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篇游记,描述和介绍了意大利名城威尼斯的旖旎风光和文化艺术。通读全文后,首先要把握文章的结构。描述威尼斯旖旎风光是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从自己对这座名城最直接和最深刻的印象起笔,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别致”在哪里?作者先从平视的角度写地面上看到的“河网之城”的威尼斯,介绍了这座水上城市船多、河多、桥多,河道纵横,“轮船象  相似文献   

2.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F0002-F0002
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系教授王田葵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外语部副教授何红斌合著的《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近日由上海三联书店正式出版发行了。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将舜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考察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学术著作。作者从1992年至今,用了13年时间就舜文化研究方法、基本内涵殛现代性转换作了全面深入研究。它是一部学术新著,更像一部思考者的手记,充盈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辩难、质疑和关怀,被学术再认为“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3.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洛阳这个历史名城,自东汉以来屡遭毁坏,残破不堪,而在北魏迁都以后,又成为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杨衒之的《洛阳伽兰记》一书正好记载了北魏自迁都到灭亡洛阳四十年历史,它虽是以记洛阳佛教的兴盛为主,但也反映了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保存了许多《魏书》等历史中所没有的材料.该书作者杨衒之在序文中说:“武定五年(547年)  相似文献   

4.
钱云 《学语文》2004,(9):6-7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很伤感。封闭文化本应加以批判,对它的消失。应该像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作者的伤感缘何而生呢?  相似文献   

5.
比利时在世界上算不上大国,首都布鲁塞尔市人口百万.规模也不算大,但它是世界名城之一。比利时地处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卢森堡诸国之间.扼西欧交通要冲,被称为“欧洲的十字路口”,首都布鲁塞尔,则成为这个十字路口的“街心”。比利时因地理上的优势.自然成了“欧洲中心”.布鲁塞尔因有欧洲经济共同体总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总部、荷比卢经济联盟等100多个国际组织的总部或机构.所以有“欧洲首都”之称。  相似文献   

6.
“全国中语会历史名城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介绍全国中语会历史名城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原名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会。1994年9月,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接纳为其一二级学会,并改为现名。顾问:刘国正、张定远、张鸿苓、章熊、陈钟梁。截至199...  相似文献   

7.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列入职高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名篇,文章分别是北宋时期具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王安石和苏轼的名作。它们与一般的游记的不同,就是不只注重山川景物、风俗人情的叙述和描写,还重在说理,使文章带有浓厚的议论文味道;但它们又与一般议论文不同,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写游褒禅山的经过,但又不多描写景物,而是尽量就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也就是明写游山,而喻写治学,得出了治学“要深思而慎取”和“要有志”的结论;《石钟山记》作者苏轼通过自己“夜泊绝壁之下”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统计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特色栏目“潮学研究”2000~2010年载文、作者及被引等指标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潮学研究”栏目2000~2010年共载文94篇,研究主题分布潮汕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口、宗教、教育等方面;作者集中在广东潮汕地区,主要是以韩山师院教师为主,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有11位;94篇论文总被引频次为129,篇均被引频次为2.74,有16篇论文被引频次在3次以上,下载频次超过200次的论文有10篇.  相似文献   

9.
欧洲文化特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欧洲文化特征的认识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一项重要的、不断被重复的研究课题。欧洲的文化特征既常由他人,例如中国学者来想象,也由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所规范。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是在与东方和亚洲相比较和区别中逐渐形成的;而中国学者对欧洲文化的认知受到西方学者长期垄断的“欧洲学”所造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研究者所处的相对位置和社会时代背景的制约。本文从历史传统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欧洲的文化特征进行简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两篇游记作品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游记的写法不同,它们名为“游记”,实际上并不是记游,而是通过记叙来阐发作者的见解。将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既有利于把握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也能加深我们对这种“变体”游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吴伯箫同志在六一年和六二年,陆续写了一组反映抗战时期延安生活的优美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前三篇是侧重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延安,《歌声》是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关于写作这组散文的动因,作者自己说过:“四篇都是想体现一点延安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他还说:“《歌声》,是从唱歌谈起,以唱歌结束的。不过歌声只是一条线,用它串起来的大致是三项内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毛主席教导的青年的奋斗方向;为实现理想、达到方向应当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十分清楚,《歌声》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命意于延安军民所爱唱的“歌声”,热情讴歌延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抒写作者自己“作为一个亲身接受过毛主席的教育、延安教育”的革命者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地记以州郡记为最多,而州郡记中近半者,是作者记载自己的家乡,且作者多为文化士族;这种状况既是当时门阀士族重郡望的表现之一,也是本土地域意识发展的结果。地域意识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心理认同,是人与地的一种自然情感。各地都有其地域性,或起因于自然条件,或因历史传统、社会条件而产生,亦源于其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地位者。魏晋南北朝各地地记发展的不平衡,既反映了诸州地位与传统的不同,也反映出各地士人地位和心态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范昌灼 《高中生》2009,(8):58-58
《翡冷翠山居闲话》是徐志摩散文中的一篇佳作、名作、发表于1925年7月4日《现代评论》第二卷第30期上,它是记写“山居”于意大利名城翡冷翠(佛罗伦萨)的冥想与思绪,  相似文献   

14.
1.了解“记”这种文体。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5.
《实践历史》是巴巴拉·W·塔奇曼的自选文集([美]巴巴拉·W·塔奇曼著、盂庆亮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由“写作手法”“历史与教训”“从历史中学习”三部分组成,收文二十八篇(《前言》除外),既是作者1936~1980年的作品,也是作者对自己过去的以历史为主题作品的回顾。就内容言,既有作者以历史学家的视角对美国过去和现在的深刻洞察,对国际政治风云的敏锐分析,对所研究历史所经事件的感悟与体会,还有作者关于历史写作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材料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学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传统课文 ,叫《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是明初政治家、学者、藏书家宋濂。这篇赠序 ,风格委婉 ,文情畅达 ,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深情勉慰后学马生当刻苦自励、勤学不怠。文中叙述自己少年求学的艰辛时说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辞情真切感人。作者在文中所记自己辛苦抄书 ,固然是因为他当时“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然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 ,古代读书人、藏书人抄书 ,的确也是当时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大学程方平教授编著的《新中国教育调查回顾》一书辑录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关于教育问题调查的经典报告,是一部重要的教育史料集.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25篇官方调查报告是作者精心选择的,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事件.在每篇报告后面,作者都附了一篇评论文章,阐述其对该报告所涉及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报告历史价值的评价.下编是作者自己撰写的27篇调查报告.下编虽不像上编那样能够串起新中国成立后3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但由于作者一直在中央教科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直至2011年调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所处位置特殊,所承担任务重要,这27篇报告从一个研究者的视角向我们叙述了“文革”结束后30年的教育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8.
运用各种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伦理道理观念、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以及什么样的理想和人生观的大事.“爱国”,顾名思义,就是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国家的人民,爱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爱自己国家的大好河山。“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利用自己国家、自己的丰富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好理解,又容易实施。但是,除了利用本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野草》不是鲁迅个人命运的象征,也不像一些人所批评的——态度“悲观”、“彷徨”,是“苦闷之讴”,其24篇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一以贯之的共同主旨——对社会现实及历史传统的批判反抗和对反抗者斗争精神的歌颂。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研究》2005,17(4):F002-F002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坐落在历史化名城保定市,其前身是创建于1904年的保定师范学校,始称“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创始人是我国近代名教育家严修,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