚构”的看法在金圣叹那里得到充分体现,他的小说评点没有将“虚构”当做文学关注的焦点,而是引导人们去领略文学这一座精神之塔的:蚀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百年前,袁世凯复辟帝制,建立中华帝国,自名洪宪皇帝,遭到全国各种政治势力的一致反对,仅当了83天皇帝,不久就一命呜呼了.在反专制、反复辟的历史潮流中,张謇扮演了什么样的政治角色?曾有人认为他是袁世凯的帮凶,笔者觉得这种认识太偏颇了,仅表面看到张謇一度支持袁世凯,并在民国北京政府中担任农商总长兼水利局总裁.如果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张謇加以历史的具体分析,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张謇对袁世凯有一个由支持到反对的再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典型人物的特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典型报道的先进人物是客观真实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既需要外在形象的刻划,也需要故事情节的铺叙;可以运用文学笔法进行刻划,但不能捏造与虚构。  相似文献   

7.
将自己埋在小说的虚构世界里,一晃20载,有人说他“就像一个蚌壳”,不留给自己一点缝隙,他坦言一直在拒绝外面的世界。而这个“外面”的世界却一直将他拉扯进来  相似文献   

8.
感谢大家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来听讲座.这本身就说明了文学仍然是有力量,文学仍然是受关注的.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文学已快要灭亡了.看来只要有语言、文字,有人的思想感情,文学就不会灭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和前<文学故事报>副主编黄伊新出版的文集<编辑的故事>只有一字之差,二者却截然不同.前者的故事是虚构的,谁也不会从中寻找编辑工作的参考材料;后者却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所写的故事情节更感人,更有声有色.作者称他的这本书不是"堂而皇之地写什么编辑学",但与某些徒有"编辑学"的虚名,内容并不切实际的论著相比,我觉得他的故事中包含的编辑学问更多.  相似文献   

11.
陈慧 《大观周刊》2013,(2):27-27
1917年文学家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社会,就必须革新语体。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百年沧桑之后,网络文学作为当代社会一种主流的媒体形式业已悄然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文学家是亲家”,这句新闻行家的话,我是赞同的。事实本来如此,无论是新闻体裁的流变,还是具体的新闻写作业务,都不是与文学无缘。但是,有人说,文学采用虚构夸张、移花接木、塑造典型等手法,达到真实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新闻也应当借鉴文学的这些手法,在事实基本真实的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中,科学家以真实和虚构两种形象呈现。所谓真实形象,是指在真实类电视节目中(例如纪录片、访谈节目等),通过采访、纪录等手段展示的科学家形象。所谓虚构形象,是指在虚构类电视节目中(例如电视剧),由演员扮演的科学家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反映了科学家在公众当中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斯卡尔梅达在此不经意地描述了很少有人留意的一个文学现象,那就是: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传染病,即使天性中具有写作才能的人,没有这种传染,也不会发生实际意义上的写作。  相似文献   

15.
渠荏铄 《出版广角》2016,(12):92-94
文学叙事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与恐龙同行》《与古兽同行》两部系列纪录片是BBC出品的科普宣传片中具有文学叙事风格的典型代表.追根溯源,现实性、生成性以及虚拟性等因素的相互影响,成就了这一类文学叙事风格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16.
出去寻找驴子,却得到一个王国 据说,德国文学史上有一类小说被称作“修养小说”,如歌德的《维廉·迈斯特》就是。这类作品的意义,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有人为了省事,便用了一个形象而通俗的比喻,那就是《维廉·迈斯特》的结尾一个人物对主人公说的话:“我觉得你像基士的儿子扫罗,他出去寻找他父亲的驴子,却得到了一个王国。”  相似文献   

17.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和前《文学故事报》副主编黄伊新出版的文集《编辑的故事》只有一字之差,却迥然不同。前者的故事是虚构的,谁也不会从其中寻找编辑工作的参考材料:后者却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所写的故事情节更感人,更有声有色。作者称他的这本书不是“堂而皇之地写编辑学”,但与某  相似文献   

18.
非虚构作为文学创新的一种写作模式,自《人民文学》倡导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对其探讨的热潮.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在当今的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传播学特征,分析非虚构写作利用这种融合趋势进行发展的特点对于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传者和受众角度对非虚构写作热潮进行解释说明,赋予其在传播学语境下新的含义.通过梳理非虚构写作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非虚构写作意义层面进行了传播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张力  徐丽芳 《出版参考》2016,(10):29-30
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纪实文学作家斯韦特兰娜· 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这也是包含纪实文学在内的非虚构文学时隔60余年再次受到诺奖认可.非虚构文学缺席诺贝尔领奖台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从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阅读习惯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原型理论引入到广告中情感女性形象塑造的研究,探讨在广告中出现的情感女性形象的原型沉淀及传播功效.研究发现,人们乐于接受广告中的情感女性形象正是由于根植于受众内心的原型被释放,这种原型根据东西方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影视剧本中的传播而被固定流传下来,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了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