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博物馆藏梁启超相关重要信札四通:李端棻为梁启超面见张之洞所写举荐信一件,梁启超分别致江标、罗惇曧(或为潘博、杨度)、汤觉顿亲笔信共三封。四封信揭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有的甚至改变已有认知。李端棻促成了1896年底梁启超与张之洞的会面,并且作为梁启超的政治引荐人,深度参与了戊戌变法,实为维新功臣。1897年,梁启超受湖南变法人士江标等人邀请,入湘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在湘为变法做舆论准备。武昌起义后,康梁提出"虚君共和"主张,为此与昔日政敌袁世凯谋求合作,并在信札中准确预言武昌起义后清廷命运;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梁启超于1912年10月回国,支持共和,谋求推动合并进步党,与国民党抗衡。本文通过对四通书信的解析,有助于更全面、更准确认识相关历史。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舆论观是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核心。1902年,梁启超提出豪杰为"舆论之仆"的著名论断,并提出报馆具有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两大天职;1912年,梁启超却主张,"善为政者"表面自居"舆论之仆",而暗中为"舆论之主"。梁启超舆论观的这一重大变化,有诸多原因:在反袁与拥袁的二难抉择中,他以归国为目的;在新闻与政治的职业纠结中,他以政治为终极目标;在研究舆论的过程中,他以立宪政治为出发点与归宿。强烈的政治功用目的,令他对舆论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与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闻传播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志希  汪露 《现代传播》2002,18(4):27-31
梁启超与李普曼是中美新闻传播领域各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在新闻与政治的关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梁启超以报刊服务于“新民”、救国的政治目标 ,是一个热情执着的“殉道者” ;李普曼致力于以新闻为公众预卜吉凶 ,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他们都聚焦舆论 ,对言论、出版自由的崇尚是梁启超舆论观的基础和重心 ,而李普曼则对报刊的客观公正、公众舆论是否纯洁、可靠表示忧虑和怀疑。他们以不同的视角对舆论公众作出不同意义的理解。梁启超李普曼的新闻传播观的差异性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前者体现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 ,后者则渗透着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写法,“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的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序》),例如“书生报国:梁启超与康有为(上)”“谊兼师友:梁启超与黄遵宪”“肝胆相照:梁启超与谭嗣同”等等。这种写法有其新颖特别之处,但是,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作者生硬地把梁启超的一生分割开来,放到与各个人物的关系之中,使得整本书碎片化的问题严重。全书读下来,一个整体的梁启超的形象是极为模糊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在学术水平和市场影响力上的定量评估方法。方法:以医学领域图书为例,采用引文计量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重庆维普引文数据库1998年至2007年的医学期刊论文引用图书的情况,统计出版社的被引频次并计算相应的h指数。统计分析2007年11个月的医学图书的市场零售数据。根据市场和学术两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以h值24作为学术分类的参照量,以销售码洋500万元作为市场分类的参照量。将出版社分为四类:体量较大、出版领域宽、发展成熟类型;以某些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学术性图书见长类型;以市场营销见长类型;体量较小、专长特色尚不明显、尚属于成长发展阶段类型。结论:出版社两因素聚类分析方法规避了单一因素参照量的片面性,为出版社的学术与市场策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评估方法。本论文以医学领域图书为例,研究方法适用于其他科技领域,可能不适用于文艺类领域。  相似文献   

6.
港澳台之窗     
出版社家数:台湾登记有案的出版社约5400家,扣除去年度没有出版、仅经销以及只有出版杂志或公司内部刊物者,实际市场中真正有营业的出版社约有1534家。 出版社性质:专业出版占48.2%;仅经销占4.5%;兼营门市占14.2%;兼营中盘占17%;兼营直销占15.7%;非营利占0.4%。 出版社规模:平均1—10人占71.7%;11—20人占  相似文献   

7.
综观各类新闻史书及专家学者的著书立说,对梁启超报刊活动与思想的阐释早已汗牛充栋.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经,以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及著述为纬,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对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与思想进行解读与梳理.  相似文献   

8.
知识付费模式的兴起为专业出版社的转型与升级带来启示,也为出版社的融合创新之道指出了方向。文章以此为着眼点,试图从媒介融合、角色融合、业态融合三方面,以物、人、势三个维度阐述知识付费模式下,专业出版社的融合之道。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与出版社在信息和知识服务领域中,存在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合作关系。图书馆既是出版社产品的重要用户,也是出版社的选题来源;而出版社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出版社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作用,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实践为例,较为明显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多领域、多介质的精品出版满足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综合化需求;二是以特色出版满足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特色化需求;三是以馆、社合作,助力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理、出版、传播,共同服务社会;四是以专业的服务,满足文献资源建设的科学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王朝阳 《新闻世界》2013,(8):338-339
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了新闻舆论监督思想,对现今的新闻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梁启超的舆论思想为基点,以微博为例,探讨梁启超的舆论思想在微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2月6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行夜场专场拍卖会,拍卖"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总计146个标的,100%成交,总成交价人民币6709.215万元。其中共计有287件信札,包括梁启超胞弟梁启勋收藏的梁启超信札240余件、康有为信札23件等,通信方涉及民国政坛风云人物袁世凯、冯国璋、孙传芳等人,内容涵括梁启超手书退出进步党通告、声援五四运动电报、讲学社简章、梁思成与林徽因定礼细节等;另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相似文献   

