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上海电视新闻中心2006年精心策划推出中国大陆第一档互动式电视新闻辩论节目。该节目的自我定位是:力图通过辩论形式,展开对新闻话题、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乃至公共事务的讨论,让事实在辩论中变得更加清晰,让观点在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节目的自我宣传是:你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看法。《撞击》,让你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2007,(7):9-9
第1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专业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报告2006-2007年指出.2006年,新闻节目占据收视市场重要地位。观众平均每天收看新闻节目22、8分钟。占其总收视时长的12.95%。而每天收看电视剧的平均时长是52分钟。新闻节目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是综合新闻,占据58%,综艺娱乐新闻的收视份额也占10%以上。此外,新闻节目广告投放额进一步增长。去年电视新闻节目广告投放总额达到537亿元。  相似文献   

3.
Media视窗     
●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下降第1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专业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报告2006~2007》指出2006年,新闻节目占据收视市场重要地位,观众平均每天收看新闻节  相似文献   

4.
新论摘要     
谢耘耕、倪握瑜在《南方电视学刊》2006年第6期上撰写《2006中国电视报告》,从十个方面对中国电视的现状加以梳理,评价。其一,电视新闻领域表现平淡。各级电视媒体竞争分级化,形成全国性新闻与地方性新闻两大竞争领域。在全国性新闻市场中,央视仍处于绝2006中国电视报告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载体和表现样式,它的产生和变化与电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单一还是多样,简单还是复杂,直接反映了电视新闻的广度、深度。由于社会背景、技术手段、传播观念等的不同,中国的电视新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节目形态。从1958年5月1日至今,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中国电视新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慢、长、空”到“快、新、活”,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也从最初的单一、呆板发展为现在的多元、鲜活,形成了电视传播中的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1958年5月15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成专,迄今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然而,说起中国电视新闻的真正发展还是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发展三十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电视新闻取得哪些改革成就?又遇到哪些问题和障碍?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总结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中国电视新闻三十年的发展中,挑选出若干重大事件,透过这些影响中国电视新闻发展走向的拐点,  相似文献   

7.
李向阳 《视听界》2007,(4):58-60
在2006年度江苏省优秀电视新闻评比中,扬州电视台选送的《时评新语》获得优秀栏目一等奖,这是该栏目再次获此殊荣。一个栏目连续两年在竞争激烈的优秀栏目评比中脱颖而出,何故?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电视新闻评委会主任黄信这样评价:“《时评新语》不媚俗,不空谈,格调高雅,很有品位;形式新颖,吸引人,有感染力,还有一些趣味性,是对新闻评论类栏目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2005年的中国是充满了“大事件”的一年。而透过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2005年的中国电视新闻传播领域,也出现了诸多电视新闻报道理念和方式的新演变、新发展。由于中国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表达样式,不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且折射出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因而对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变革的关注与审视,无论是就电视传播层面,还是社会历史层面而言,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的标题,与导语、解说词及画面一道。是电视新闻的有机体之一。标题的好坏,影响着电视新闻的质量。在当今中国新闻媒介中,与报纸相比,电视新闻的标题制作显得较粗糙,没有创意,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电视新闻的标题往往不及报纸标题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结果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传播功效,这应该引起电视新闻工作的重视。本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阐述电视新闻标题也应该有创意,讲求冲击力.以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启祥 《新闻传播》2006,(10):23-26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载体和表现样式,它的产生和变化与电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单一还是多样,简单还是复杂,直接反映了电视新闻的广度、深度,乃至自由表达的程度。由于社会背景、技术手段、传播观念等的不同,中国的电视新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节目形态。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中国电视新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慢、长、空”到“快、新、活”,节目形态也从最初的单一、呆板发展为现在的多元、鲜活,形成了电视传播中的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与新闻事件热点不断,媒体传播高潮迭起的2005年相比,2006年的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表现相对平静。但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新的传媒环境更趋立体、多元的社会背景与现实环境下,该年度的电视  相似文献   

12.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中国电视新闻诞生了。回顾我国电视新闻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们发现,有许多力量,政治、经济、化和技术等,交织着推动了她的发展。其中,电视技术的发展对电视新闻的影响尤为明显和直接。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理念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倡导为中国电视新闻传媒的发展和电视新闻报道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经过近30年的改革和探索,中国电视新闻在体裁、类型和表现形态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电视新闻的价值判断、功能意义以及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商业  相似文献   

14.
姚迪 《青年记者》2007,(24):84-85
本文以定量研究的方法,对2006年、2007年的《新闻联播》栏目在解说词,同期声、现场声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同时,结合以往资料进行对比,以探析《新闻联播》在电视新闻声音系统开发上所作的努力或暗含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1958年到1988年,中国电视已经走过30年的发展道路,足以进行一番历史回顾了。三十而立,用这句话形容电视新闻非常合适。30岁的电视在中国几大主要新闻传播媒介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它已经自立。它刚刚自立。中国电视新闻经历过漫长的摇篮时期——大约20年。在这寂寂无名的20年中,它宣传的思想和内容都是狭窄的,它的表达手法是单调的。从业务上看,或许可以称之为电视新闻的纪录片时代,中国电视新闻的成长主要是在近10年。在  相似文献   

16.
孙倩 《青年记者》2006,(24):67-68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媒体技术、新闻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受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样态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电视新闻播音风格也形成了多样化建构。然而任何时候多样性都是建立在规定性基础之上的,规定性是多样性存在的前提。播音员主持人作为电视新闻播音创作主体,必须遵循中国电视新闻播音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7.
彭海涛 《视听界》2005,(1):15-18
自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以来,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全国各电视台遍地开花,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代表了新闻事业的新成就,而且也从侧面表明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在此情况下的新闻观念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所特有的品质,是新闻在电视上的优良表现形态和类型。从新闻在各种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来看,电视新闻节目向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转化首先在操作上起始于新闻语态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其新闻语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重新建构了新闻的语态,展现了新闻的高端发展方向和未来。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信息     
视听界信息中国电视奖′94电视新闻获奖节目在海南揭晓中国电视奖′94电视新闻评奖会于199乓年4月15日至2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来自33家参评单位的260个节目参加了角逐,来自部机关领导,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及各地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等2...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演进总要指向特定鹄的,初创期(1958-1965年)的中国电视新闻固然有着形式简陋、内容单一等问题,却在理念和实践上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电视新闻的传统并未因"文革"而出现断裂,早期电视新闻在对《新闻简报》的播放和大量实况转播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电视新闻的纪实与美学的风格与功能的种种理解,均对中国电视新闻的后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早期电视新闻形态的深入考察,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电视新闻后来的变迁历程、当下的发展路径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的媒介环境,2014年中国电视新闻的新动态、新脉象值得回顾与思考。梳理过去的一年,电视新闻呈现如下特征:舆论引导敢于亮剑,"互联网思维"重塑电视新闻生产"大厨房",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变革电视新闻采播"新样态",走基层接地气成电视新闻内容"新常态",国际新闻报道"掌声"与"嘘声"并存。2014年是"媒体融合年",面对新的媒介环境,2014年中国电视新闻的新动态、新脉象值得回顾与思考。电视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