12.
《时务报》是梁启超、汪康年等人在1896年8月创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宗旨的刊物。发刊第一册所载梁启超撰写的报例强调:“广译五洲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眢井以议天地矣。”故而该报大量译载英、日、法、俄等文报刊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其中关于孙中山在伦敦遭绑架的译文报道即是突出的一  相似文献   

13.
从一个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厂发展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出版社,伍尔夫夫妇创建的霍加斯出版社(1917-1941)不仅满足了他们创建出版社的初衷,而且对英国乃至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霍加斯出版社在艺术和商业领域的成功绝非偶然:首先,出版者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并擅长的领域;其次,市场定位准确,以深厚的文化素养创建品牌;再次,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及时调整发行与销售策略;最后,当出版理念日益受到商业化侵蚀的时候,果断放手,坚守理想.  相似文献   

14.
书架     
《报林求索》2012,(9):175-175
<正>《我不是潘金莲》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刘震云价格:29.8元出版时间:2012年8月刘震云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直逼现实,书写民苦。本书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这本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相似文献   

15.
七彩北京 ,美丽首都。早春时节 ,我们迎来了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召开的第 13届全国科技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年会。全国科技出版界的精英们又一次激情汇聚、济济一堂 ,躬与盛会 ,并使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在这里 ,我们谨向全国科技出版界的同人 ,并进而向全国读书界、著译界的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祝贺与祝福 !出席会议的共有 12 4家出版社的代表 ,其中来自中央各部委专业出版社 4 8人 ,来自各省、市、区科技出版社 4 4人 ,来自高等院校科技类出版社 32人 ,以及新闻记者和其他嘉宾共计 16 0余人。此次年会的主题为 :学习贯彻中央 17号文…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大潮的推涌下,作为市场主体的出版社,正经历着一场由事业到企业、从计划向市场的形态蜕变,社与社、人与人、书与书的竞争,或者说是角逐和碰撞,正在日趋激烈.靠什么参与竞争?靠什么争取主动?靠什么占领市场?靠产品,靠品牌,这已成为出版界的共识.事实上,出版社的竞争正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品牌之争:品牌图书,正在成为极受出版社追捧甚至你争我抢的新宠;打造品牌,正在变成所有出版人不谋而合、心心想念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哈佛大学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正式成立于1913年,可以算作是美国最老的印刷商兼出版商。起初它是按照在英国首先出现的大学印刷兼出版商的方式运作。后来哈佛大学停止了自己出版,依靠波士顿的商业印刷机构出版著作。这一做法一直延续至1802年,出版业务重新复活。出版社制订了革新印刷和出版的计划,印刷供应需求量很大的教科书以及各种资料以满足大学日益发展的需要。1827年,由于资金枯竭哈佛卖掉了它的出版社。1913年出版社第三次重建,其理念趋向综合性:一、一个职能完善的出版社给哈佛的学术声誉增光添彩;二、出版社在学术界和美国社会为提高学术水平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三、出版社可以使很多人获得非商业性的图书,这些书如果没有哈佛的支持可能就无缘出版。  相似文献   

18.
罗新 《出版广角》2011,(6):21-22
尽管反对的意见很多,有的说出版社搞分级阅读把家长排除在外,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的说出版社与不良教育人合谋误导大众,增加学生负担,说什么分级阅读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商业利益。实际上,出版社并不仅仅是为了商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这位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以"善变"而著称,他一生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曾三次宣布脱离政治,但三次都未能完全做到;他一生学术视野极其开阔,且政治观念、学术思想、性格趣味等皆复杂多变.其师康有为曾多次指责他"流质易变",他本人也自谓: "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善变"几乎成了梁启超个性的构成力量和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国家新闻出版署于3月14—18日就出版改革问题召开出国留学人员座谈会。现将座谈实录摘要如下: △关于观念变革。图书是什么?是商品;出版社是什么?是企业;出版业是什么?是产业。商品、企业、产业——这是我们的出版业建构新体制必须树立的观念。△关于出版社体制。在前一轮出版改革中,出版社以编辑工作为中心的传统出版体制并未突破。在日本,出版社的体制与机构设置是编辑与发行两大块并重,起主导作用的是贩卖部门。编辑人员与发行人员之比日本为1:1,台湾是1:4,马来西亚与印度则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